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红颜舛命归田园,香消玉殒是愁端(1 / 1)

不安分的历史 孙浩 1033 字 2个月前

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她是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的歌妓才女柳如是。她的声名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平起平坐,辛弃疾的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成就了“柳如是”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她也被世人称为“风骨嶒峻柳如是”,由此可见出身贫贱的柳如是的才情是非常人所能比拟的。然而就是这样的才女,最后也无奈香消玉殒。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虽起初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然而国破是他们悲剧的开始。明亡后,钱谦益气节上所表现的苟活谄媚态度每每让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她倍感失望,但她却没有放下夫妻情分,弃之于不顾。钱谦益死后,因族人对钱家财产的觊觎,柳如是无奈下悬梁自缢而死,一代风流才女应了那句“自古红颜多薄命”。

柳如是不只是美艳绝代,更是才气过人,也正是如此成为了闻名于世的秦淮名姬。单从文学和艺术才华上讲,“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是当之无愧的。她所留下的不少轶事佳话为后人所乐于传颂。她留下的诗稿和尺牍都颇具文采,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不仅如此,她还精通于音律,长袖善舞,而且在书画上也负有盛名,她所作的画表现出了娴熟简约、清丽有致的特质,除此之外她的书法更是能够深得后人的赞赏,被称之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她一生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顺心,甚至可以说是暗淡,她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又不幸沦落风尘,虽跟钱谦益有过一段佳话,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家的灭亡,一切美好都犹如空气中的泡沫一般不能久存。她的内心是痛苦而无奈的,痛惜国家的覆灭,更纠结于丈夫的背信弃义。她在纠结无奈和躁乱中度过了大半生,最终丈夫死后,也迫于他人的压力自缢身亡,一代名姬就这样飘逝了。

据说柳如是自幼便是个聪慧好学的人,但是苦于家贫,更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不幸沦入风尘,后在其20岁之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著的钱谦益。幸运的是婚后夫妻恩爱,且传为佳话,钱氏为了她在虞山盖了十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由此便将其金屋藏娇。然明亡,柳如是劝钱谦益为国殉节,钱氏非但没有,还甘心降清。这使柳如是痛心疾首,断然拒绝同钱氏一同赴京,这些举动都表现出了她强烈的爱国和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这件事,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是有赖于柳如是一系列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种种反感。后种种原因钱氏归家后却遭到了他人的牵连被捕入狱,柳如是并未弃之不顾,东奔西走终于将钱氏解救出来,此后直到钱谦益去世她都过着较为安逸的生活。但钱氏死后更大的不幸降临了,贪婪的族人觊觎钱谦益的家产,柳如是为了保护产业,立遗嘱悬梁而死,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余恨不禁,且死后也只是孤冢一座,无法与钱谦益合葬。

柳如是一生的道路上都是崎岖坎坷的,如果说她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世,那么自幼家境的贫寒对于她来说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她虽沦落风尘,但是她的才华并没有被污垢的环境所掩埋,美艳绝代的外表,才气过人的内在,多少名士追慕,但是她却选择了钱谦益。这正是她内心纠结的开始,看到自己的丈夫不保气节,在明亡后却甘愿削发仕清,她内心是悲切、躁乱而失望的。当她的丈夫受到牵连锒铛入狱时,她的心又是急切的。在她少有平静的一生里,经历了太多让她无法选择与承受的事,她内心备受煎熬。当她的丈夫离开人世之后,她又遭受了族人的排挤,悲愤交加的柳如是再也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躁动无助,就这样一个柔弱的才女在饱食人间惨淡之后飘零而逝。

柳如是不仅拥有绝代风华,更让人钦佩的是身为柔弱女子的她却有着男儿都难以企及的爱国气节。当兵临城下时,她知道清朝就要取明朝而代之,她悲痛交加,不愿意做亡国奴,更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丈夫为清政府服务,她做出了一个令男人都难以作出的决定——投水殉国。然而钱氏的举动却击碎了她的期望,这恐怕比亡国更让她痛楚。在自己身边生活了许久的丈夫甘愿降清,使她有着强烈的背叛感,还有此后她慰劳抗清义军等行为,这些都深切地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情操。钱谦益降清这件事本来应该为后世所诟病的,但是有赖于柳如是的义行,进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钱氏死后,柳如是便彻底地失去了依靠,更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就在同一年,她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一代奇女子,香消玉殒,为后世所叹息。

她的才华是为后人所倾慕的,但是她那敢于舍生取义的强烈的爱国信念更是让我们后人所铭记、所称颂的。身为一个柔弱女子,却有如此高尚的精神,不能不使人为之感动,是她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出身贫贱又误入娼门,但是她的精神层次却高于常人,身为后世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她崇高的气节,更应该看到她为自己所倾慕的各种人和事物的那份执著追求和不畏惧强权的胆识。

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