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〇三年—前二二一年
第一节 七国形势
晋国韩、赵、魏灭知氏以后,三家分晋,晋君姬柳(幽公)只有绛、曲沃两县。幽公荒**,被人刺死。周姬午(威烈王)二十三年封魏斯(文侯)、赵籍(烈侯)、韩虔(景侯)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
周安王十六年齐国田和废齐君,周封田和为诸侯。齐、赵、韩、魏以及旧有秦、楚、燕共七个大国。秦在函谷关(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余六国在关东,称为山东六国。
七国的疆土与国情,因战争胜败而常有变动,下面的叙述是比较初期的状况:
秦——秦到嬴渠梁(孝公)时代才成强国。孝公建都咸阳(陕西咸阳县东),发愤图强,厉行商鞅新法,不过二十年,造成唯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疆土东有函谷关,与周为邻国。关内自郑(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洛水(北洛河)东岸,到上郡(陕西延安县)鄜(陕西鄜县)都属魏国,魏筑长城防秦。秦南有武关(陕西商县东南),与楚为邻国;西有义渠戎(在甘肃境)。秦兵东出争天下,必须先灭魏、韩两国。
韩——东邻魏国,西当秦函谷关大路,两面受敌,连年被侵。昭侯用申不害为相,行法家严刻的政治,国基才比较巩固(前三五一年—前三三七年)。哀侯灭郑,作为都城(前三七五年)。疆土北自成皋(河南汜水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山西长子县),南到宛(河南南阳县),西到宜阳(河南宜阳县)商阪(即商山,陕西商县东南),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马岭山,至新郑东南流入颍水)。地方九百余里,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风俗**,七国中最为弱小。
魏——魏斯(文侯)(前四二四年—前三八七年)师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克、乐羊,在诸侯中最有声望。他的儿子魏击(武侯)用吴起为将,国势也还强盛。那时候建都安邑(山西安邑县)。疆土南有鸿沟(即汴河,旧自河南中牟县境流径开封南,又东南径通许尉氏入淮阳境),与楚为邻国。东有淮(河南淮阳县)、颍(河南禹县)、煮枣(山东菏泽县西南),与齐宋为邻国。西有长城,与秦为邻国。北有卷(河南原武县)、酸枣(河南滑县),与赵为邻国。地方千里,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莹(惠王)时被齐、赵、秦几次战败,不敢居安邑,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县),与韩为近邻。
齐——建都临淄(山东临淄县)。南有泰山,与鲁宋楚为邻;北有渤海,与燕为邻;西有黄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地方二千余里,国富民强,与秦隔周、韩、魏三国,受战祸较小。田辟疆(宣王)喜欢文学辩说,招集天下游士几百千人,给与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讲学议论,这些人当时号称稷下先生。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兴盛,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了战国时代的文化城。
赵——建都邯郸(河北邯郸县),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黄河、易水,与齐、燕为界。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地方二千余里,人民强悍善战。赵雍(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成为山东唯一的强国。
燕——建都蓟(北平)。东有朝鲜、辽东,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绥远归绥县)、九原(绥远乌拉特旗),与赵为邻。南境接齐。齐田辟疆乘燕国内乱,出兵破燕(前三一四年),此后两国结成世仇。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齐次些,燕、魏又次些,韩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万,如果五人出一兵,当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当有人口三四百万。秦、赵长平大战(前二六〇年),赵兵四五十万。秦起全国兵力灭楚(前二二四年),也只六十万。齐都临淄,据苏秦说有七万户,得兵二十一万,这是夸大的话,不可尽信。田单守即墨,有壮士五千人,合老弱当有三万人。齐全国七十余城,平均当得二三百万。秦、赵人口大抵相近。韩兵,据张仪说有三十万,燕称弱国,兵力未必比韩大,两国人口各有一二百万。赵奢说古代一国人民没有超过三千家,现在万家之邑,随处可见。所谓古代,不知确指何时,战国人口增加,却是事实。
七国以外,还有少数小国,逐渐灭亡。郑并于韩(前三七五年),中山并于赵(前二九五年),宋并于齐(前二八六年),鲁并于楚(前二四九年),卫到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年)才被废绝。
称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比春秋时代更衰微了。春秋末年,姬匄迁都成周(洛阳县东北),姬嵬(考王)封弟于河南(即王城,洛阳县西北),周分为东、西两国。战国初,魏、赵、韩三家受周天子封爵,正式列为诸侯。田和想做齐侯,魏文侯代他向天子请求,得到允许,各国才承认田和的地位(前三八七年)。秦嬴渠梁富强,周天子封他做霸主,渠梁大会诸侯去朝见天子(前三四二年)。后来秦嬴驷自称为王(前三二五年),各国诸侯也先后称王,周天子的空名号,失了作用。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姬延,被称为赧王(赧是羞愧脸红的意思)。他寄居东、西二周,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逃债台。秦嬴则攻西周,西周君入秦叩头请罪,献出所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秦受献,放还西周君(前二五六年)。赧王也在这一年死了,其后七年,秦灭东周。周从文武开国,到赧王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