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在后天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那么他的善良与同情心就会逐步消失。所以,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因此可以说,父母是孩子善良和有同情心的最直接的引导者。
一天,一个小男孩在自家的院子里玩耍时,见院门口站着三位老人,便上前对老人们说:“老人家,一定走累了吧,请进屋歇歇吧!”
“我们不能一起进屋。”老人们说。
“为什么?”小男孩好奇地问。
一位老人指着同伴说:“他叫成功,他叫财富,我叫善良。你现在进屋问问你父母,请他们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们当中哪一位?”
小男孩进屋后,把老人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母。
“孩子,你快去把善良老人请进来。”父亲毫不犹豫地对儿子说。
“爸爸,您不是还欠着老爷的租金吗?您不是没有钱送我上学吗?”小男孩轻声地说,“我可以把财富老人请进家吗?”
“不行!孩子,善良比财富、成功都重要,你快去请善良老人吧!”父亲斩钉截铁地对儿子说。
小男孩听从了父亲的话,来到院子里,礼貌地对老人们说:“善良老人,请您到我们家做客吧!”
善良老人起身向屋里走去,另两位叫成功和财富的老人也跟着进来了。
小男孩和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便问成功和财富:“两位怎么也进来了?”
“哪里有善良,哪里就有成功和财富。”老人们回答说。
这虽然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却说明了善良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从小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父母必须做到的,因为善良是伦理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就是善行和善举,就是对社会和他人做一些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
许多父母常常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善良品性的教育,他们一味溺爱孩子,或者是自己本身的道德品质就不高尚。父母不好的品质也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爱心、同情心,而变得冷漠、自私。因此,在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的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要对他人有善心、同情心。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德,家长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与人为善”的小故事感化孩子
教育学家研究,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进入故事情境中时,他就会不自觉地去衡量每个人物。用“与人为善”的小故事感化孩子,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
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特别是对处在逆境中的人要表示自己的关心,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同时,父母要提醒孩子,如果他漠视别人,在他人遭遇困难时袖手旁观,或是避而远之,就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自己遇到难处时,也不一定有人帮助,因为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冷漠的人打交道。
3.教孩子乐于帮助别人
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将恩惠与友善多带给周围的人,使别人从我们身上得到益处,这样,在自己身处险境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父母要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再微不足道的善事,都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和帮助。有时,受到我们恩惠的人也会将恩惠施与我们。所以,不要吝啬你的关怀,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生活中,一些真正的行善者都是真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这些行善者的心是宽容的。他们待人厚道,心灵质朴,因此常能获得人们真正的友爱。一个人有了善良的心,他也会受到生活的眷顾;有了善良的心,他的思想也就纯洁无瑕,就不会做出奸诈险恶的事情,因而也不会受到外界的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