§视“慷慨解囊”为义不容辞的责任(1 / 1)

“慷慨解囊”是一个人乐于助人的可贵精神。对于商人来说,这种精神更是一种良知的体现,这也是他做人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什么?无形资产就是回报社会。只有大的商人才能完全明白回报社会的做人价值。如果一个商人想要做大局面,必须要懂得经营和挖掘自己的无形资产,从而增大自己的有形资产。

李嘉诚是一个慷慨解囊的人,这一点使其经商的目的显得充满了人性,令人尊敬。自然,也为他赢得了丰厚的资产。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那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香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但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当时也鲜为人知。

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时值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他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要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消谈。过往,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想法时时萦绕在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亲友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至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日,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这儿,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地说道:“乡中或有若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元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50万港元不等。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1分钟赶到医院剪彩。

李嘉诚的善行远远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在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在第一时间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数日后,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又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在广东省和广州市,李嘉诚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

在香港,李嘉诚也堪称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他为祖国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女皇伊丽莎白颁授CBE勋爵及勋章奖章。

抛开功利而言,善行义举显示了李嘉诚崇高的人格和品德。

但谁又能否定,李嘉诚的高尚形象没有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效益?

道理很简单,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品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商人做伙伴,而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