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勤奋做事的心(1 / 1)

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这说明一个人的天分不论有多高,勤奋才是成功的保证。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李嘉诚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在勤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以便为自己日后经商起到铺垫作用。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与众不同。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在墙角,迅速掏出卡片瞅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进了中南公司,白天做工不那么劳累,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李嘉诚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这是极浅显的道理。

李嘉诚尽管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买教材而发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弟妹妹读书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能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而不是像他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辍学打工。从这件小事,可见少年李嘉诚,已开始具备商业头脑。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另一个准则就是“勤能补拙”。我们不妨看一看李嘉诚最初的工作日程。

草创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每天一大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很适宜于草创时的艰苦环境。

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李嘉诚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一到长江厂甫有盈利,他就抽钱出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如中年得子一样兴奋。悭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带工人到小酒家聚餐庆贺。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而他的部属却说他“悭己不悭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难共当。李嘉诚一片真诚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待员工,是很重要的一条赚钱术。道理很简单,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赚家当然是老板。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非常时期的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为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地出货。

这几点,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脚踏实地,勤于实干的精神,是其实现财富人生的一种精神。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创立。厂房是租借的,由于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只能租廉价的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邻靠山谷的小溪。这里山青水秀,是读书的理想地方,办工厂,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沿好。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讲数”(讨价还价),加上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出一扇完好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泻,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一个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哥大”。

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景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李嘉诚为他的山寨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李嘉诚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是环境造就的。李嘉诚60多岁,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弟妹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4期)所说: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要赢得财富资本,必须以“勤奋”二字来锤炼自己,否则,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肉馅饼,而是铁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