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鸡鸣紫陌曙光寒,狂颠潦倒度晚年(1 / 1)

不安分的历史 孙浩 1158 字 2个月前

徐文长是明朝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个方面都能够独树一帜而闻名于世的大才子,他的作品给当世及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徐文长的诗,被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徐文长的戏剧,也同样地受到了汤显祖的极力推崇。在绘画方面,他更是我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就连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都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是格外地坎坷和不幸。他虽然有着一颗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一个伟大的报国愿望,却8次不中举,40岁才中举人。理想的远大及现实的残酷让他心中抑郁狂躁,那种躁动终归使他的一生越发坎坷。中年因为发狂杀死妻子而下狱七载。晚年只能靠着卖字画,甚至是卖书卖衣来苍凉度日,终于潦倒而死。

徐文长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故颇有些自负自傲,常给人以恃才纵诞的印象。他在艺术创作上绝不依傍于别人,更加偏爱于独创一格、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且风格豪迈而放逸,且对民间文学十分爱好。他对功名入仕充满向往,天不遂人愿,在科举道路上他却屡遭挫折。他连年应试未中,在精神上也很不愉快,尽管最终并未涉足仕途,但他对社会政治依旧十分关心,是一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人。胡宗宪死于狱中后,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的徐文长,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更是深感痛心,更是担忧自己也受到迫害,这样一来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

1.才名远扬而屡试不第

据说徐文长从小便极其聪慧,自6岁开始读书,9岁时便能作文,十几岁时作《释毁》仿于扬雄的《解嘲》,一时间轰动了全城。被誉之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20余岁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鍊等人一并被誉为“越中十子”。少年时的种种赞誉造就了徐文长自负自傲的性格。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参加举试8次不得高中,40余岁才中举人,这对徐文长这个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的人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为他以后的悲惨结局也描上了底色。

其实不难想到徐文长在科举考试中一再地失利并非是偶然的。这来源于他的性格和喜好,少年时他便喜欢博览群书,厌烦八股。更加之其个性显露,情感张扬,能写出规行矩步而阴沉死板的八股文对于他来说却实属难事。但即便八股文确实毫无用处,但这毕竟是旧时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屡试不第,深感前途无望的徐文长内心的惆怅、躁乱难以言表,他更是对那些从科举出身而绝无才学的官僚嗤之以鼻。绝望的他用杜甫《早朝》的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表露了出了对悲切人生的感慨。

2.从戎幕到牢狱

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是他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招入幕府掌文书。胡宗宪对他十分倚重,且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然而胡宗宪却出于各种的原因与当时的权臣严嵩来往甚密,当严嵩被免职之后,胡宗宪自然而然地也受到了参劾,最终被逮捕至京城,被免去官职。在嘉靖四十四年之时,胡宗宪再次被逮捕入狱,最终死于狱中。生性本就有些偏激的徐文长,因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已是很不愉快了,此时的徐文长更是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他更加担忧自己也一并受到迫害,愤怒与恐惧交加的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癫狂反复发作,自杀有9次之多。在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因此锒铛入狱。

如果说科考的不如意为他癫狂的行为埋下了伏笔,那么胡宗宪的死,就是他残存的一点被赏识希望的破灭。这种由希望到绝望的落差致使了他癫狂到了极致,他自杀,他杀害至亲之人,都是对自身郁郁不得志的发泄,躁狂的举动并不能换取他的大好前程,只能是损人害己,更注定了他晚年的潦倒生活。

徐文长的一生是坎坷的,令人惋惜的,他所怀有的才能不应该使他有一个如此悲惨的人生。徐文长的梦想是远大的,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但他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更加迫切地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他伟大的抱负。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也曾一度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当胡宗宪死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他是十分清楚的,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自然也难逃干系,但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彻底破灭。希望已经落空,再加上时有传闻,说要把徐文长抓去跟胡宗宪做伴,他的精神也便随之彻底崩溃了,自杀、杀妻,让他原本已经很落魄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了。

像这种怀有很高的才能却郁郁不得志的人,在现代的社会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人人都因自己的情绪而去伤害自己、伤及大家,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人应该怀着一种平静负责的心态为人处世,才能做到成功,才能把成功保持得更长远。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失败就对自己全盘否认,从此一蹶不振,做出损人害己的事情更是不应该,如果当时的徐文长能够稍改自己的本性,或许能够如他所愿得个一官半职,那样更能够为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做好铺垫,也能够做出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太落后或者太超前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或许身为后人的我们可以品读到他当时的无奈,但历史是残酷的,他没能遇到那个高瞻远瞩赏识他的人,他无法适应那个年代,也最终导致了一生悲惨的命运,使人惋惜。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愤。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