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曹操不能不说到诸葛亮。
概括一下诸葛亮:一个避战乱于荆州的山东人,一个与官府有亲戚关系的农民,一个爱读书却不爱生啃书本的书生,一个爱交朋友却又自傲无比的年轻人,一个身居斗室却关注国家大事的“愤青”。
但无疑,诸葛亮是一个天才!一个“草根”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一个不管揪天才论辫子的人承认不承认都会无规律出世的天才,生于小吏之家,自幼丧父,长于平民,混迹于民间。
严格说来,曹操与诸葛亮并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是在东汉末年;而诸葛亮主要之政治、军事活动都是在三国分治年间。二人交错衔接不过十二年,当然,这里指的是政治及军事交往衔接。
诸葛亮是建安二年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南阳的。当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袁术称帝后,诸葛玄去官来投奔旧友刘表,到南阳不久去世。年仅十六的诸葛亮便留在了隆中卧龙岗这块宝地务农为生,此地未经战事,民风祥和,诸葛亮躬耕陇亩,读书交友,倒也自得其乐。
建安五年,其兄诸葛瑾经孙权姊婿引见在江东参加了工作,这下诸葛家又重新出了一个做官的。可惜对于居住在荆州南阳的诸葛亮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江东孙家正是荆州牧刘表的死敌!
刘表素以宽仁著称,没发明什么“敌国家属”之类的玩意来进行残酷斗争,没有对作为敌方眷属的诸葛亮及其幼弟诸葛均采取什么株连措施,但诸葛亮对在荆州做官也没有啥兴趣,双方都无意,自然也就凑不到一口锅里动勺子。朋友们也经常问到诸葛亮将来的去向,诸葛亮时常抱膝指点:某某人可以官至太守,某某人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刺史,但却从没评价过自己将来可以当上多大的官。
几位了解诸葛亮的密友却知道:诸葛亮是自诩为古之良相管仲、名将乐毅的。不了解诸葛亮的人当然会认定诸葛家出了个狂妄之徒,但例如徐庶、孟建、马良等好友甚至认为诸葛亮这实在委屈了自己。
在他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比起这两位古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如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这类前辈高人,也对诸葛亮这后生小辈的这种自诩从无异议。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姐姐为妻,那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独生爱女嫁给了诸葛亮。
黄家在荆州非同小可,黄承彦本人为荆襄地区有口皆碑之名士豪绅,又与州牧刘表同为东汉名门官宦蔡家的女婿,州牧的“连襟”,执荆州军权的蔡瑁将军之亲姨夫,所以官民两道黄家都是威震荆襄。
诸葛亮年已二十七岁,已经到了决定自己人生之路走向的时候,“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是因为诸葛亮还没有等到机缘,老死乡间非诸葛亮所愿,不然也就不会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了。
对于曹操,诸葛亮有两个发自心底的情感:发自心底的痛恨这个曾杀戮自己家乡徐州几郡达“鸡犬不留”的恶人;发自心底赞叹这位自幼认定的仇人之政治远见及军事才能!
投靠自己厌恶的曹操以取富贵?诸葛亮从未有过一丝念头;穷自己生平之力与之对抗?要先创造必要的条件,不然只能是待在隆中空想。
诸葛亮一直在关注当今中国的各方势力的组合变化,分析各个地方豪强大佬的强弱优劣,从中要寻觅到一个足以对抗曹操的人来,诸葛亮心目中的英雄在何方呢?
几年观察掂量,诸葛亮不禁沮丧:当今中国还没有一人能单独与曹操抗衡!
一家不能抗曹,那就唯有联合多股力量,但诸葛亮可不想学那战国张仪,游说各方结盟抗曹。再说时过境迁,客观条件已与战国时期大不相同,别说大家联合,就是能两家结盟的,诸葛亮至今还没有发现。
最近处的刘表:早已无当年锐气,性格已变得多疑懦弱,知善而不能依赖,明恶而不能严惩,大敌将至,却仍想侥幸自守,且又与东邻孙权势同水火,刀兵不断,荆州即将不保已成定局!
稍远的孙权:虽少年老成,武略逐显,但由于自己的兄长在其手下任职,诸葛亮对此人并不陌生,孙权本人无北讨曹操之意,只欲兼并弱邻,坐守江东,且又与荆州军方有父兄血仇,无可缓解,欲说其参与抵抗孙权自己的近亲曹操,那要先等荆州换主、江东危机时才有可能。
益州刘璋:昏懦闻于海内,守天府之国,反治理得百姓民不聊生,北对区区张鲁一郡之地,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自身难保,休想作援。
至于凉州马腾、汉中张鲁,地处僻壤,实力有限,更是指望不得。
对于建安六年退到荆州新野的刘备,诸葛亮一直将其纳入自己的视线长期观察:其军事力量不值一提,地盘属于寄居荆州一小县,诸葛亮看不到刘备将来能发展辉煌的前景。
但诸葛亮也同时注意到了刘备过人之处:
有极佳的名声,仁义二字不只是挂在嘴边,凡其治理过的地方莫不有口皆碑,人民拥戴;
有极好的人缘,即使是曾为仇敌的人也不舍将其拒为朋友,如:曹操、袁绍;
有坚韧的意志,其半生基本处于屡败屡战状态,从不灰心,最起码从表面看是把匡扶汉室作为己任;
心中有老百姓!天下在其次。这是最令诸葛亮心仪的地方,如此方为大丈夫!
昨天去岳丈家,听乡邻说那刘备简从来访,我当然知道你左将军的意思,这定是那徐庶之功。不过,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谨慎些又何妨?有机缘终能相聚,初会待他日。
但从今天起,倒要以你刘备的角度来思量一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