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是一个聪明且有心机谋略的人,他以商人的独特眼光来看明朝的大势,深深地了解这个“国破山河在”的局面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向来喜欢做投机生意的郑芝龙,心里早已做好了打算。
他知道如果在隆武帝身上投资太多,将来势必血本无归。对算盘打得很精的郑芝龙来说,清廷才是他投资的对象,因此,他和投降清政府的洪承畴等人秘密联络,为自己铺好了后退的道路。
当时,浙江的仙霞关是隆武朝的第一战线。郑芝龙便以官费不足以养兵为借口,命官员们和民间的有钱人都得捐钱,不肯捐的就在门口贴上“不义”两个大字,对他们百般刁难。
郑芝龙搜刮钱粮,完全是一副海盗的样子。同时,他又想出一个办法聚集钱财——卖官鬻爵。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有官可做。在郑芝龙的心中,他根本没有把扶助明室放在心上。在清廷看来,郑芝龙这个人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多次允诺他高官厚禄,希望他能早点向清廷投怀送抱。
郑芝龙和清廷的关系,隆武帝已看得非常明白,常常独自一人闷坐不语,满面愁容。郑成功看后,就跪在地上问皇上是不是因为他的父亲心怀异志感到烦闷。他向皇上保证,自己深受皇上隆恩,如果将来有一天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会移孝于忠,誓死捍卫国家的疆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恳切地请求皇上为国珍重,不要太忧心了。
皇帝听后,痛哭不已。他伏在地上,再三叫郑成功起身。但没想到不久后,君臣二人,便天人永别了。
郑成功向皇帝说出的心里话,并非是因一时的激动而许下这么重的誓约,那是作为一个忠良之士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回顾郑成功一生的历史,就知道他把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身体力行了。
当清兵南下的时候,郑芝龙曾派人暗通清廷,表明他会投降,但清兵却半信半疑。因为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正整顿军队,坚守仙霞岭。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郑芝龙投降清朝的念头已经很明显了,不论郑成功对他如何哀求,他都坚持不发粮饷。
郑成功迫于形势,命他的妻妾将所有的首饰都捐了出来,然而此时他的夫人、姬妾,早已都是粗衣破裙,哪里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郑成功又急勿勿地赶回他父亲那里,再次恳求父亲,希望他能够供应粮饷补给。郑芝龙心意已决,他反过来想说服儿子不要再傻了。明朝大势已去,改朝换代,已是自然之事,顽强抵抗清军也是改变不了大局的。何必这么苦苦坚持呢?如果想保持实力,想享受荣华,唯有投降。这种没有希望的战争只能是以卵击石,最终也是失败的。
郑成功听后悲愤填膺,五内俱焚。这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他痛恨自己手上没有一点实力,也希望父亲顾念父子之情,还能够听进一些他说的话。不论他说什么,郑芝龙只是连连摇头。以郑芝龙的精明和唯利是图,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儿子这番大道理呢?郑成功热泪盈眶,心酸不已。他认为当前唯一的生路,就是能够让父亲醒悟,声泪俱下地继续苦谏说:“父亲,闽、粤一带路途崎岖、山险水恶,不同与北方的平坦,可以任意驰驱。只要我们凭险设伏,巩固防御,选将练兵,充实力量,发展贸易,充足兵饷,仍然大有可为啊。何况,您在这一带拥有庞大的势力,决不可轻信清廷的花言巧语。‘虎不可离山,离山则不武;龙不可脱渊,脱渊则受困’啊,务请父亲三思而行。”
郑芝龙把儿子这番话视为稚子之见。是不知天时地利的妄谈,反倒希望儿子随着他一起降清,保持郑氏一族的荣华富贵。
郑成功的叔父鸿逵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父子相争,这时他也上前劝谏说:“我们现在依然拥有战斗力旺盛的军队,军粮也不缺,而且大权在握,只要哥哥您登高一呼,天下都会群起响应,你如果投降清政府,迟早会后悔的!”
在郑成功的叔伯中,郑鸿逵最欣赏他。在此以前,他劝说郑成功赶快逃到金门,以免受清兵挟持,在那里还可以打下自己的军事基础。这时的郑芝龙眼睛里只有清政府许诺给他的高官厚禄,耳朵里只听到清政府允诺的甜言蜜语,他像着了魔一样,对弟弟和儿子的苦劝连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郑鸿逵知道哥哥心意已决,想到他已经是被猪油蒙蔽了心窍,只好长叹一声,黯然离去。郑成功见叔叔已走,知道再也没有挽回的希望了,不过他仍不死心,还想作最后努力:“清人的诺言没有半句真话,您就是隐居海上也比降清以后的日子要逍遥愉快得多。”
郑芝龙受不了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阻,拂袖而去了。他拒绝了他儿子的要求,最终也没有给他军粮和补给。清兵**,直攻仙霞关,最后郑成功终不能敌,仙霞关宣告失守。这个时候,郑成功只得听从叔父郑鸿逵的建议逃往金门。想不到父子两人,从此便南辕北辙,永远决绝了。
郑成功逃往金门后不久,就接到隆武帝蒙难的噩耗。想到自己尚未能报答皇上的隆恩,令他深感遗憾,不禁痛哭失声。郑成功下令当地居民全部换上素服,为皇上服丧。设立灵台,隔海遥祭。
此时,郑芝龙仍然停留在福州,和清政府的官员们一起喝酒谈天。郑芝龙虽然对隆武帝有功,可是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早就认为南明朝偏安于东南一隅,最终免不了会被清政府消灭,因此,曾秘密地派人和投降清政府的内院洪承畴、御史黄熙胤联络,早有背叛之意。
因为协助唐王称帝的时候有大功,郑芝龙的态度非常骄横。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但没有把当时的文武百官看在眼里,甚至连皇帝也没有摆在心上。有很多文人都看不惯他那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态度。当时朝臣黄道周就曾讽刺他说:“你能和开国元勋徐达相比吗?”郑芝龙大言不惭地反驳说:“就以今天的形势而论,如果我能从福建一直打到天津,那么我的功劳就不在徐达之下了!”像这样的明争暗斗的事情经常发生。
这个时候,洪承畴被清政府派为江南经略,黄熙胤也和洪承畴一道完成招抚福建的任务。他们两人都是福建晋江人,和郑芝龙可以说是同乡,对郑芝龙的为人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洪承畴和黄熙胤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用高官显位来引诱郑芝龙投降,毕竟他手上还握着隆武朝很大的军权。
清朝也愿意给郑芝龙一个闽粤总督的官位,想以此来拉拢他。这对郑芝龙来说,的确是一件让他动心的事情。他同时还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能够和他一起投降清政府,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几经考虑之后,郑芝龙还是向清政府呈上降表,并且写信给郑成功,希望他也一起投降清军。
郑成功接到这封信后,慷慨激昂地写了一封回信。他写到:“从来只听说过父亲教导儿子要为国尽忠,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做父亲的劝儿子向敌人投降。这些清人哪里是讲信用的人,他们答应您的话,无非是花言巧语,怎么能轻易听信呢?现在如果父亲不听儿子的劝告,执意要投降清政府,万一您遭到不幸,孩儿只好穿着孝服,替您复仇了。”
后来,郑成功曾有一封信写给他的四弟,那种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兄弟隔别数载,聚首几日,忽然被挟北去,天也!命也!弟之多方规谏,继以痛哭,可谓无所不至矣。而兄之坚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动其心,即斧刃加吾颈,亦不能移吾志。何则?决之已早而筹之已熟矣。
夫凤凰翱翔千仞之上,悠悠于宇宙之间,任其纵横所之者,超超然脱乎世俗之外也。兄名闻四海,用兵老矣,岂有舍凤凰而就虎豹者哉?惟吾弟善事父亲,厥尽孝道,从此以后勿以兄为念!
此刻,郑芝龙和清贝勒正在一起饮酒作乐,神情非常愉快。清贝勒向郑芝龙贺喜说道:“现在我军南下,势如破竹,明朝很快就会被打垮的,到那个时候,你就是福建、广东两省的总督了。”
郑芝龙心中大喜,闽粤总督那可真是值得神气的官职。一向小心谨慎的郑芝龙,无论到哪里,都有随从人员跟着,而且从不与人多饮酒,保证自己随时都是清醒的。也许他太急着想讨好清政府,也许一厢情愿地相信清政府所开给他的许多空头支票,因此他对清贝勒没有丝毫的防范之心。
可这一次他实在是太疏忽了,不但自己不能保持清醒,而且对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安全也没有经过仔细周到的安排。他兴冲冲的和贝勒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话愈谈愈多,最后趁着酒兴折箭为盟。贝勒一再强调清政府将会重用郑芝龙,而郑芝龙也拍着胸脯表示,对清政府绝对是忠心不二。
不久,郑芝龙就烂醉如泥了。原本已是酒话连篇、语无伦次的贝勒,见郑芝龙真的是醉了,立刻指挥手下火速拔营,把烂醉如泥的郑芝龙挟持北上。原来贝勒整个晚上都在演戏。精明的郑芝龙做梦也没想到会这样落在别人的手里。
在北上的途中,郑芝龙才如梦初醒。他整个心都凉透了,这下子才明白儿子和弟弟的话一点都没有错,清政府哪里会讲什么信用呢,只不过想利用自己而已。自古道“好梦由来最易醒”,想不到这个闽粤总督的美梦很快就幻灭了。正值壮年的郑芝龙,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许多。
在这一个月中,郑成功接连收到父降母死的消息,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使他肝胆俱裂,痛心不已。他披带着蓝衫儒巾多次去孔庙祭拜,大哭着说:“我过去不过是一个书生而已,后来成了大将军,可谓是威风凛凛,荣耀无比,然而现如今却成了孤臣独子,怎能不让我伤心呢!”但是想到还未完成的大事,他又擦干眼泪,重振士气,发誓要为守住明朝的最后一片土地而努力。郑成功站起身来,目视远方,将儒巾付之一炬,愤然离去。这一刻是郑成功青年时代最悲壮的一幕,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从那以后,郑成功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反清复明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