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四年(1509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慕名造访龙冈书院,向王守仁讨教朱陆同异之辨。所谓朱陆同异之辨,即朱熹、陆九渊之间学术见解的异同。席书拈出这桩公案,显然对王守仁的讲学内容已有耳闻。王守仁却岔开话题,专讲自己龙场悟道的内容,亦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席书毕竟在朱子理学里浸**得太深太久,忽然听到“离经叛道”的学说,一时虽找不出反驳的话来,却也不敢尽信。但一个人只要怀有单纯的求学向道之心,遇到疑问总不肯轻易放过。翌日席书再访,王守仁引经据典,待再三再四地切磋之后,席书豁然大悟:“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各有得失,却没有辩诘的必要,只要求诸内心,一切自然明了。”
席书是第一个服膺王学的重量级人物。他在一悟之下,与毛科一起修葺贵阳文明书院,邀王守仁讲学。席书甚至亲率诸生,对王守仁以师礼相待。王守仁龙场顿悟的心得,算是在文明书院得到了半官方的认可;“知行合一”这个令后世许多名人动容的说法,也正是从文明书院正式传播开了。
今天似乎很难想象,这个貌似有一点愚蠢的命题当时是如何激烈地撼动着世道人心。
(1) 见《全集》,第757页。
(2) 见《全集》,第252-253页。
(3) 见《全集》,第758页。
(4) 见《全集》,第758-759页。
(5) 见陈来《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44页。
(6) 见《全集》,第768页。
(7) 见《全集》,第1048-1050页。
(8) 见《全集》,第769页。
(9) 见《全集》,第981-982页。
(10) 见《全集》,第982-983页。
(11) 见《全集》,第986-987页。
(12) 见《全集》,第988-999页。
(13) 见《全集》,第771页。
(14) 见《全集》,第773页。
(15) 见《全集》,第772页。
(16) 见《全集》,第882-883页。
(17) 见《全集》,第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