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1 / 1)

弘治十七年(1504年),科举制度发生了小小的改变。

明初科举,主考官但求学问好、声望隆,不必任有学职,后来制度渐弛,三四十年来一概以担任学职的官员为主考,终于孝宗皇帝在大臣的建议下恢复旧制,这正好给了王守仁一个机会。 (6)

这一年里,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陆偁礼聘王守仁来做山东乡试的考试官。

能在孔孟故乡主持乡试,这对儒者来说实是莫大的荣幸,也说明王守仁的儒学造诣在当时已经颇有一些声誉了。于是,王守仁欣欣然拟定考题与答案,将自己深深在意的若干儒学主题向考生们提了出来。

譬如选自四书的题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分明让人想起《孟子·离娄下》中的话:“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说君子倘若在职,对天下人的福祉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如选自五经的题目——“不遑启居,玁狁之故”,以周代应对游牧部落侵袭的诗句使人想到时局中的边患;再如策论题“佛老为天下害……”要考生回答:为什么佛教、道教长久以来为害天下、蛊惑人心,那么多有识之士攻之排之,却始终无能为力?

这些题目很敏感,也很有挑战性。当然,考生们照例要严守朱子理学的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后来王守仁将这些题目与自己拟出或认可的答卷刊行为《山东乡试录》,被人誉为“经世之学”。在这个时期,王守仁的心志已经被打磨得相当坚定了,于政治以经世致用、兼济天下为己任,于学术以捍卫儒家正统、排斥佛老异端为己任。

是年九月,才做完主考官的王守仁被调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这个职务负责考核武官的选授、升调、功赏一类事务。从级别来看,这属于平级调动,但明代六部以吏、户、兵三部为上三部,兵部下辖四司,武选清吏司为四司之首,所以王守仁实际上是得到了升迁。这或许是五年前的那封《陈言边务疏》终于发生了一点作用,或许仅仅是积累年资所致,但无论如何,兵部的这段资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天下武备的运作流程,对将来建立武勋总是有些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