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年底,迪伦以四万美元的价格将他持有的一半股份转让给了普利策。和普利策这样有能力的人合作,迪伦觉得很不畅快,因为他并不太受重视。迪伦生性温和保守,这和普利策火暴、积极、激进的个性也格格不入,所以迪伦很乐意将自己的股权卖给普利策。虽然他们不再合作了,可是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现在,约瑟夫是发行人兼主编了,对他来说,这责任确实是重了些,于是他开始寻觅新的主编人选。

约瑟夫最终找到了约翰·科克里尔。出生于俄亥俄州的科克里尔当时34岁,他体格魁梧,相貌堂堂,热爱戏剧,颇具幽默感。科克里尔曾在《巴尔的摩报》担任过编辑,熟悉报纸的作业与编排过程,是个脚踏实地、勤勉工作的年轻人。

约瑟夫在雇用一个人之前,一定要了解那个人的品德。他的朋友赫金斯是《华盛顿邮报》的创办人,约瑟夫先从赫金斯那儿打听消息,得知科克里尔在很多方面都和自己很像,所以他决定高薪聘请科克里尔担任《快邮报》的主编。

约瑟夫欣赏科克里尔的工作能力,就如同欣赏他这个人。科克里尔是一位新闻界的奇才,就像约瑟夫一样。约瑟夫渐渐感觉到,他可以信任科克里尔,可以放心地让他来分担自己的工作了。

凯蒂越来越担心约瑟夫的健康。有天晚上,凯蒂邀请了约瑟夫的老朋友戴维森来家里吃晚餐。已经到了晚餐时间,戴维森也早就来了,可是还是不见约瑟夫从报馆回来。凯蒂担忧地对戴维森说:“托马斯,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约瑟夫一点也不注意自己的健康,他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可是他还是那么拼命地工作,一点都不想停下来休息休息。”

“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戴维森告诉她,“不过他现在比以前还要拼命,我们应该想个法子让他停下来好好休息,或许你们可以一起出国旅行。我注意到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了。这种工作本来就伤眼睛,何况约瑟夫的眼睛一向都不太好。”

凯蒂两眼充满了泪水,无助地望着远方。

过了一会儿,她继续说道:“他每天都睡得很少,头痛也从来没有好过。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会用手紧紧抱住头,好像这样就能把头痛减轻似的。他这样让我很心疼,我想让他好好休息一阵子,可是他不愿意停止工作。而且他现在对很多事情反应特别大,一阵突然传来的响声都会让他暴跳如雷……也许等科克里尔先生慢慢熟悉了报纸的业务,那我和约瑟夫就有空出去旅游了。”

凯蒂说着说着,突然兴奋起来:“《快邮报》很成功,不是吗?托马斯。”

“太成功了,凯蒂。我第一次遇到约瑟夫的时候,就知道他不会一辈子默默无闻,可是我没有想到他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快邮报》现在可是圣路易斯的一家大报纸了,约瑟夫也是个令人敬畏的新闻工作者。”

《快邮报》已经是圣路易斯最成功的报纸了。其他报纸也纷纷模仿《快邮报》的写作风格,有几家报纸甚至已经开始刊登普利策所谓的“煽动性新闻”了。

约瑟夫和凯蒂现在还无法出国旅行,他们的儿子还很小,需要照顾。

约瑟夫很喜欢孩子,常在他的朋友面前炫耀孩子的可爱。

几乎每天晚上,漂亮的凯蒂都会带着拉尔夫到《快邮报》的办公室。约瑟夫虽然忙于工作,但他还是很高兴见到儿子和妻子,他也会像以前谈恋爱时那样,说一些赞美凯蒂的话。

约瑟夫每天的生活仍然很忙碌,他的精力旺盛,像一辆加满油的列车,总是勇往直前地向前冲去。他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喜欢和员工打成一片。如果有哪个记者写了篇好新闻,他会非常诚恳地当面称赞这个记者,同时毫不留情地指出应该改进的地方。普利策就像个诲人不倦的家长,当他批评员工时,这表示他对这个员工寄予厚望。假使他从来不批评某个人,那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毫无希望了。

《快邮报》的员工待遇很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普利策很关心他们。对于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年轻记者,他更是百般照顾,就像父亲对待子女一样。

《快邮报》记者的待遇是每星期35美元,这样的薪水是圣路易斯最高的。主编科克里尔除了拥有股份外,每年的红利超过2500美元。每个工作人员一年都有两周的带薪假期,如果员工生病,薪资照付。普利策还会颁奖品给特别勤劳的员工,奖品通常是金表或银表,以及一套衣服或折叠小刀。每年的圣诞节,全体员工都能享受到丰盛的火鸡大餐。

约瑟夫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感召力,每个员工对他都很忠诚,这种忠诚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在别的报社是没有的。

普利策喜欢观察、分析每个人,清楚他们的能力、兴趣、弱点所在,然后再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喜欢告诉他们他初到美国的情形。他说他干过马车夫、跑堂之类的工作。“只要你们跟我一样努力,有朝一日也能够白手起家。”他这样鼓励他们。普利策常常与员工接触,并把他对《快邮报》的使命感灌输给每个人。现在,《快邮报》越来越壮大了,普利策相信,在科克里尔的主持下,这份报纸会继续成长下去。

1881年3月,《快邮报》的销路增加到12000份。这一年《快邮报》赚了大钱,净利润85000美元。普利策拿出了部分赢利发给员工。

虽然婚姻、事业都很顺利,但是普利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身体的病痛提醒他,如果忙着赚钱而毁了健康,再多的财富也将不具任何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