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耶拿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歌德便继续在矿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在他广泛的研究中,最有成就的是1790年发表的内容在数千页以上的《植物的蜕变》及1810年发表的《颜色学》。
歌德的《颜色学》并非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理论研究,而是以非现实性的、抽象的理论加以推论。他激烈地反对牛顿利用棱镜把光分为各种颜色,他认为光是一种整体的物质,不含其他色彩。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证明歌德是错误的。《颜色学》出版后,业内反应冷淡,这使歌德非常失望。不过,虽然这部《颜色学》学术上的价值不多,但我们却可以从此书中对歌德的观察方法窥视一二。
眼睛是依靠光而存在的。光线是由动物的相关机能或视觉辅助组织所产生,所以视觉的发生是由眼睛内面的光和外来的光相映而成。
可能没有人会反对光和眼睛的直接关系,但人们也很难同意这两者是同样的。举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例子:在黑暗中,利用想象力,可以看到明亮影像的幻觉;在梦中,虽闭着眼睛,也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线,而当我们醒来之后,稍有光线传入眼睛内,马上就看见外物。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视觉组织一受到机械性的刺激就会出现光和色彩。
经常根据各种秩序处理事情的人们一定会注意到,我们还没清楚地说明色彩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暂时保留不予回答。我们先来详细说明色彩是如何出现的。色彩是和眼睛感觉有关的有规则的现象,这种感觉要受到自然的影响,譬如盲人绝不会讨论有关色彩的问题。
歌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投注了很大的心血,但却并不像认识席勒之前那么彻底专注地研究。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很多。1806年,《浮士德》的第一部宣告完成,他的“威廉·迈斯特系列”也开始了《漫游时代》的创作,这本书的最初几章,充满了神圣气氛。
虽然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政治危机,但歌德仍完成了代表人类艺术与科学之美的《潘多拉》。1809年,歌德的长篇小说《亲和力》完稿,它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出版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论。
歌德在完成《颜色学》的同时,他的一位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嘱中,将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文稿都交给了歌德,希望歌德能帮他继续下去。
我在他家及附近的地方体验他曾过着的日子,努力地想象他的生活。我自问,我能够为他立传,为什么不替自己写传记呢?因此在他的传记尚未完成之前,我就已开始计划要写自传了。我曾为了自传长期地犹豫不决,在母亲尚未过世之前,我就该写了。当时不但儿时记忆犹新,也可以由母亲口中得到更多我幼年时代的资料。然而如今母亲已不在,我必须以自己的力量去回忆那些往事,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过去,才能使如烟尘远扬的旧事,一一再次展现。
我只不过是个平凡的人,因此由观察人性的角度看来,我将自己细心诚实的作品命名为《诗与真》。在书中,不仅是现在,连回忆中的世界也都是配合自己的个性而形成。
这项工作因为具有历史性,又牵涉到很多地方和人物的事实,因此必须花费很多时间。不管在家或出外,我随时都为这件事而忙碌,立传的重要性变得仅次于生活。
经过广泛而周详的准备,1809年,歌德开始动手写自传,为了押韵,他把题目改为《我的生平 诗与真》。1812年10月,这本自传的前二卷完稿,两年后第三卷完稿。
其实早在席勒去世之后的几年里,歌德就已经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他觉得自己随时都站在“生命的末端”。1814年夏天,拿破仑被迫退位,“政治的天空日趋明亮”,歌德前往德国南部莱茵河和美因河一带旅行。这次的游历使他再一次体验“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