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金色年华(1 / 1)

拐点 汪志成 1062 字 8天前

阿豆意外的见到她的时候,莞尔已经在柯桥轻纺城里开着一家窗纱店了。

阿豆是到柯桥来打工的,已经有两年多了吧?阿豆其实是有一个很文气的名字的,但柯桥人的习惯,喜欢在人的姓氏前面加个“阿”字,算是对人的昵称了,如“阿王”、“阿张”、“阿赵”、“阿刘”、“啊曲”、“阿施”等等,阿豆因为姓豆, 所以大家都叫他阿豆。阿豆在轻纺城里见到莞尔实在感到意外,继而感到兴奋,兴奋得他到处借钱,借遍了他的所有朋友和熟人,然后在莞尔的窗纱店的对面租下一个铺面,开起了一家窗帘布店。

阿豆对自己的这一举动感到很得意,有时也感到自己很可笑。他觉得命运简直太会捉弄人,因为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当老板,他只想当一名作家。阿豆读书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优秀的,尽管他当乡村教师的母亲早在他懂事之前已经去世了,阿豆是母亲和他父亲的私生子。阿豆的父亲靠在村里开手扶拖拉机搞运输拉扯着他长大。阿豆的家里很穷,阿豆从来也没有过上大学的奢望,阿豆只想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成为一名作家。然而,使阿豆没有料到的是,他父亲突然出了车祸,临终前他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一本皱巴巴的存折,说:“孩子,这三万块钱是爹为你读大学准备的,不知够不?……”父亲话没说完就咽了气,阿豆痛哭了三天三夜。他父亲在医院抢救的那些天,正是高考的日子,阿豆没有参加高考,他只是捧着父亲留下的三万元的存折痛哭。

后来,阿豆在报纸上看到有位考上了大学的女孩患了白血病,正在医院治疗,已经花去两万多块钱,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再也拿不出钱来,女孩随时有被停药的可能,记者在向社会呼吁。报纸上还刊登了女孩的照片,那照片一下子就把阿豆迷住了,他觉得这女孩实在太美了,简直是造物主创作的绝品,造物主为什么不愿把这样的绝品留在世界上呢?他要向造物主抗议!他把父亲留下的三万块钱捐了出去……这个女孩的名字叫莞尔。

如今,莞尔就在阿豆的铺面的对面。因此,阿豆经营的很卖力,不时有新款的窗帘面料推出,仿佛要与对面的窗纱店争奇斗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生意越来越兴隆。但比起对面莞尔的窗纱店来,阿豆觉得自己依然稍逊一筹。

因此,阿豆不停的努力,他热情地接待着顾客,目光却悄悄的阅读着对面莞尔的美丽,心里便暗暗地为自己鼓劲。他想,到自己的经营业绩超过对面的莞尔的时候,就一定要向她求爱。

然而,当阿豆空闲下来的时候还是读书,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莞尔便过来向阿豆借书,因为是同乡,两人的交往也频繁起来,阿豆觉得自己和莞尔简直很投机,后来他把自己写的短篇小说也给莞尔看,小说的主人公是他父亲,他写到父亲临终前拿出那张三万元的存折没有再写下去,莞尔问,“后来这三万元钱派了什么用场呢?”

阿豆说,“小说嘛,总是虚构的。”

莞尔说,“我可以帮你接下去。”

莞尔就给阿豆讲了自己的故事,她说是为报答那位给他捐三万元钱的恩人才路远迢迢来到柯桥的,她要赚很多钱回去,把恩人找到……阿豆想,此时此刻,如果他突然告诉莞尔自己就是那个捐三万元钱的人,极有可能得到她的爱。但他不能这样做,他觉得自己还不至于这样庸俗。他觉得自己给她捐三万元钱的动机是纯洁的,纯洁的动机里就不应该掺入庸俗的杂念。现在,阿豆只想让自己的经营业绩超过莞尔,让莞尔佩服他,使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她爱的人。

但是,莞尔的窗纱店后来越来越红火,莞尔还经常把阿豆店里的产品介绍给顾客。

这实在使阿豆受不了。

虽然阿豆在经营上始终超不过莞尔,但几年干下来,他也已经有了数百万元的积蓄。阿豆想,既然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告诉莞尔自己就是给他捐三万元钱的那个人,既然自己无法向她真情告白,倒不如选择离开。因为他的理想本来就不是当一个老板,而是当一名作家。

阿豆回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县城,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大富翁了。他开始潜心写作,因为有钱,他的小说很容易地出版了;也因为有钱,他很容易地招到年轻美貌的女郎结婚了。但是,他的小说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还是没人买。他的女人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是分手了。当他的几百万积蓄全部耗尽的时候,才又想起了莞尔。

阿豆重新来到柯桥的时候。他眼前的柯桥已经完全变了样,轻纺城已经扩展了好多倍,柯桥已经成为国际轻纺界的大都会。阿豆大海捞针般地寻找着莞尔。几天后,阿豆才终于碰上了一位熟人,那熟人告诉阿豆,在阿豆离开柯桥后不久,莞尔也离开了柯桥,说是去寻找她的恩人的。

但阿豆还是固执地寻找着,走在这几乎望不到尽头的马路上,在不同肤色、操着不同口音、穿着各种款式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阿豆全神贯注地寻找着莞尔,后来他似乎真的看到了莞尔,他跑步追上去,大声地叫着莞尔的名字,前面的女郎突然转过头来,阿豆定睛一看,却不是莞尔,而是一位比莞尔更年轻更漂亮的女郎。

阿豆站住了,他好像突然清醒过来,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莞尔也和自己一样不再年轻……阿豆不由得回头看了看自己脚下的这条路,后面已经望不到尽头,前面更望不到尽头。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他觉得在柯桥和莞尔面对面搞经营的那段岁月才是最辉煌的,真正是他的金色年华。

(二〇〇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