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智慧篇·书到今生读已迟(1 / 1)

苏东坡 范军 1511 字 5天前

一、勇敢是一种美德

勇敢是一种美德。

有真勇敢,有假勇敢;有大勇敢,有小勇敢。有些行为看似勇敢,实际上不是;有些行为看似怯懦,却偏偏是勇敢。

这个题目可以细细地谈一下。

1.匹夫之勇

勇敢,是一种人人称赞的美德。但勇却有真勇与蛮勇、君子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分。

《水浒传》第十二回里有个故事,叫《汴京城杨志卖刀》。这杨志是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重要角儿。

故事讲的是杨志在京城里面花光了钱,衣食无着,只好把祖传的宝刀拿到市上去卖。没想到,碰到一个外号叫“没毛大虫(大虫即老虎)”的臭无赖牛二。这个牛二一向胡作非为,没人敢惹他。牛二看中了杨志的宝刀,又没有钱买,便无理纠缠起来。他问杨志,为什么叫宝刀?杨志一一说了刀的特点: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得过;锋利无比,杀人刀上没血。牛二不信,杨志便当场试刀。先是剁一摞铜钱,从上到下一劈两半;又拿一把头发,对着刀口用力一吹,头发都断成两截,纷纷飘落。牛二还要看刀不沾血,杨志说可以找条狗来试试。喝得半醉的牛二存心耍无赖,非要杨志杀人试试不可,并向杨志大喊大叫:“你要是条好汉子,就剁我一刀!”这牛二还动手动脚,打了杨志。杨志见牛二欺人太甚,一时性起,朝他嗓子根上捅了一刀,把他捅倒了,又赶上去,往胸脯上连捅几刀,把牛二杀死了。

杨志这一举动算不算勇敢?一般来说也算。但和一个街头流氓无赖争气斗狠,虽说“勇敢”了一回,却被关进了死牢里。要不是朋友相救,便会活活丢了性命,倘使这样,一条英雄命换个无赖命,实足可惜。

杨志当然是英雄,是豪杰,但他手刃牛二之举,实在只能说是蛮勇、匹夫之勇。这只要和韩信受**之辱一比较,就见出高低了。

孔子说,赤手空拳斗老虎,不用船只渡大河,冒险蛮干,死而不悔悟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

匹夫之勇,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这种勇敢不能说是真正的勇敢;即便算,也只是小勇敢,而不是大智大勇。

2.忍,天下之大勇

谈大勇,我们就接着谈韩信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记载,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自己不会谋生,时常四处游**,向人讨饭吃。一天,韩信在街上逛,被一个杀猪佬的儿子瞧见了。这小子看韩信贫寒的样子,就存心欺侮人。他来到韩信面前,故意挑衅地说:“你这么大的个子,腰里还挎着刀呀剑的,有多大能耐!我看你是表面上强壮,实际上虚弱,胆子没有兔子大!”这小子一嚷嚷,很多人围上来看热闹,他就更来劲了。他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有本事,不怕死,就用你那宝贝剑把我杀了;若胆小怕死,就从我**钻过去!”说着,还真的岔开双腿,露出一副街头小流氓的无赖相。韩信看看这小子,摇摇头,叹口气,就俯下身子,从他的**爬了过去。围观的人哄堂大笑,都以为韩信是个胆小鬼。

后来,韩信受到刘邦重用,拜为大将军,带领千军万马向北进攻。在和赵王的决战中,韩信只有几万人,而赵王有二十万人马。但韩信毫无惧色,背水一战,结果把敌人打得大败,灭了赵国。韩信屡建战功,被刘邦先封为齐王,又封为楚王。路过家乡时,韩信派人把那个杀猪佬的儿子找来,那小子吓得战战兢兢,以为自己非死不可。可韩信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小官,并且对手下的将官说:“我不但现在可以杀这个人,当年我也可以杀死他。但我想,杀了他我就要偿命,怎么建立大丈夫的功业呢?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忍下这口气。不然,怎么有今天呢?”

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是古代多少人的人生经验的概括。韩信能忍小辱而最后成大志。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隐忍,有时并不是胆小、怯懦;隐忍,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时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忍,是天下的大勇敢。

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他将无法控制别人;能战胜自我的人,才有可能克敌制胜。佛教《法句经》有句名言,颇值得智者玩味:“战场胜千敌,不如胜自己。”

3.忍小愤可成大谋

对于“忍”,苏东坡很有一番见地。1061年,他曾写过一篇《留侯论》。留侯即前面提过的汉朝开国大臣张良,后来被刘邦封于留,因此称留侯。东坡认为,张良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忍”字。

张良起初也不能忍。他为报秦灭韩国之仇,在秦始皇东巡到博浪沙时,派刺客用铁锥击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张良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带。

张良曾漫游到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办了。老人说:“孺子可教矣。”约张良五天后一早来见。但张良前两次都比老人晚到,受到老人责备。第三次他提前于半夜等在桥上,老人非常高兴,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这部书就可以当君王的军师。”

这位神秘的老人实际上是隐居的高士。他认为张良才干有余,但度量还不够,于是想狠狠地折一下这年轻人的少年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小愤而成大谋。老人前面的行动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因为知忍便知权变,那么,在不利的形势下就会以退为进,坐等转机。

当时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这时韩信消灭了齐,便派使者向刘邦请求立为假王。刘邦大怒,骂韩信乘机要挟,张良马上踩刘邦的脚,并耳语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也醒悟了,马上改口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应该当真王,何必当什么假王!”于是派张良前去册立韩信为齐王。

可以想见,如果刘邦这时不忍,韩信反叛,内外夹击,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苏东坡说,不是张良,谁能保全汉室呢?

忍,有赖于毅力,更有赖于志向。一个胸怀宽广、目标远大的人,对于暂时的委屈、打击是不会耿耿于怀、伺机报复的。鸿鹄志在千里,大可不必与矮檐下的麻雀一般见识,一比胜负。

4.忍的功夫

忍,需要毅力,需要功夫。

忍痛,忍小痛没什么,忍大痛就很难;忍辱也一样。

苏东坡说:“忍痛还容易,忍痒却非常困难。”

刘邦的忍,可以说是很有功夫了。鸿门之宴,他甘受项羽盛气的屈辱,这其中一面是诈,一面是忍的功夫。

彭城一战,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连父亲太公和妻子吕氏都被俘虏了。当两军在广武对峙的时候,项羽在阵前置了一口大锅,里面装满了水,烧得滚烫;太公被剥光了衣服,五花大绑着。项羽恐吓刘邦,说如果再不投降,就把太公烹了。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刘邦泰然地说:“当初我们两个一同跟随楚怀王,你我有兄弟之约,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今天要把我们兄弟俩的父亲烹了,到时别忘了分一碗汤给我。”项羽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如此忍心,便听从项伯的劝告,饶了太公。

刘邦在广武受了箭伤,张良恐怕因此而动摇军心,硬是请刘邦扶伤起行,到各处去慰劳士卒,以表示自己安然无恙,这也是忍的功夫。

这种忍,当然主要是出于政治家的意志和谋略,而寻常百姓又何尝不需要忍的功夫呢?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人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告别世界,该要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坎坷风雨啊!要想生存在这个充满艰辛、反复无常的人世间,最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忍”。《菜根谭》上说:“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这里的“耐”也就是“忍”。“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忍者,便可生存,便可获得机遇。这种忍的功夫,这种精神的伟力是惊人的,其作用小可全身,大可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