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拒“议和”为己解难(1 / 1)

自从海澄之役清军大败后,清政府打算利用和谈,来分化郑成功的力量。

足智多谋的郑成功早就看破了清政府的诡计。他正想利用这个机会,养精蓄锐、贮蓄粮草,为以后做更加妥善的准备。因为他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大举北征,于是就借这个机会先虚和清政府。

清政府由主战到主和,完全是因为在郑家军面前屡吃败仗,为了找一个台阶下,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看在郑芝龙投降的分上,不忍他的子弟背弃自己的父亲,因此对郑成功网开一面,希望他能够悔悟,像他父亲一样投靠过来。

清政府把过去和郑成功一切的战争,都推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尤其是多尔衮已死,顺治皇帝又利用机会,将多尔衮当做代罪羔羊,把清政府和郑成功中间的许多争执都推到多尔衮的身上,让他扮黑脸,自己扮白脸,同时给了郑成功许多优厚的条件,引诱郑成功接受清政府的招抚。

为了能让郑成功回心转意,清政府还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郑成功收到信后,也学清政府的理由回了一封信,他说:“我在这里这么多年,早就移孝作忠,希望有生之年,能报效国家。当初福建巡抚张学圣无故攻打我,我不得不防卫,现在已经骑虎难下。”

郑成功这句话讲得非常有弹性,他把一切的过失,全部推到地方官张学圣的头上。因为当初张学圣等偷袭厦门,把郑成功的家财全部抢走。清政府认为既然如此,那么以后许多话就很好说了。清政府开始一厢情愿地大封郑成功父兄子弟: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

清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或许能够改善双方的关系。清政府还把地方官痛责一顿,认为他们为了贪图自己的利益,竟然去抢夺郑成功的财产,实为错误之举,于是向郑成功保证,将严惩这些有罪的官吏们,只要郑成功一答应投降,马上就撤回大军,把沿海附近居民的治安,都交给郑成功来负责。

从这些话来看,清政府的姿态简直就是向郑成功摇尾乞和了。他们也知道,郑成功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人,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地答应的,因此也放出一句狠话:“你的父亲兄弟都在我的手上,如果你不能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也应该想到,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婉转,但却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警告,告诉郑成功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他真的那样做,可就到了郑芝龙的死期了。

于是清政府趁热打铁,马上叫郑成功的表亲黄征明等人,携带“海澄公印”及“奉化伯印”各一颗,打算交给郑成功。同时顺治皇帝又叫浙江福建总督刘清泰选派干练人员,把这件事情办妥。由此看出,清政府对与郑成功和议的事,是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又命郑芝龙叫人捎信给郑成功,投石问路,打听一下郑成功的意向。聪明的郑成功怎能不知道清政府的“良苦用心”啊!如果他完全拒绝,那等于是鸡蛋碰石头,对他有害无利;如果完全接受,那也不是他的本意。于是他决定给清政府一个悬在崖边的希望,让他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然后再由情形决定郑家军未来的行动。

郑成功接到父亲的信后,也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父子一别到现在已经八年了。既然父亲不能认我为儿子,我也不敢以儿子自居。我从小读《春秋》,深晓《春秋》的大义严明,希望将来能够身体力行。自从父亲不听我的劝告,一定要投降清政府,我那时就有了移孝作忠的打算。现在清政府既然让你失望,我又怎么能够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呢?他们当初答应你的高官厚禄,现在怎么一样都没有实现呢?八年都已过去,不要提高官,也不要提厚禄,即使是您想回一趟故乡,您能随心所欲吗?恐怕连这一点的自由都没有了吧!您过去在隆武朝深受器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威风八面。

清政府的将领,趁我南下救王之时,像强盗一样地把我家所有的财产掠夺一空,其余将士和老百姓的损失也不计其数。对这件事情,我现在依然非常的愤怒,因此我才发动了几次战争,并且狠狠地教训了清军一番。今天清廷要来招降我,但是他们的言语前后有不少的矛盾。

清政府说以后沿海一带将由我管辖,事实上,现在的海权不就已经掌握在我的手里吗?我现在还有外国援兵的帮助,北起日本,南到柬埔寨,都愿意助我共行复国大业。如果投降了清廷,我不是把自己置身于浅水,任由他们来戏弄我吗?我何必自取其辱呢?当初清政府曾以荣华富贵来引诱您,您相信了,如今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您既然已经走错了一步,怎么能让我再重蹈覆辙呢?我曾受隆武帝厚恩,赐姓赐名,对于皇上的恩德,我是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的。至于功名利禄,对我如浮云。我更不会为了空名,而惹来一生的祸患。”

郑成功这封信,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绝对不相信清政府的假意哄骗。他的心像金石一样的坚固,坚守自己的立场,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形下,依然是威武不屈。

郑芝龙看到郑成功的信后,知道自己很难说服儿子与清朝议和,因此只好向清政府报告,他已经尽力了,无奈郑成功这个孩子太顽固,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的清政府可以说是很没面子,使得自己进退两难,真不知道该如何下台才好。经过半个多月的商量,朝廷又掀起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执,最后还是主和派胜利。于是,清政府再次摆出一副低姿态,希望还能继续和谈。

这次,清政府又透露了一个消息,愿意把泉州、漳州、惠州、潮州都让给郑成功管辖,只希望他能接受清政府的和谈。清政府认为,郑成功所以迟迟不肯接受,也许是他的胃口大,希望能够讨价还价,要得更多一点。但是清政府愿意用高的代价,来收买郑成功人心的做法,完全小看了郑成功,错估了郑成功的人格。

郑成功虽然是郑芝龙的儿子,可是他的个性和他的父亲完全相反。如果说清政府提出这个条件的对象是郑芝龙,那他找对人了,郑芝龙早就答应了。现在的郑成功,可不是用财物**能招抚得了的。俗语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老子也说“不争,则人莫能与之争”。像郑成功这样一位大英雄,他对清政府根本无所求,而一心一意地只是想打败清政府,恢复大明王朝。

这时清政府又让郑芝龙实行苦肉计,派家人李德到厦门见郑成功,讲了不少其家人在京城受苦的情形,希望能打动郑成功的心,接受招抚。郑成功为了应付这个局面,就派常寿宁和郑其逢到福州去谈判。

在常寿宁和郑其逢临走的时候,郑成功又再三地交代说:“和议事情的原则,我已经跟你们讲清楚了,至于怎么样应付清政府,你们可以见机行事。但是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能答应的,或不能答应的,都交给你们自己做主。切记不能辱没了使命!”

常寿宁和郑其逢到达福州后,与清政府官员进行了商谈。二人为了争取名分,不卑不亢,与清官一直争执不下,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常寿宁和郑其逢回来之后,告诉郑成功他们为了争取名分,和清政府争执不下,因此就回来了。郑成功点点头,赞许他们的做法,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虽然这次没有达成和议,但是郑成功还是嘉许他们两位“不辱使命”。

后来,郑成功又和清政府的使臣见了面。清政府的使臣把大印交给郑成功,郑成功没有打开,也没有说任何话,显得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那天,郑成功还请清政府的使臣们吃了一顿饭,耍了一套太极拳的把戏,像没事人似的,净说些不相干的事情。这样又过了两三天,郑成功依然和清政府的使节在打太极拳,根本就没有提过和谈的事情。这时清政府的使节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向郑成功说:“我们马上就要回京复命,希望你能把你的意思告知我们一下。”

郑成功这才慢吞吞地说:“我的军队实在太多,即使给我好几个省,恐怕也没有地方安排啊。”清政府使者听了这话,心里凉了半截,可是也不知该如何回复。他们知道郑成功并没有拒绝和谈,只是胃口太大,是存心和清政府过不去。这时郑成功把印信退还给了清政府的使节,对方不敢有任何表示,只好收下。又过了两天,郑成功仍然没有什么表示,使者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匆匆地回京复命了。这次的和谈,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由这件事来看,郑成功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而且在外交上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懂得如何利用外交为己方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清廷则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郑成功利用清政府使节北上的时间再到福建去筹款,并购买了一些造船的木料。他想利用和谈的机会,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很婉转地对刘清泰说:“我现在正在和清政府谈和,你们总不能让我饿着肚子谈呀,应该让我来这边筹些粮食,免得我的军队都饿得没饭吃。”刘清泰既然听他说有谈和的诚意,也一声不敢吭,免得到时候又两面不讨好。刘清泰写了一封苦苦哀求的信,希望郑成功能够早作决定,进行谈和。接着他又吐了一些苦水,表示自己尽力促成谈和,并不是为了贪图立功,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平安无事罢了。

郑成功接到刘清泰这封信后,把信放置起来,过了两三个月都没有回信。在这段日子里,刘清泰的日子可是不好过。他每天都再等待郑成功的答复,但又摸不透郑成功会不会答应和谈。郑成功的态度,一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既不回信,也不明确拒绝。

到了五月,郑成功才回复清政府,要求必需给他三个省,他才愿意谈和。他明知这个条件,将会使清廷感到为难,但是他需要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想拖延时间,然后好达到养精蓄锐、重新部署的目的。

这时郑成功和另一名将领张名振,堂而皇之地沿长江而下,祭拜明思宗皇帝。刘清泰看了,大为着急,他害怕将来又惹下祸事,不但丢了乌纱帽不说,恐怕还会累及全家老小。因此飞报朝廷,希望谨慎提防,最好是使用武力,一举予以歼灭。

清廷反而犹豫不决,深恐影响到和谈。清政府既然没有反应,刘清泰又怕得罪了郑成功,于是赶忙写信给他,信的大意是:“古语都说,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你就是不考虑你自身,也应该顾念你日益年老的父亲和风烛残年中的祖母。你难道愿意看着他们每天都寝食难安吗?你说如果不答应你的条件,你就不会和我们议和,就算答应给你三个省,你也未必肯舍弃明室而效忠我大清吧。请你仔细斟酌,因为你的决定,关系着你全家人的安全。”

刘清泰倒是把郑成功的意图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这只是郑成功的手段,而不是他最后的目的。尽管他心里明白,但不得不在表面上仍然百般的迁就。由此可见在和议中,郑成功一直居于上风,而清政府则处处受其摆布。

永历八年(1654年),清政府从刘清泰的报告中,知道郑成功已经明白地表示要有三省才愿谈和,于是就开始了一连串的会议。当时,清廷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最后折中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济,边打边谈。

一方面派遣大军,准备攻打厦门;另一方面,又派使者和郑成功继续谈和。如果软的不成就来硬的。这时,郑芝龙开始着急了,他马上要求清政府,再派郑成功的弟弟郑世忠南下,希望郑成功能念手足之情而接受和议。

在这个紧要关头,决战还是议和,实在到了郑成功必须慎重选择的时候。在福建海岸,已经集结了清政府的许多大军,战云密布,风雨欲来。

这时清政府希望郑成功派人到福州谈判。郑功成坚持不肯派人过去,他写了一封信,让清政府屈尊就教到他的地盘来商谈议和之事。

这次会谈双方都带了不少人马,彼此提防,气氛显得非常紧张。清政府方面的使节是叶成格,他来到郑成功的地盘,难免会有些提心吊胆。

和谈时的气氛很不融洽,清廷一定要郑成功剃掉头发,像满洲男人一样留辫子。这一点,郑成功绝对不肯接受,但是清廷非常坚持,要他这样做才表示投降的决心。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这次的谈判再次没有结果。

叶成格走了之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他,语意非常的客气,使叶成格看了也无可奈何。他知道郑成功毫无和谈的诚意,但是却处理得十分圆滑,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叶成格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给郑成功,他知道郑成功一再地拖延,毫无和谈的诚意,因此他限定郑成功一定要在二十五日以前有一个决定性的答复,而且必须剃掉头发,以示决心。

到二十四日,郑成功一直没有答复。清廷又再次命令郑世忠向郑成功恳求,但是郑成功不愿意答应清政府的要求,只好拖延时间,要求清政府再派叶成格到安平来谈判。这时候,清廷有点恼羞成怒了,决定不再派使者前来。

当时清政府使团临走时,郑成功托表兄黄征明给父亲郑芝龙捎去一封书信,信函的内容大意如下:

“这次清政府派使者谈和,带了父亲的信,我看到后又惊又喜又害怕。当初清政府愿意给我泉州、漳州、惠州、潮州这四府的地方,让我安排人员,可是,我这里兵将众多,投降之后当然要为部下的出路安排,因此我希望能有比四府更多的地方好安排他们。但是清政府答应我的,一时都无法做到,反而要我先剃发,以表示决心。我当然不可能做这么糊涂的事情,因此,我也没有办法答应这样的要求。如果清政府能够答应照我的意思做,那么我就愿意接受招抚。如果他没有办法答应我的要求,那么,一切免谈!

这次清政府的使者和我相见,我请他住在报恩寺,他却不敢住,反而带了许多兵马,显然对我心存猜忌。

如果他是堂堂正正的来,就不应该对我疑神疑鬼,他这样我当然也会对他感到怀疑。我曾和他约定下次和谈的时间,但是他却拒绝了。他们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究竟是为了什么,真令人不解!

现在清政府的条件就是要我剃发。如果我不答应,和议就不能达成。我认为清政府这样做,简直是欺人太甚,毫无和谈的诚意。如今百姓困苦,我的将士又这么多,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果我投降之后,官兵应该如何安排,他们每人每月能够拿到多少俸禄。但是清政府却一味地要我剃发,而不愿意将我提出的问题仔细讨论。我认为清政府这次派来的大使叶成格等人都很浮躁,因此我们的和谈没有办法顺利地进行。另外,他动不动就拿我父亲兄弟的性命要挟。谈判刚开始,他就如此对待我,一旦我投降之后,将会受到怎样的待遇,那可想而知,如何不令我心寒呢!如果我糊里糊涂就答应了这件事,将来免不了会贻笑天下!

过去父亲已经被清朝贝勒骗过一次,现在父亲还能活在人间,倒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事。万一将来父亲如果有任何不幸,我只好穿着孝服,替您报仇了!

清政府一再地向我要求和谈,但同时他的大军却随时都在准备攻打我。我实在不得已,只好整军练武,准备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这虽然是郑成功写给父亲的家书,但他心里明白,这封信清政府一定会看到的。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处境解释给父亲听,希望父亲能够体谅他的苦衷;另一方面,他把和谈失败的事完全归咎于清政府使者。从言辞中还给清政府留下了一丝希望,仍然表示他是有心谈和,只是对方派出的使者所用的手段不当罢了。

在这年的十一月,漳州协守刘国轩献城投降,使郑成功得到漳州一带的地方,还获得了百万两的银子,这对郑成功的府库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郑芝龙接到了成功的信非常失望。他把这封信交给了清政府,清政府看到这封信后,一些亲王和大臣们又讨论了几天,他们的结论是:“本朝多次给予郑成功很好的机会,可是他却一味地敷衍,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现在该是用武力对付他的时候了。”清朝皇帝听了这些人的意见,也感到无可奈何,于是命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满州大军攻打福建。清政府与郑成功的和平议和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兵戎相见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