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会变成这样,都是它害的(1 / 1)

我要控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场研讨会。

2017年4月,我在台湾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台湾临床心理学会年会”,这样的年会俗称“大拜拜”,一年拜一次,除了补脑补血(执照积分),还能顺道与朋友叙旧。那时的我,是一个执业将近九年的临床心理师,没什么重大成就(现在还是),每天窝在象牙塔里的会谈室,消化着没有尽头的心理评估报告与会谈纪录,再目送它们兑现成健保点数(1)。

自从高中的导演梦被老爸打枪(如今看来,这是一颗很正确的子弹)之后,我转投心理系,一路念到研究生。历经七年养成教育,进入医疗体系,几年滚打摸熟游戏规则,才发现以前课本上教的变得不太管用了。因为我们付出的,并不一定能转换成有效的产值,而产值决定了价值,于是我慢慢陷进一种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状态,浓缩成两个字,就是“卡关”。

我和同为临床心理师的妻子一起出席了年会的主题论坛,主题为“创意发展X临床心理”。为时一百分钟的演讲,主讲人个个大有来头,全是知名粉丝专页的主理人,包括:负责策划的黄天豪心理师、专擅亲职教育的陈品皓心理师、“心理师想跟你说”的苏益贤与丁郁芙心理师,以及“睡眠管理职人”的吴家硕心理师。

然而,听完演讲之后,我心情低落了一整天,我想我后来会变成这样,应该都是这场研讨会害的。

这些讲者不走寻常套路,而是进行跨业合作,策展文创,以更贴近民众的方式,把临床经验与心理学知识交到他们手中。在医院,我们被动接收患者;在小区,他们主动递出橄榄枝,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学校有教,一个没教。学校没教的事,这群人却做到了,无论是前辈或后进,全都成了中流砥柱,这让我感到汗颜。由于整场演讲的后坐力强悍,逼得我不得不检视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留下的重要资产──会谈笔记。

我一向习惯手写记录,笔记累积至今约达十本,里头有成千上万则故事。我重新翻阅,再次去感受这些故事的文理,倘若要把知识推向小区,眼前的笔记本就是个绝佳的起点,而我一直都站在上面,只是自己浑然不觉。于是同年七月,在妻子的支持下,我成立了粉丝专页“临床心理师的脑中小剧场”,然后很幸运地就──

一路被害到现在。

这件事首先害到我的肝。这一年多以来,我生活的缝隙几乎都拿来产出文字,每天通宵赶稿,痛苦的不是书写,而是灵感的无常,于是逐渐明白原来写作也是靠天吃饭的一种。

再来害到我的信心。因为一路往下写,才发现自己的脑袋有多么匮乏,许多被我忽略的故事必须更新、翻修,许多专业知识必须重新填装,让它们从冷硬的知识变成温润的情节,从佐证病情的文字变成一个人的形状,个中历程如人饮水。

故事上线之后,又害到我的人际关系。由于生性不太温驯,应对又不照本宣科,文字意念一旦飞驰,难免伤及无辜,虽有妻子监督把关,但仍有失手之时,粉专能存活至今,端赖众读者海涵。

最后,害到我和家人的相处时间。没有妻子和孩子的包容,我大概只能坚持两个月,然后打死不承认我经营过粉专。我想,既然被害到无法脱身,只好继续往下坚持。

感谢那场研讨会,害我成为一个开始学会反思的临床心理师,学会在每一次会谈与评估时,更细致地去触摸故事的经脉,感受其中的温度。虽然为时稍晚,但总算开始起步。

与此同时,感谢宝瓶文化的知遇之恩,让我的文字出现了厚度。感谢父母与老弟,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文字。感谢挚友李为阳先生,虽然这样讲我一定会吐,但你是我的缪斯男神。感谢蔡宇哲老师情义相挺,倾尽溢美之词,帮我写了一篇读者见到本人一定会失望的完美推荐序。感谢每位读者的支持与回馈。感谢会谈室里的每一个生命经验,让我更珍惜自己的生命经验。感谢老婆与两个孩子,你们是我最强而有力的后盾,特别是此时身怀六甲的老婆,这段日子辛苦你了,谢谢你,一路相信我。

人生有许多风景闪瞬而逝,但即便错过黄昏,我们还能拥有夜晚。

(1)台湾地区的医保被称为“全民健保”,健保点数是医院向健保局申请相关医务费用的使用单位。某种程度上,医务人员使用的健保点数可视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