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塑造了一个相当猥琐的唐太宗形象,大意是说,唐太宗到了冥界,遇到了一位名叫崔子玉的判官。崔子玉往来于阴阳两界,虽然在阳间只是太宗治下的一任小官,但是在阴间摇身变为审理太宗的凛凛判官。这种错位,应当是故事的作者为了强化戏剧性的冲突而刻意营造出来的吧。
崔子玉说,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在阴间称诉冤屈,苦苦请求追取太宗前来对质,这便是太宗来冥界的原因。崔子玉的话使太宗非常紧张,不惜许以高官厚禄,只求崔子玉能给自己行个方便。崔子玉得了好处,便拣了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掷给太宗,说他只要把这个问题答复妥当就可以顺利还阳。问题问的正是玄武门之变:太宗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被这个问题戳到痛处,半晌答不出来,最后还是得了好处的崔子玉代太宗拟了一个答复,只有寥寥六个字而已:“大圣灭族□□”。
六个字里虽然脱了最后二字,但想来整体的意思无非就是“大义灭亲”之类的说辞。据卞孝萱考订,《唐太宗入冥记》的写作时间为武周代唐之初,其意义在于利用玄武门之变“降低太宗的威望,迎合了武瞾的政治需要。……是一篇在佛教果报掩护下谴责唐太宗的政治小说”。(1)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唐太宗入冥记》可谓抓住了唐太宗身上最醒目的道德污点,同时也反映出世人一种亘古的无奈:虽然对公正的诉求是如此深切,但现实世界往往无法给人提供满足诉求的机会,尤其是在向最高统治者寻求公正的时候。于是,到阴曹地府里诉求便是人们唯一能够想象的“正当”途径了。
在故事当中,崔子玉终于以“大圣灭族□□”六个字给唐太宗的亏心事披上了一件貌似正义的外衣,但这件外衣究竟禁得起几番认真的道德追问呢?
(1) 见卞孝萱著《〈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出自《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