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 1)

就当时中国的乱战局势来说,已经凸显出两大超强军事集团争霸天下的苗头,当时的曹操、袁绍,恰如后世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一些二流小国都不免要决定自己投降哪个阵营,跟风使舵更需要先看准。

同样,袁绍与曹操也要不遗余力地拉拢第三世界的各个小国,那张绣所处的穰城,由于地处荆州的前沿,曹操的后方(对北部的袁绍而言),更是双方争夺的要点。袁绍派来招降张绣的人先到了穰城,并亲笔写信给贾诩,请这位大明白人帮助说服张绣,联合灭曹。军政大事,贾诩岂敢耽搁?立即去找张绣。

袁绍当时手握四州,不但地广兵强,而且声望极高,论其才智,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而曹操的所谓后方仅是破烂不堪的兖州,东面还有公开叛乱的徐州刘备牵扯着,本身所处的豫州实际只控制北半部,且南北有劲敌虎视。两人的强弱是分明的。

张绣怎么掂量,觉得也应该向袁绍倾斜,正在设宴招待袁绍之亲善大使时,贾诩到了,未曾入席陪客,先问客来何意?那还用问吗?当然是来搞袁张亲善建立“大中原共荣圈”的。

贾诩当场质问:“袁绍对亲兄弟都不能包容,怎能包容天下豪杰?”双方还没谈判,关系先破裂了。

张绣惊惧圆场:酒桌上不谈业务,醉汉说话不算数。

客离后埋怨贾诩:得罪了超级老大,我们靠什么奔小康?

贾诩说:有曹操呀。

张绣晕了:袁强,曹弱。傻大木都能看出来,我们又跟曹操结过大怨,莫不是没喝酒您老也被熏醉了吧?

贾诩的话极为深奥:“正因曹操势弱,我们才应该扶弱拆强。袁绍强盛,对我们这点兵,怎会看在眼里?曹操微弱,才会重视我们呀,何况曹操现在尊奉着天子,号令天下,名正言顺,政治上是曹强!至于过去恩怨,欲称霸天下的,怎会纠缠私人怨恨?肯定会借此向世人展示胸襟。将军没有必要担心,不用犹豫。”

张绣早就心里发过誓:贾诩的话,一当万,你说咋办咱咋办,你说黑了咱闭眼,你说无耻咱就不要脸,你说讲人道,咱就放贪官。

于是,张绣率军归降曹操。果然,曹操握住张绣的手,激动万分!

欢宴贡酒九酿春,尽忘子侄丧命冤。

来个亲上作亲吧: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当场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的大功更得酬,任命为许都警备司令(执金吾),又封都亭侯。

亲上作亲倒是真:张绣也不是傻子,怎忍心当真棒打鸳鸯急曹操、误婶婶?献上小婶婶与曹操为妾吧,只是这以后咋叫呢?曹操这后补的叔叔是自己的平辈亲家,自己的女儿以后要管以前的奶奶叫小婆母,要是这两对新人都生了孩子呢?自己该怎么称呼那帮小崽子呢?他们之间相互该如何称呼呢?不能想下去了,脑袋大了!

南方已定,曹操还不动兵刃地安抚了西方。

关中(陕西省中部)将领们开始对袁、曹都保持中立,欲看看风势再说。凉州牧韦端,派从事杨阜来许都探听情况,杨阜带回了自己的印象:“袁绍宽松少决断,计多却不知用哪条合适。无断则必将无威,少决则必然被动,眼前虽强,却难免后败;曹操有英雄之才,心胸广阔,遇机会从不放过,法令统一,执行彻底,既敢用仇,亦会用亲,被用之人皆都能职守,定可成大事!”

此语传开,西方的军阀们最起码在短期是不会来骚扰了。在与袁绍对决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徐州刘备的问题。

军报早就放在案头,刘岱、王忠大败于刘备之手,以现在刘备的眼光与谋略,在将来袁、曹大战时,对许都将是极大的威胁。

对刘备,曹操现在的评价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对曹操的论断,智囊郭嘉也表示认同,但袁绍就真的那么听话吗?袁绍的智囊团更为庞大,其中也不乏如二荀、郭、程之才,如:田丰、沮授……

早在吕布霸徐州之时,曹操就极为忧心,其时袁绍恃强骄横,经常来书辱骂曹操,曹操因徐州掣肘,无力与之抗衡甚为烦恼,当时还是荀彧解除的他的心结。

这荀彧在史书中说话,惯用长篇大论,弄得今人替他当翻译工好生为难:原文照搬,成了抄书混版税;全文翻译,又太过冗长;越过不甘,删节可惜,只得尽量不失原意,改文风简化成半白话文。

荀彧替曹操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各点:

自古成败,皆是人力,强弱转换,无不人为,高祖克项羽,即是前鉴。当今天下,唯袁绍可算曹公对手,然袁绍有四不如曹公:袁绍外宽内忌,曹公唯才皆用,度不如公一;袁绍迟疑少决,曹公善于立断,谋不如公二;袁绍治军涣散,曹公赏罚严明,武不如公三;袁绍虚荣好名且吝啬,曹公自身谨俭多赏功,德不如公四。今公秉一心辅助天子,八方多助,持四胜代天征伐,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必无所为!

曹操听了当然大为高兴,荀彧接着提醒:“如不先制服吕布,收复徐州,还是没有可能兵向河北对付袁绍的。”

那次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置袁绍的威胁而不顾,兵出徐州,终于消灭了吕布,将徐州收入囊中。现在到手的徐州转眼又成了敌人,尤其是那刘备最可恨,竟然在曹某对他最好的时候参与密谋,什么叫以怨报德?大耳朵就是榜样,就等着看你铁心与我曹某作对的下场吧!

袁绍就没想过与曹操动真格的吗?当然不是,还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曹操迅速控制皇帝之时,他犹豫了一下被曹操抢了先手;才想硬抢过来曹操又及时服了软,让给了自己大将军职务;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总不能做得太过分了吧?等到曹操与张绣开了仗,那背后的公孙瓒又到了收拾的最后关头,不靖后方,怎能前攻?

曹操与吕布打成一团,那倒是个好时机。可是打下了四个大州,总得先分配胜利果实吧?青州给了大儿子袁谭,幽州派去了二儿子袁熙,外甥高干去代理并州,自己坐镇邺城,亲掌冀州。

对袁绍的这次“分家”,谋士们几乎都有不同看法,军师沮授就这样说:“大祸从此就开始了呀!”

为什么呢?沮授这样解释:一只兔子一万个人去追,只要有一个人先逮住了,其余的人也就不追了,只要是兔子还在,大家就永远不会停止追赶的脚步。

现在袁绍一下把四只兔子全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大家伙还会继续卖力地去追赶兔子吗?没目标了,还追什么去?那袁绍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观察与选拔接班人的好办法,让他们各自治理一个州,谁有本事不就很清楚了吗?

这时候的袁绍绝不会想到:要是他们把本事都用在抢对方的兔子上面怎么办?

现在曹操要对徐州的刘备动手了,袁绍分配完四州后还留出来机动部队十余万,分别由万夫不当之勇的两位大将颜良、文丑率领,这些兵是用来干吗的?就是在等出兵打击曹操的时机,曹操却当真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袁绍,自己率部从与袁绍对峙的官渡沿河东下,杀向了徐州。

大好时机留给了袁绍,谋士田丰极力建议,趁曹操大军远出徐州之时,袭击许都,抢过皇帝来!

但事情就那么凑巧:袁绍的小儿子突然病了,袁绍现在哪还有心思干工作?是啊,儿子如有了什么不测,打下地方来留给谁去?

怎么说都没用,袁大将军还是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在关心革命接班人上面,坚决不允许妄动刀兵。

气得田丰出门便顿着拐棍说:“千年难遇的机会呀,而以一个小儿之病的理由错过了,实在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