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下荆襄:曹操决策失误长坂坡(1 / 1)

175

十分天下,曹操已据七分,建安十三年七月,踌躇满志的曹操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军事行动:兵发荆州,搜捕刘备,准备连荆州带江东一锅而烩!

曹操在大军于建安十三年一月回到邺城后,做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看似互不关联,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为讨伐荆州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先说第一件事:曹操大征工伕,在邺城修了一个人工大湖,取名为“玄武池”。据说是曹操准备在里面操练舟师,建立自己的水军,那刘表的荆州部队以水军为主力,没有自己的水军,怎么对付刘表的两栖部队?

聪明人心中有数:这是明伐荆州,暗指江东。若仅对付荆州刘表,操练水军却是多余了,刘表总不会带着全部士兵、官员都搬到舟船上去办公吧?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对,那时候的人再聪明也不会吟出宋朝人的诗句来,这是笔者估摸出来的,而且后面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邺城无山明,曹操造水秀。

妄自猜测:这是曹操公然假公济私,以训练水军为由,用国家的铜钱为他自己营造水秀家园,现在曹操已经开始营建自己的安乐窝了!怎么这种事情千年而无人觉察?凡是大人物都爱给自己修个游泳池之类的玩意,并不出奇。

试想:挖个池子练水军?蒙谁呀?从那里练出来的部队能用于水上作战?大概连普通“狗刨”都未必能学会吧!大江里乘风扯帆、借浪操舟的本事能在镜子般的湖面上练出来?

联系到两年后曹操借此湖光水色修建铜雀台——那可是专供美女们歌舞消遣的地方,就容易明白此时曹操的用意深远了。

西湖歌舞几时休?

行宫美女侍王侯。

可怜芳泽候圣驾,

未沾雨露已白头!

曹操所行第二件大事就是对朝廷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除三公官职,置丞相、御史大夫。这丞相一职汉代废弃已久,现在终于又在曹操手中恢复了,当然是曹操为自己定做的官帽。这样曹操便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将国家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了,的确是征南之前安定内部的重要措施。

眼下的东汉政权有点类似于后世君主立宪的意思:皇帝不过是个国家的象征,一切要由首相领衔负责的内阁说了算。当然,这丞相的职务不是投票选举出来的,但由皇帝加以名义上认可的程序是一样的。

话又说回来了:就是全民直选肯定也不会轮到别人当选,以曹操当时的文治武功,这个丞相人选不论怎么产生都会非曹操莫属,估计包括现在的人们都会承认这一点。

除此两件大事,当然还有史书没明载的准备,最重要的莫过于集结了多少军队。

对于曹操在南征荆州时的具体兵员数字,几乎是个千古谜团,史家历来争论不休,唯一见于文字的是《江表传》记载,曹操在威吓孙权投降时送去的书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不过,开战之前先吹牛、仗打完后夸大战果是国人一贯的德行,曹操自吹的数字不足为凭。再说,现在已经不是仗人多围攻徐州时的曹操了,曹操数次因部队庞大,后勤供应不及而功败垂成,早已接受教训改为了精兵政策,不会养那么多兵的。

曹操所吹嘘的所谓八十万众大概是囊括了他自己所有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那个“治”字,那在古汉语中是训练的意思,全国训练八十万人也不算太离谱——当然也包括荆州的全部水陆军。

用于出动打击荆州的部队,按照曹操的作战习惯,理应不会出动那么多用不上的部队来无谓地增加后勤供应负担;但为了围捕刘备、威慑荆州,总兵力高于对手还是需要的,按照孙子兵法“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作战原则,打击“带甲十万”的荆州刘表,再加上一个难缠的刘备,出动二十万大军也不为过。笔者认为:曹操为保必胜,集结出动部队二十万人以上,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的南征大军出动了,这次曹操没有采取什么奇袭之类的行动,而是按部就班地稳步推进,用于快速突击的轻骑就像一支拉满弓的箭,不瞄准目标,是不会轻易射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