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诗境黔灵山(1 / 1)

声音与物象 赵丰 1009 字 5天前

一座城里有座山,一座山掩藏在一座城里,这便是诗的境界。常常,我们在生活里寻觅着诗意。到了贵阳,踏上黔灵山,我便知道,我就在诗的境界中了。

九曲径。九曲十八弯,喜欢这样的意境。在其中行走,便有了入佛的感觉。沿石阶而上,在古佛洞前买了把香,低头嗅着。香的气味,浓郁芳香。一路上,有香陪伴,心境自会飘摇迷离。

山道上,拥挤着数以千计的游人。向来清净的我,与这样的环境仿佛格格不入。但那天我破例了,歪着头颅,向着无数的游人微笑着。有的时候,诗的氛围需要清静,但有时,它也需要喧闹。闹中求静,需要一种禅的境界。

依次进入弥勒殿、观音阁、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经蟠悬挂,如来大佛正中端坐,左右分别是文殊师利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两旁是十八罗汉,罗汉后面是佛经璧画。我和众多香客一样,点香跪拜,也买了条印有吉祥字样的红布条栓在手腕上。我是一个不善于模仿的人,可是,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我必须随缘,必须入俗。除了某种祈福的心理因素,也含着对黔灵山的虔诚。我恍惚悟出:随缘、入俗。这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它,才会进入诗境,从而升华到禅的境界。

大佛身后,左右两柱书着:“苦海无边望我佛大发慈悲宏开觉路,灵山新建造愿众生勤加磨砺脱迷津。”尘世皆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些诗一般的句子是佛的教导。它的消极意义毋庸置疑。可是,佛又在启示人们脱离苦海,解除迷津。于是,我看见,佛像前香烟袅袅,祈求安福。

这属不属于诗的境界?我有点迷糊。迷迷糊糊,阅读过许多诗,朦胧如烟云。

檀山下有个溶洞,洞口,有一巨型石笋,不知何状。导游介绍道:它为麒麟。我知道,它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清代学者聂尊吾写过一首《麒麟洞》,全诗记不清了,意思是说天上的麒麟被囚禁在黔灵山这个溶洞里。我记得诗的最后的两句是:“羡彼牛羊群,寝诋山左右。”这两句是说真实的牛羊,还是其造型?我摇摇头。黔灵山的许多细节,是无需明了的。所谓诗的境界,就在于抽象之间。

这,正好构造了黔灵山的神秘。

麒麟洞与贵州其它溶洞相比,不算太大,但也有十几米高,洞内有钟乳石和岩浆滴水。滴答……滴答……凝神,宛若一首短诗的标点符号。脚下漆黑,洞越走越窄,只好摸索着前行。一般的游人,不在洞内作过多的逗留,很快从另一洞口钻出来。然而,我向往如此的环境,在黑暗中感受心灵的呼吸,往往会有顿悟。

转弯,便见光明。是谁说过:恍然如梦?谁又说过:柳暗花明?在黔灵山上,我时时捡拾着诗的只言片语。

黔灵山的钟灵毓秀始于赤松和尚。在赤松之前,这里不过是土司罗妙德的“一片荒凉之地”而已。35岁时,赤松和尚从四川来到贵州,在白云寺闭门修学,三年后名扬全省。1672年,他立志在黔灵山的三座山峰相交的垭口处建刹修寺。罗妙德便把这片山林施舍给了赤松和尚。赤松积二十三年的操劳,建成了贵州第一大禅林---宏福寺(现名弘福寺),这就为黔灵胜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山头上,一片云雾飘逸。它是一种自然的意象,仿佛一首诗的意境。眺望着那片白云,我在想象着赤松和尚的胸怀。在一片不毛之地上修路建寺,宛若一个诗人在挥毫赋诗。毫发之处,墨迹斑斑,一首旷世的诗篇便应运而生。

这样的比喻,的确不错。

“鸟语松风趣自生”、“日照霞烘翠拥蓝”。这是古代诗人对黔灵山富有灵性的两句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融入这座山时,才有了情趣,才有了所谓的景致。因此,我羡慕生活在贵阳城的人们。黔灵山的灵气,是会渗透进人的身体和思想的,不然贵阳人怎么会这样水灵,如此机灵?人杰地灵。一处地域,一方水,一座山,是随了人气名闻遐迩的。好像,这是唐朝文人王勃的高论。清人吴旦在《贵山耸秀》一诗中也曾论及山与人的关系:“山能特立方称贵,人必孤行始足传。纵使岱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枉然。”可见,山之灵气在于人。

我看见了黔灵湖。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说过,“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如泰勒斯一样,我的生命里,注定了对水的虔诚,也决定了我的审美情趣。一看见水,我便身体里的血液就会汩汩流淌。黔灵湖是拦水筑坝的产物,湖的面积达到了28公顷。由于黔灵山的庇护,水质清澈,静雅宜人。廓桥水榭,绿杨碧柳。水的**漾,赋予了黔灵山诗人般的灵感。

湖边的风,如诗的翅膀,自然,清爽。我躺倒在湖边,蜷缩成一首诗的形状。

一座山,是一个诗人。一方水,是诗人研磨的砚台。而那个巍然耸立在黔灵湖西岸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应该是诗人手中的一柱巨笔。这样构想着,我的心灵里,就又增添了沉甸甸的感觉。

诗的境界是用来养心的。登临黔灵山,让我在生命的奔波之中,解除了劳累,脱去了烦恼。一个俗人,只有进入了诗的境界,才能出世脱俗,也才能获得哲人的感悟。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黔灵山,感受那浓浓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