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外交部工作四十年现已退休的张国斌小同志带来一位更小同志——85后作家李禹东的亲切问候,并邀我为禹东将要出版的新作《笔落三千年》写个序言。
大概十年前,我和禹东有过一次交谈,他那时高中刚毕业,正要留学英国。年龄虽小,但已创作了小说《夜案》《罨》和散文《狂若处子》以及《带刺的莎士比亚梦》等作品,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我们互赠了自己的作品,以作纪念。
多年过去了,小禹东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扎实。新书《笔落三千年》是他近几年在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犬吠》《失焦》后的又一力作。
该书是一本历史小说,但和现有市面上的历史小说又有不同。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小说的结构和风格表述历史。历史小说非常难把握,往往尊重了历史,就会成为历史资料的堆砌,人们读来感到枯燥,要么就是扭曲历史。如何既尊重历史,又让广大读者爱读,这需要扎实的知识底蕴,还需要较好的文学功底。从这本《笔落三千年》不难看出,禹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我是怀着既轻松又沉重的心情读完这本小说的。我觉得这本书不少年轻朋友也可能喜欢读。看小说体的史书相对不累,又能记得一点真实故事,能够学会以史为鉴。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便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以小农经济为立国之本的中国开始意识到,欲求生存,唯有自强和变革。于是,从保守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经历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禹东用文学的手法,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主轴,以富有争议的李鸿章那屈辱而又感伤的外交生涯为核心,引领读者在一片唏嘘中思考三千年来的历史教训。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弱国无外交”这句老生常谈的话语的内涵,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和与时俱进以及新时代在国际事务中互惠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
很久没有看这样的小说了,读后感动之余便赘言几句,与年轻朋友交流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部长 李肇星 2018年8月12日于河北保定白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