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不满的议论首先来自苏轼的门下,参考王水照《论“苏门”的词评和词作》,《苏轼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87]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
[988]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
[989]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
[990]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吹剑三录》。所论秦词为《水龙吟》的首二句,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991]《东坡乐府》卷一。
[992]《本事诗·征异第五》的第一则,《历代诗话》本。
[993]欧阳修《苏氏四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
[994]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本。按:此段记事有较多错误。徽猷阁为哲宗之阁,建于徽宗大观二年;神宗阁名显谟,建于哲宗元符元年,告庙文都不可能由苏轼来写。今检所引文句在苏轼《沿路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银合茶药诏》,见《苏轼文集》卷四十,作于元祐二年,原文为:“於赫神考,如日在天。虽光明无所不照,而躔次必有所舍。”又,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一“东坡入翰林被旨”条亦记此事。
[995]《苏轼文集》卷十九、卷二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
[996]《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997]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条。《二疏图赞》见《苏轼文集》卷二十一。
[998]“新古文”之说,见陈寅恪《论韩愈》:“退之发起光大唐代古文运动,卒开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96页。
[999]陈师道《后山诗话》:“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历代诗话》本。
[1000]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七经楼文钞》卷四,资益馆1920年排印本。
[1001]就苏轼本人的艺术造诣讲,早期所作的论、策未必是成熟的;但就历史上新古文的形成过程看,则其早年的论、策作为新古文已是成熟的了。为什么苏轼一起笔就能写出成熟的新古文?一是因为他的创作起点不甚早,写作《进论》《进策》时已经成年;二是因为欧阳修变文格、倡导新文风在前,又有老苏的家教;三是蜀中自具的古文传统,也能被他继承发展。种种因素,使苏轼的古文创作不必经历“仿汉”的阶段。
[1002]秦观《韩愈论》,《淮海集笺注》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03]如王安石。黄庭坚《书王元之〈竹楼记〉后》:“荆公评文章,常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盖尝观苏子瞻《醉白堂记》,戏曰:‘文词虽极工,然不是《醉白堂记》,乃是《韩白优劣论》耳。’”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
[1004]“破体”,见李商隐《韩碑》诗称韩愈“文成破体书在纸”,此为唐人常语,参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890页。南宋曾季貍称苏轼:“东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与其他文人之文、诗人之诗不同……然皆自极其妙。”见《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这是肯定苏轼的“破体”为文。关于宋代尊体、破体之议论与创作的情况,详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四期。
[1005]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二。
[1006]苏辙《龙川略志》卷一“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条,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宋人小说》本。
[1007]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008]苏辙《闻诸子欲再质卞氏宅》《葺东斋》,《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三。又《初筑南斋》《初成遗老斋待月轩藏书室三首》《方筑西轩穿地得怪石》,《苏辙集·栾城三集》卷一。
[1009]苏辙《西轩画枯木怪石》,《苏辙集·栾城三集》卷三。
[1010]邓椿《画继》卷三“苏轼”条。
[101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八。
[1012]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苏轼诗集》卷四。按题中只云“灭度”,诗中所写则兼有“修行”“说法”。
[1013]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苏轼诗集》卷三。按诗中所写,是吴道子的“说法”图与王维画的“丛竹”。
[1014]谢稚柳《唐代墨竹》,见《鉴余杂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1015]《苏轼文集》卷七十。
[1016]米芾《画史》,《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200页。
[1017]汤垕《画鉴》“花光长老”条,《画品丛书》423页。
[1018]邓椿《画继》卷三。
[1019]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品。”《苏轼文集》卷五十二
[1020]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本。
[1021]孔武宗《宗伯集》卷一、卷三,《豫章丛书》本。
[1022]孔武宗《东坡居七画怪石赋》,《宗伯集》卷一。
[1023]陆游《跋东坡帖》《跋东坡书髓》,《渭南文集》卷二十九。
[1024]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记黄庭坚评苏轼书法之语,《丛书集成初编》本。
[1025]黄庭坚《跋东坡墨迹》,《山谷题跋》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1026]黄庭坚《跋东坡书》同上。
[1027]黄庭坚《跋伪作东坡书简》同上。
[1028]黄庭坚《跋东坡自书所赋诗》,《山谷题跋》卷九。
[1029]黄庭坚《跋东坡与李商老帖》同上,卷五。
[1030]黄庭坚《论写字法》,《山谷题跋》卷七。
[1031]按:今人多将“句中眼”理解为一句诗中有一两字着力处,观惠洪《冷斋夜话》卷五“句中眼”条所引诗例,即可知其不然。“句中眼”是讲句法,非讲字法。“眼”的意思犹谓对于事物独具只眼,即今所谓“思想”,句中有“眼”也就是诗句有理趣,通过某种独特的句格表现出来。
[1032]苏轼《跋黄鲁直草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33]苏轼《跋黄鲁直草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34]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同上,卷六。
[1035]苏轼《自评字》,《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36]苏过《书先公字后》,《斜川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
[1037]黄庭坚《书徐浩题经后》,《山谷题跋》卷四。按:“怒猊”二句,见《新唐书·徐浩传》。
[1038]黄庭坚《跋东坡水陆赞》,《山谷题跋》卷五。
[1039]黄庭坚《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山谷题跋》卷五。
[1040]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
[1041]黄庭坚《跋东坡叙英皇事帖》,《山谷题跋》卷五。
[1042]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同上,卷八。
[1043]苏轼《跋王荆公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44]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九引《河南志》,又见《宋史·方技下·僧志言传》。
[1045]苏轼《题自作字》,《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46]苏轼《题欧阳帖》同上。
[1047]黄庭坚《题东坡大字》,《山谷题跋》卷八。
[1048]黄庭坚《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卷五。
[1049]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山谷题跋》卷五。
[1050]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同上。
[1051]黄庭坚《跋东坡帖后》同上。
[1052]李之仪《庄居阻雨邻人以纸求书因而信笔》,《姑溪居士全集·文集》卷十七,《丛书集成初编》本。
[1053]何薳《春渚纪闻》卷七“作文不惮屡改”条,中华书局,1983年。
[1054]《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图版第48种,荣宝斋,1991年。
[1055]同上,第57种。
[1056]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卷十七。
[1057]秦观《答傅彬老简》,《淮海集笺注》卷三十。
[1058]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059]《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060]独孤及《仙掌铭》,《毗陵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1061]欧阳修《紫石屏歌》,《欧阳文忠公集》卷四。
[1062]欧阳修《感二子》,《欧阳文忠公集》卷九。
[1063]苏轼《净因院画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064]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同上,卷二十一。
[1065]苏轼《赤壁赋》,《苏轼文集》卷一。
[1066]《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又《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图版59《前赤壁赋卷》,据云是苏轼手书赠傅尧俞者,亦作“食”字,可见朱熹所云不虚。
[1067]苏轼《大还丹诀》,《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1068]《苏氏易传》卷一。
[1069]同上,卷九。
[1070]同上,卷一。
[1071]晁补之《七述》,《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
[1072]苏轼《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073]苏轼《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074]《苏氏易传》卷七。
[1075]苏轼《超然台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076]苏轼《题西林壁》,《苏轼诗集》卷二十三。
[1077]苏辙《答黄庭坚书》,《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二。
[1078]晁补之《祭端明苏公文》,《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六十一。
[1079]苏轼《题笔阵图》,《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80]苏轼《书张长史草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五。
[1081]《二程集》239页。
[1082]苏轼《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083]《苏轼文集》卷四十九。
[1084]同上,卷六十七。
[1085]同上,卷五十三。
[1086]同上,卷五十三。
[1087]苏轼《答乔舍人启》,《苏轼文集》卷四十七。
[1088]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同上,卷十。
[1089]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
[1090]苏轼《自评文》,《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1091]苏籀《栾城遗言》记苏轼语,又见何薳《春渚纪闻》卷六。
[1092]元好问《新轩乐府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
[1093]苏轼《与赵、陈同过欧阳叔弼新治小斋戏作》,《苏轼诗集》卷三十四。
[1094]苏轼《书颍州祷雨诗》,《苏轼文集》卷六十八。
[1095]苏轼《泛颍》,《苏轼诗集》卷三十四。
[1096]《东坡乐府》卷三。
[1097]《苏轼文集》卷七十、卷十二。
[1098]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苏轼诗集》卷六。
[1099]苏轼《跋刘景文欧公帖》,《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100]苏轼《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颍州)》,《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1101]《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102]《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103]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苏轼文集》卷十。
[1104]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同上,卷二十一。
[1105]苏轼《醉白堂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06]苏轼《答黄鲁直五首》之一,《苏轼文集》卷五十二。
[1107]苏轼《巫山》,《苏轼诗集》卷一。
[1108]苏轼《白水山佛迹岩》,卷三十八。
[1109]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苏轼诗集》卷六。
[1110]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同上,卷二十九。
[1111]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苏轼文集》卷四十九。
[1112]苏轼《书辩才次韵参寥诗》同上,卷六十八。按:“风行水上,自成文理”之说,承自苏洵《仲兄字文甫说》,见《嘉祐集笺注》卷十五。这种自然为文的思想,也见于苏轼的《南行前集叙》,《苏轼文集》卷十。
[1113]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二十四。
[1114]《庄子·齐物论》,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
[1115]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二十四。
[1116]苏轼《晁君成诗集引》,《苏轼文集》卷十。
[1117]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同上,卷六十九。
[1118]苏轼《书所作字后》同上。
[1119]苏轼《评草书》同上。
[1120]苏轼《广成子解》同上,卷六。
[1121]苏轼《读道藏》,《苏轼诗集》卷四。
[1122]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同上,卷二十九。
[1123]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24]苏轼《净因院画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25]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同上,卷六十六。
[1126]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同上,卷七十。
[1127]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28]苏辙《墨竹赋》,《苏辙集·栾城集》卷十七。
[1129]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1130]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31]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132]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同上,卷七十。
[1133]苏轼《跋秦少游书》同上,卷六十九。
[1134]苏轼《众妙堂记》同上,卷十一。
[1135]苏轼《与王庠书》,《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按:此书提到王庠(苏辙婿)派两人远去看望贬居中的苏轼,在《苏轼文集》卷六十《与王庠五首》之一中也提到此事,当时轼“与幼子过一人来,余分寓许下、浙中,散就衣食”,此必在绍圣四年苏迈携家到惠州之前。
[1136]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同上,卷四十九。
[1137]黄庭坚《苏李画枯木道士赋》,《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
[1138]吴泳《读黄子实诗卷》,《鹤林集》卷三,《四库全书》本。“云孙”谓第九代孙,其人待考。
[1139]苏轼《真一酒歌·引》,《苏轼诗集》卷三十九。
[1140]详参苏轼《真一酒歌·引》,《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1141]苏轼《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1142]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同上,卷三。
[1143]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文集》卷七十。
[1144]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苏轼诗集》卷三。
[1145]苏轼《画水记》,《苏轼文集》卷十二。
[1146]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三笔》卷一录苏轼佚文,《四库全书》本。
[1147]苏轼《与何浩然一首》,《苏轼文集》卷五十九。
[1148]苏轼《传神记》,《苏轼文集》卷十二。按:此段首引顾恺之语,《世说新语·巧艺》本作:“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722页。)苏轼的传神论,正是承顾恺之而来。
[1149]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1150]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论诗画”条云:“东坡先生诗曰……其言有偏,非至论也。晁以道和公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其论始为定,盖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也。”(《历代诗话续编》897页)其后,李贽《焚书》卷五《诗画》反驳晁、杨之说,为东坡辩护。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以东坡此论为“门外人”论画,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却认为“善于论画”。方熏《山静居画论》卷上斥东坡说误,范玑《过云庐画论》却赞同之。可见,无论是评诗的,还是论画的人,对此都无统一的意见。今按,杨慎所引晁以道(名说之)诗,不见于《景迂生集》,此诗实晁补之所作,在《鸡肋集》卷八,题为《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次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韵。大概杨慎记忆偶误,李贽等疏于检核,以致以讹传讹,不可不正。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亦有相关议论,并未否定苏说。参看王水照《苏轼选集》189页此诗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151]苏轼《书黄筌画雀》,《苏轼文集》卷七十。
[1152]苏轼《书戴嵩画牛》同上。
[1153]苏轼《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1154]苏轼《跋蒲传正燕公山水》,《苏轼文集》卷七十。
[1155]苏轼《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苏轼文集》卷七十。
[1156]苏轼《题王逸少帖》,《苏轼诗集》卷二十五。
[1157]苏轼《题子敬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158]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159]苏轼《题鲁公帖》,《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160]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同上。
[1161]柳宗元《渔翁》,《柳河东集》卷四十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162]惠洪《冷斋夜话》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1163]《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乃据南宋廖莹中校注的世綵堂本排印,诗题下的注文中即引了苏轼评语。
[1164]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卷二《渔翁》诗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65]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75页。
[1166]吴沆《环溪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1167]任渊《后山诗注目录序》,《后山诗注》卷首,《四部丛刊》本。
[1168]“活法”说是南北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出的,他作了《江西诗社宗派图》,标举江西诗派。论者多谓吕氏后来不满于江西派的诗法,故在《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引,《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另倡“活法”之说。其实,依俞成《萤雪丛说》卷一“文章活法”条的记载,此说原在《江西诗社宗派图序》中。此《序》全文已不可得,须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及俞成所节引的三段汇合,才能庶几见其意旨。既然“活法”说就写在《宗派图序》中,那么可见吕本中讲的江西诗法本来就是“活法”,吕氏立论并无前后之异。
[1169]苏轼《评韩柳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1170]《佛藏要籍选刊》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71]苏轼《跋赤溪山主颂》,《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1172]苏轼《胜相院经藏记》同上,卷十二。
[1173]苏轼《送参寥诗》,《苏轼诗集》卷十七。
[1174]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所引司空图语见其《与李生论诗书》,《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175]苏轼《安州老人食蜜歌》,《苏轼诗集》卷三十二。安州老人为僧仲殊,其人辟谷,唯食蜜,故东坡又称他为“蜜殊”。据说仲殊招待客人,所食皆蜜,别人都难以与之共食,只有东坡性亦嗜蜜,能与他共饱。
[1176]惠洪《跋三学士帖》,《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本。
[1177]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
[1178]《宋史·张耒传》。
[1179]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二录吕本中政和三年书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80]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二录吕本中政和三年书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81]周必大《跋吕居仁帖》,《文忠集·省斋文稿》卷十八,《四库全书》本。按:吕本中政和三年帖中有“当更求充之考人印证也”之语,而周必大此《跋》云:“充之老人姓唐,讳广仁……”可见周氏所跋就是此帖。今本《耆旧续闻》所录“充之考人”下有按语,谓“考人”或“古人”之讹,据周必大《跋》,应作“老人”。
[1182]王水照《论“苏门”的词评和词作》,《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南港,1994年。
[118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笔记小说大观》本。
[1184]沈曾植《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学术集林》第三辑,远东出版社,1995年。
[1185]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稹集》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
[1186]秦观《韩愈论》,《淮海集笺注》卷二十二。
[1187]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文集》卷七十。
[1188]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同上,卷六十九。
[118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1190]《历代诗话续编》292页。
[1191]苏轼《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杂评》《王文甫达轩评书》等,《苏轼文集》卷六十九。
[1192]苏轼《论君谟书》《跋君谟书》《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杂评》《王文甫达轩评书》《记与君谟论书》等,同上。
[1193]苏轼《评韩柳诗》《书黄子思诗集后》等,同上,卷六十七。
[1194]曾季狸《艇斋诗话》云:“前人论诗,初不知有韦苏州、柳子厚,论字亦不知有杨凝式。二者自东坡而后发此秘,遂以韦、柳配渊明,凝式配颜鲁公。东坡真有德于三子也。”见《历代诗话续编》292页。
[1195]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嘉祐集笺注》卷十二。
[1196]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一册,开明书店,1948年。
[1197]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苏轼诗集》卷九。
[1198]黄庭坚《书缯卷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
[1199]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中华书局,1988年。
[1200]苏轼《题柳子厚诗二首》之二,《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又见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引》,《山谷诗集注·内集诗注》,《四部备要》本。
[1201]苏轼《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1202]黄庭坚《题意可诗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
[1203]《王直方诗话》引黄庭坚语,《宋诗话辑佚》本。
[1204]陈师道《后山诗话》引,《历代诗话》本。
[1205]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历代诗话续编》本。
[1206]苏轼《与子由弟十首》之三,《苏轼文集》卷六十。
[1207]晁补之《七述》,《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二十八。
[1208]黄庭坚《书缯卷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
[1209]韩愈《闵己赋》,《韩昌黎集》卷一。
[1210]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1211]司马光《颜乐亭颂》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八;苏轼《颜乐亭诗》见《苏轼诗集》卷十五;李清臣《颜乐亭铭》未见,但程颢有《颜乐亭铭》,亦为孔宗翰作,见《二程文集》卷一、熊节《性理群书句解》卷三,《四库全书》本。
[1212]《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1213]同上,卷三十。
[1214]同上,卷三十一。
[1215]《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1216]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人间世第四》。
[1217]《二程集》239页。
[1218]参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对“邵雍诗以玩物为道”及程颢“云淡风轻”诗的批判,并谓此乃曲解《论语》“吾与点也”之意。
[1219]陈与义《题继祖蟠室三首》之三,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20]《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1221]程颢自言:“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见《伊洛渊源录》卷一,《丛书集成》本。
[1222]《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1223]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
[1224]王安石《仁智》,《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八。
[1225]司马光《颜乐亭颂》,《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十八。
[1226]《苏轼诗集》卷十五。
[1227]《庄子集解》卷五。
[1228]“无为”的意思,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说,不做满足私欲的事。
[1229]《庄子集解》卷七《外物第二十六》。
[1230]《庄子集解》卷一《人间世第四》。
[1231]《庄子集解》卷一《人间世第四》。
[1232]晁补之《祭端明苏公文》,《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六十一。
[1233]《庄子集解》卷二《大宗师第六》。
[1234]苏轼《李宪仲哀词》,《苏轼诗集》卷二十五。
[1235]《苏轼诗集》卷十五。
[1236]《苏轼诗集》,卷十八。
[1237]同上,卷二十。
[1238]同上,卷二十七。
[1239]同上,卷三十二。
[1240]同上,卷三十五。
[1241]同上,卷三十七。
[1242]同上,卷四十一。
[1243]《苏轼诗集》,卷四十五。
[1244]文天祥《陈贯道摘坡诗“如寄”以自号,达者之流也,为赋浩浩歌一首》,《文山先生全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245]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齐物论第二》。此释“耦(偶)”为“寓”,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齐物论第二》驳之:“‘耦’与《列子·仲尼篇》‘顾视列子形神不相偶’之‘偶’同……当玩一‘似’字,言人见其荅然解体之状,似丧其匹偶者然,即下文‘行如槁木’也。‘吾丧我’,则子綦自明之辞,人固无从知之,因丧我存于内,而丧耦则形于外。俞氏混而一之,殊欠分晓。故‘耦’字当从《释文》训‘匹’。下文‘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谓无彼是对偶则好恶之情不生,是非之辩不起,故丧耦而物论自齐,即佛书之‘无人相’也。此句与‘彼是莫得其偶’句互相发明,义颇重要……俞说非。”今按,刘武将“荅焉似丧其耦”与“彼是莫得其偶”两句意义混而一之,才真叫“殊欠分晓”,前者是讲人,后者讲是非彼此,《庄子》文义本甚明晓。《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此将“隅”“枢”对举,可知“彼是莫得其偶”之“偶”当与“隅”通,义为是非彼此之各有一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约同于释氏所谓离二边而得中道。二边当然是对立的,但“偶”指对立的两边,非指“对立”而言。至于“荅焉似丧其耦”,更不是指“对立”了。刘武引《列子》“形神不相偶”为说,按形与神二者,各执一端言之,固可视为对偶,合而言之,岂不是神“寓”于形中?俞氏释“耦”为“寓”,本甚精辟,下文“形如槁木”,正谓神形不相寓,即“吾丧我”的意思,神不再需要其所寓之形,“顾视列子形神不相偶”,也是此意。
[1246]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1247]苏轼《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1248]中国大乘佛学,变印度佛学的涅槃性寂之旨,而开菩提性觉之门,其改造的方式与苏轼对庄子哲学的改造方式非常相似。
[1249]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东坡乐府》卷一。
[1250]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同上,卷二。
[1251]苏轼《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东坡乐府》。
[1252]苏轼《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同上。
[1253]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东坡乐府》。
[1254]白居易《自咏》,《白居易集》卷三十四。
[1255]苏轼《西江月·平山堂》,《东坡乐府》卷一。
[1256]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东坡乐府》,卷一。
[1257]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苏轼诗集》卷三十四。
[1258]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苏轼诗集》卷三十四。
[1259]苏轼《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东坡乐府》卷二。
[1260]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同上,卷二。
[1261]苏轼《百步洪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十七。
[1262]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东坡乐府》卷二。
[1263]苏轼《过大庾岭》,《苏轼诗集》卷三十八。
[1264]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苏轼诗集》卷六。
[1265]《老子》上篇第十四章。
[1266]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六。
[1267]王粲《登楼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九十,中华书局,1958年。
[1268]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轼诗集》卷三。
[1269]苏轼《于潜女》,同上,卷九。
[1270]苏洵《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嘉祐集笺注》卷十六。
[1271]苏洵《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嘉祐集笺注》卷十六。
[1272]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诗集》卷四十八。
[1273]苏轼《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苏轼诗集》卷三十六。
[1274]苏轼《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十三,《苏轼文集》卷五十四。
[1275]苏轼《别海南黎民表》,《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1276]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二十五。
[1277]《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八、《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278]苏轼《东坡书传》卷五《禹贡》“道岍及岐至于荆山”句下释。
[1279]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引》,《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三。
[1280]苏轼《鹤叹》,《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1281]苏轼《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同上。
[1282]宋自逊《贺新郎·题雪堂》,《全宋词》第4册,中华书局,1965年,2688页。
[1283]岳珂《桯史》卷八《鹦鹉谕》条,《丛书集成》本。
[1284]《苏轼诗集》卷六。
[1285]同上,卷十三。
[1286]《苏轼诗集》,卷六。
[1287]同上,卷七。
[1288]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东坡乐府》卷三。
[1289]苏轼《赠善相程杰》,《苏轼诗集》卷三十二。
[1290]苏轼《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四明狂客》,《苏轼诗集》卷三十三。
[1291]苏轼《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东坡乐府》卷二。
[1292]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小山阮郎归》条,《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4426页。按“殷勤理旧狂”出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词,见《全宋词》238页。
[1293]《小山词》卷首,《彊邨丛书》本。
[1294]《苏轼诗集》卷二十。
[1295]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东坡乐府》卷二。
[1296]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诗集》卷二十。
[1297]《苏轼文集》卷一,《东坡乐府》卷二。
[1298]《苏轼诗集》卷三十八。
[1299]《苏轼诗集》卷三十八。
[1300]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同上,卷三十九。
[1301]苏轼《食荔支二首》之二,同上,卷四十。
[1302]同上,卷四十一。
[1303]《苏轼文集》,卷四十二。
[1304]《苏轼文集》卷十九、卷七十一。
[1305]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丛书集成》本。
[1306]《苏轼诗集》卷四十。
[1307]苏轼《纵笔三首》之一,同上,卷四十二。
[1308]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1309]见苏轼《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同上,卷四十五。
[1310]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丛刊》本。
[1311]林纾《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风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1312]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苏轼诗集》卷三十四。
[1313]黄彻《溪诗话》卷十,《历代诗话续编》本。
[1314]杜甫《不见》,《杜诗详注》卷十。
[1315]王维《与魏居士书》,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316]白居易《隐几》,《白居易集》卷六。
[1317]苏轼《记承天夜游》,《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1318]苏轼《临皋闲题》,《东坡志林》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
[1319]苏轼《书临皋亭》,《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1320]苏轼《雪堂问潘邠老》,《东坡志林》卷四。《苏轼文集》卷十一题为《雪堂记》。
[1321]苏轼《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1322]苏轼《谪居三适三首》,《苏轼诗集》卷四十一。
[1323]《苏轼诗集》卷三十九。
[1324]《苏轼诗集》卷三十九。
[1325]《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1326]《淮海集笺注》卷三十八。
[1327]苏轼《徐大正闲轩》,《苏轼诗集》卷二十四。
[1328]苏籀《栾城遗言》引苏轼语,《丛书集成》本。
[1329]《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以下一段,讲人生哲学,被后人名为《识仁篇》(如《宋元学案》)。此是吕大临所记,末尾注一“明”字,是大程(明道)说,另有注“正”字的是小程(正叔)说。见《二程集》第16页。按:“明”“正”当是吕大临原注,而不是编集《遗书》的朱熹所注,因为卷四是游酢所记二程语,也有注“明道”或“侍讲”的,当亦游氏原注,如果是朱熹注,不会这样不统一。
[1330]朱子强调“格物致知”,但又据《大学》之说,标举一个“知之至”的境界,谓“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释“传之五章”)。这“一旦”之境界,周程从直觉体会说,朱子却要从认知角度说,则岂有此理?世上哪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之人?明末清初的陈确写《大学辨》,就抓住朱子的这个矛盾狠加攻击,认为“一旦”之说类同禅宗,“道无尽,知亦无尽”,“夫学,何尽之有”(见《陈确集》554页,560—561页,中华书局,1979年),知识的进展永无穷尽。这样一来,逻辑矛盾是没有了,但周程境界也就永远达不到了。陈确谓朱说同禅,亦较笼统,此非南禅宗“本来无一物”之禅,而近乎竺道生“渐修顿悟”之禅。
[1331]朱子从“格物致知”的认知之途,欲通向“一旦”之境,当然自相矛盾;苏轼的“寄寓”之说,指出了一条审美的途径,西方哲匠多以此走出朱子的困境,惜乎朱子欲排苏,使他没有真正做到道学的“集大成”。
[1332]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诗集》卷三。
[1333]苏辙《祭亡兄端明文》,《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
[1334]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东坡乐府》卷二。
[1335]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苏轼诗集》卷三十一。
[1336]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928页。
[1337]苏轼《次前韵寄子由》,《苏轼诗集》卷四十一。
[1338]苏轼《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同上,卷四十二。
[1339]苏轼《鹤叹》,《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1340]苏轼《过大庾岭》,《苏轼诗集》卷三十八。
[1341]苏轼《再用前韵》,《苏轼诗集》。
[1342]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一,同上,卷三十九。
[1343]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六。
[1344]苏轼《次韵江晦叔二首》之二,同上,卷四十五。
[134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
[1346]《苏轼诗集》卷四十五。诗中“真似月”,孔凡礼先生据施顾注本校改为“心似月”。今按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有“老芝如云月”之句,苏过复用此喻赠法芝云“从此期师真似月”(见苏轼《书过送昙秀诗后》,《苏轼文集》卷六十八。昙秀即法芝),苏轼此诗又复用苏过语,当以作“真”为是。
[1347]秦观《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48]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集》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