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1 /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有淹没之意,这也表示,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了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人世间的种种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之爱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好孩子。

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一个小男孩在客厅看电视,玩玩具,吹着空调,而他的爸爸、妈妈在厨房正忙着给他做饭,热得满头大汗。开饭了,孩子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完,妈妈便把饭菜端到客厅。妈妈负责喂小男孩,爸爸则负责哄小男孩吃饭。动画片演完了,小男孩却不想吃饭,于是爸爸开始做各种滑稽表演。终于,小男孩笑了,妈妈这才喂上一口。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想问问漫画中的爸爸、妈妈,你们不累吗?这样的爸爸妈妈应该及时警醒了,因为你们这样做会把孩子推入深渊的。

还曾看过一条新闻:一个大学生每次吃鸡蛋,都是母亲剥完皮他才吃。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鸡蛋,他没剥蛋皮就吃了。还说:“这个鸡蛋怎么和家里的不一样呢?”看了这条新闻,人们都会笑他太笨,可这就是溺爱造成的恶果。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一一为孩子做好。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天鹅每年冬天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为喜欢天鹅,经常为它们提供食物。于是,一些天鹅因贪恋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渐渐被驯化成了家鹅,连飞也飞不起来了。因此,人们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那些每年不辞辛苦坚持飞往南方的天鹅呢?它们活得好好的,并且越飞越高。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溺爱现象的一种警告,咱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做母亲的,总是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从来不让孩子扫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应了那句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的父母是慈父、慈母,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却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他们过多地保护、过分地呵护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自立、自理。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的,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地适应他们未来的生活,父母们有必要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呵护里。

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们可以教导孩子从一些简单的工作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步骤,它更能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大人既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安全出行”。一方面需要爸爸妈妈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却不是“三分钟热情”能够解决的。比如,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刚开始家长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按计划实行,但是时间一久,一些家长就不耐烦了。这种对孩子缺乏长久性和一贯性的培养,反而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负面影响。

与父母过分的叮嘱和过分的呵护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其他国家中的父母们在教孩子独立自强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借鉴。

举例来说,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独立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赚!”乡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修整草坪,冬天帮别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在富足的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瑞士父母却认为大有好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寻求到独立的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种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种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等他们熟练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公司、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德国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法律甚至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打扫房间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而在中国却常常是父母帮孩子背书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得自己的学费。

比较一下中国父母“孩子太小,只能由我照顾”的教育方式,不知爸爸妈妈们做何感想呢?家长们都应该明白,你们是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的。

真正疼爱孩子的好爸爸、好妈妈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父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爱孩子的父母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外面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立、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马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做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家长们要记住,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让孩子学会走路,你得先放开手一样。当然,一旦决定“放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