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官职的这段时间里,还好有朋友们的陪伴,他们丰富了杜甫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在这些人当中,着重要提到的是三个人,他们是高适、岑参、郑虔。

先来说说高适和岑参。高适在宋州和杜甫、李白分别后,浪游数载,最后在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哥舒翰府上做幕僚,天宝十一年(752年)随哥舒翰入朝,到了长安。岑参,这个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从天宝八年(749年)起就在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府上做幕僚,天宝十年(751年)秋随高仙芝入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初又离开长安去了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高适、岑参及其他友人一同去拜谒长安东南面的慈恩寺。诗人们一起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着这渭水与终南山之间的古城,它是如此地气象雄浑,正如岑参写下的诗句一样: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据说,当天同去慈恩寺的人都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的情感与岑参的这首大致相同。而杜甫的诗却不然,他的诗并没有那种面对壮观美景不知今夕何夕,仿佛游离出世的感觉,他只看到了山川破碎、泾渭难分的时代危机,他用对比和借喻的手法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太宗贞观之治的怀念,以及对玄宗日渐昏庸的惋惜: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和高适时常一起宴饮畅谈,谈及的内容上至时事,下至黎民,几乎无所不包。相聚过后没多久,高适就要随着哥舒翰离开长安,杜甫知道今日一别,只怕再见无期。他感慨良深地写下了一首送别诗,诗中不仅透露出他对政治和时事的看法,也娓娓地道出了依依不舍之情: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送高三十五书记》

虽然杜甫和高适只见过两次面,但彼此都惺惺相惜,且一见如故。在长安再度重逢的这段时间里,二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时局上,反倒显得相聚的兴奋淡了很多。

高适自追随哥舒翰之后,仕途一路顺利,诗歌创作渐渐少了。他离开长安后,杜甫在不胜怀念之余,只能重新面对现实生活,独自空吟旁人不能解的忧愤。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当时的文人与酒是分不开的,杜甫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别人饮酒是助豪兴,杜甫却浓愁难消,平日积放在心底深处的一抹怨嗟自怜,在酒精的作用下越发涌现得不可收拾。

杜甫满腔的愁绪以及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只能通过美景和美酒来疏解。但想摆脱这种情绪,他自己也觉得无能为力。有一首诗可以作为他这段时期的生活写照: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谍****,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园歌》

前面我们提到了郑虔这个名字,这是这一时期与杜甫交往最密切、情意最深厚的一位朋友。郑虔是广文馆的学士,因为有俸禄,且官职闲散,所以他的生活还算惬意。郑虔的性格很恬静、淡薄,从不摆架子、耍威风。

杜甫与郑虔一见如故,结为至交,郑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音律,可谓多才多艺。他很有幽默感,常能用自嘲的心态面对清苦的生活。这种性格对杜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杜甫贫困交加,发出悲愤反抗的声音时,偶尔也消极地用一两句幽默来减轻痛苦。

这期间,从前和杜甫在山东一起游猎的苏源明也到了长安,他和杜甫、郑虔常常一起饮酒论文,三个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后来苏、郑二人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先后去世,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作了一首诗哀悼他们,诗的前半部分是这样的: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著东吴。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