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使我们机械地套用以往的经验,受到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致使我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正是思维定式使我们昂首否定,而思维定式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思维定式,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思考问题时,人们总是死抱着正面进攻的方法一味蛮干,这样做虽然很多时候也能成功,却要花费你很大的力气,有时甚至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跳出思维定式,采用迂回战术,运用侧向思维,采用意想不到的办法常常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孔明在西城中准备起程,等他安排妥当,司马懿引15万大军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与5000名军士,而5000名士兵已有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竟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20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则披鹤髦、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马司懿来到城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于是司马懿吓坏了,立即让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因此故作此态,父亲为何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必将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们只有2500名士兵,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侧向思维的关键是能否摆脱他人常规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思维(思维定式)的束缚,换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去思维,主动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想过河,便大声问道:“哪位船老大会游泳?”话音刚落,好几个船老大围了过来,只有一个没有过来,他便问那个船老大:“你水性好吗?”“对不起,我不会游泳!”“好,我坐你的船。”为什么那个人偏选不会游泳的船老大呢?原来,他运用了侧向思维,船老大不会游泳,必然会小心划船,比较安全。
侧向思维一般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常用:第一种情况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相当明确,原本有各种思维方式、思路、方法均可达到既定目标,但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尽管原方法有优有劣,但往往总是死抱住一条路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果断寻找新途径。例如要剪一块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人想到用圆规画圆,把圆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的专用工具,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还节省了时间。第二种情况更为多用,为解决某一个问题孜孜以求、朝思暮想,但按常规方法却难以完美解决,这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从与自己研究无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请“外行”来参谋、出点子,或许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班发明锯、莫尔斯发明电报就是这种思维的典范。
《孙子兵法》中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所谓迂直之计,就是要懂得迂与直的侧向思维。这个谋略从表面上看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实际上更有效、更迅速地为获胜创造了条件。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队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后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般来说,人们的常规思维方式是讲求“抢人之先”、“先发制人”、“争上制高点”,谓之抢先一步天地宽。但是如果随大流地去争去抢,往往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所以在特定时期、特殊条件下,限于自身的实力而采用侧向思维方式,避敌锋芒、潜心默学、克己之短,取人之长,以期获得成功也不失为一条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