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兹华斯一起到圣约翰学院的还有他的小舅舅,他是外祖 父母家中唯一善待这五个孤儿的亲人。他在圣约翰学院任职,他帮助华兹华斯入学。在家里的时候,他还经常教导多萝西数学和法文,是 个和蔼可亲的人,不像大舅舅随时随 地都挑剔他们兄妹的不是。

从小镇到伦敦,一路上的自然风 光深深吸引着华兹华斯,城市中的繁 华也让这个乡下小孩大开眼界。

大学里最初几个礼拜的新鲜生活

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到处都是迎新的茶会、晚宴和辅导会,这些活动把初入大学的华兹华斯忙得团团转。他还找到了九个校友,由此可见,之前华兹华斯就读的学校 水平还是很高的,他们都很优秀,书念得很好,也很照顾这个新 来的小学弟。华兹华斯还去找了裁缝和理发师,做了一套合身的 衣服,修剪了头发。一夜之间,乡下的小伙子摇身变成了高等学 府里的高才生。下课的时候,华兹华斯经常在校园周围漫步,一 面欣赏校园景色,一面自我陶醉,完全沉醉在新环境中。

华兹华斯第一年的大学生活过得极为开心满意,他之前的基 础很好,很轻松地拿到了优秀的成绩。虽然他要靠公费及亲戚的 资助才能上大学,但他一点儿也没有自怨自艾。大一结束时,华 兹华斯除了尽情地享受剑桥的风景之外,还获得了优等生奖学金。 第二年,他的作风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功课一落千丈,由优等 生退到二等生,还时常翘课。这种转变令家中所有关心他的亲人不知所措,人人都在自问,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上进的青年突然变得自暴自弃了呢 ?

后世研究者认为华兹华斯对剑桥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混合着 悲怜和愤怒。在《前奏曲》中,他就曾对剑桥提出严厉的批评。 之后,他虽然有所收敛,但一提到剑桥,仍忍不住苛刻地指责一番。 当时剑桥的气氛确实有点令人气馁。学生们追逐两件极端的事情: 一是追求学术和地位上的成就;一是追求放纵式的享乐。华兹华 斯详细地观察两者,认为两个圈子的人都自甘堕落,他在痛心之 余摒弃了任何一方,选择走他自己的路。

在学术界,美其名曰研究学术的人,想要爬到巅峰必须经历 层层黑暗的内幕。教授们缺席,研究员敷衍,大家都不务正业, 只等薪俸。当时还流行教职员巴结有权势人家的子弟。这些人在 学术上一无成就,在政治上也毫无主见。看到辉格党上台,就一 窝蜂地拥护辉格党;等到托利党掌权,即刻又改变初衷,倒向托 利党,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

无钱无势人家的孩子如果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他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逻辑、道德、哲学、数学等, 只有分数高、名次好的学生,才能拿到一等及格的文凭。

一般来说,考到一等及格非常不容易,拿到一等及格的文凭 之后就可以在教会中得到一个好职位,从此衣食无忧。华兹华斯 的家人自然希望他能通过这个考试,为前途铺一条康庄大道。

不巧的是,华兹华斯并不把这一纸文凭放在眼里,更不屑做 一个看起来宽厚而实际上尖刻的教士。他一生最厌恶的就是考试和与人竞争。他曾回忆说:我一生只有两次嫉妒别人:一次是和哥哥赛跑,眼看他跑在前面,心中一急便伸脚将他绊倒。另一次 是长大后在剑桥求学的时候,看到同学的意大利文比 我流利,心中很不是滋味。除此之外,我所做的事或 想要做的事,都不是因为要与他人一较长短才去做的, 而是我自己真的想做。

关于剑桥人疯狂地追求享乐这件事,华兹华斯极为不满。他 看到大家利用上课时间嬉戏玩乐,连用功的学生也把功课留到放 假再做。华兹华斯冷眼旁观着这些放纵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对这 些做进一步详细的记载。倒是与他同时期的大文豪托马斯·格雷 留下了非常精彩的描述:光天化日之下,大学生把女人搂在胸前。礼拜天 是应该到教堂祈祷的日子,他们居然在咖啡店里流连 忘返。平常的夜晚,镇上的酒店充满了喝酒作乐狂欢 的教职员,这给刚到这里求学的年轻人留下了非常恶 劣的印象。

对入世不深的华兹华斯来说,他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这种 放纵的生活形式,相形之下,小镇的生活简直像天堂般淳朴。

当时的大学生还非常崇尚衣着。每天中午学生们到餐厅吃饭时,常常要打扮四五十分钟才出门。会玩的同学在午饭之后还会安排一连串节目。酒会、晚宴,一个接一个,经常要玩到午夜才结束。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时间念书呢 ?

除此之外,成群结队的大学生还在校内校外到处惹是生非、 破坏治安,甚至有一次还闹出了人命。严肃的华兹华斯难以接受 这样堕落的环境,学期结束后,他马上收拾行装回到故乡。

华兹华斯没有回自己家,也没有回外祖父母家,而是回到对 他恩重如山的泰森夫人那里。泰森夫人看到她一手带大的小华兹 华斯由高等学府归来,真是喜出望外,坚持要他绕镇一周。她要 让镇子中的每个人都看看,昔日顽皮的小孤儿如今已经是大学里 的高才生了。华兹华斯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快就放松自 己,很热情地与邻居们打招呼问好。见到时常带他渡河的老渔夫, 华兹华斯更是开心,两人好好地畅谈了一番,叙说离情。

在剑桥一年的生活,带给华兹华斯很多迷惘和不安,他不知 道自己的一生要怎样度过,像其他同学一样吗?回到熟悉的环境 中之后,他的迷惘和不安有所缓解,他在山水之间找回了自己, 恢复了曾经吟诗作乐的日子。

华兹华斯一生作诗的习惯就是在旷野中散步时,将心中构想 好的句子大声地朗诵出来。如果韵脚不准、词句不妥,他就在心 里稍做修改,之后,再高声诵读出来。在《前奏曲》中,他曾记 载过一则趣事:我有一只很聪明的小狗,我出外吟诗的时候它总 是跟着我,走在我前面替我注意行人。一见前面有人,它就马上摇首摆尾,暗示我,叫我赶快收声,以免路人以为我是疯子。

在故乡的生活非常悠闲愉快,华兹华斯闲暇时除了作诗之外, 还到处做客,常去参加农庄里的舞会,有时候乡绅家中请客也请 他务必赏光。

因为应酬频繁,华兹华斯常常玩到黎明才回家。有一天,他 在晨曦中走向住处。远处的青山、白云清晰可见,东升的太阳明 艳照人,华兹华斯突然福至心灵地悟出了他一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他渴望一生一世都保有“虔诚的灵魂”。这并不是《前奏曲》里 提到的幻境,而是一个突来的顿悟,使他刹那之间找到了他所要 追求的。华兹华斯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要做个诗人,但领悟了这个 方向之后,他下定决心不管前路如何坎坷崎岖,也要一往无前, 追求心灵的虔诚洁净。

假期结束后再回到剑桥,华兹华斯不再觉得迷茫了。他很 快为自己制订了一份读书计划:多读当代作品,多认识当代作 者,多学习各种社交手段。这样的计划和这种人生追求对贫困 没有背景的华兹华斯来说,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他为了追求 “真”,放弃了所有可以追求功名利禄的门路,连大学毕业的考 试也放弃了。

那时候,华兹华斯一贫如洗,无处可去,虽然不赞成剑桥的 教育方式,但也只好留在剑桥。他的人生追求在当时而言,极具反叛性,而且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说起来应该是行不通的,但他却咬紧牙关一路前行。

家人、妹妹及舅舅们知道他退掉所有考试应修的科目之后, 都焦虑不已。妹妹担心他这样会失掉许多机会,舅舅们更是冷嘲 热讽,完全不了解他放弃文凭的原因。大舅舅觉得他让家人们丢 脸,小舅舅也开始对他失望。当圣约翰学院的一位老师过世时,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送挽联,小舅舅认为既然华兹华斯喜欢写诗, 文笔又流畅,鼓励他也写一首悼挽的诗篇,趁机在众人面前一展 才华。没想到被不爱名利、不喜逢迎的华兹华斯一口回绝,说自 己与这位老师没有私交,没有感情不能成文,气得小舅舅认为他 无药可救,再也不肯帮助他了。

华兹华斯对宗教活动也十分冷淡,在《前奏曲》中,他曾表 明剑桥大学每天命令学生们祷告是空洞、可笑的行为。他在剑桥 最倔强的一次行为发生在最后一学期,他没有参加毕业考试。家 人们最初还指望他能在最后一刻翻然悔悟,参加考试,获得文凭。 没想到他仍坚守初衷,不肯像常人一样追逐名利地位。他放弃考 试,一个人出去旅游,连与他最亲近的妹妹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多萝西一个人在外祖父母家过着冷漠委屈的生活,华兹华斯 大三的时候,小舅舅结婚了。婚后,小舅舅辞去在剑桥的工作, 搬到了诺福克郡,顺便带着多萝西一起去,替他们管家、带小孩。 多萝西在小舅舅家一住七年,替他们照顾家中大小事情。这段时 间多萝西仍然时常与兄弟们保持联络。后来,华兹华斯因为放弃 毕业考试的事,让小舅舅非常失望,所以不能上门,多萝西只好与他暗中来往。

多萝西一直与华兹华斯最为亲近,她一直没有男朋友,在那个时代,女人又不能自己独立创业,因此多萝西只好把一切希望 与感情都寄托在她的兄弟们身上。多萝西的日常生活极其平淡, 她常常自己编织美梦来打发时间。她渴望有一天能与她至爱的哥 哥团聚,重建家园,永远过着神仙般的快乐生活。

华兹华斯直到毕业仍没有要好的女朋友,只与儿时的朋友玛 丽·郝金生常有来往。他每次回外祖父母家时都会去看看她,他 们并没有产生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普通朋友。除她之外,华兹 华斯没有跟任何女孩子有密切的交往。多萝西是唯一支持他、理 解他的人,兄妹二人的感情超乎寻常地好。

1791 年年初,华兹华斯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因为没 有参加考试,所以只拿到一张不合格的文凭,自然也不可能到人 人羡慕的教会中谋得一官半职。潇洒的华兹华斯对这些满不在乎, 毕业典礼结束后,他立即起程前往伦敦。

在剑桥,华兹华斯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他看到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最初,这些新鲜的生活的确使他迷惑 了一阵,不过最后,他终于在花花世界中找到了自己要坚持的东 西。他在剑桥最大的收获不是得到,而是认识到什么不适合他、 什么是他应该唾弃的。如此一来,他可以勇往直前,去追寻那份“虔 诚的灵魂”。他曾写了一首诗来描写他早期印象中的剑桥:对一个来自北方村庄的少年郎, 这是多么大的改变!

像是魔术中的咒语,又似神仙的力量,令我一夕之间, 见识到丰富的财富。 穿着华服和丝袜, 染色的头发, 像沾满了白霜的冬枝。 穿着华服,我在街上漫步,全身男人的行头,却欠缺成人的胡髭。 每天在邀请、晚宴、美酒和鲜果中旋转, 室内是精致的布置,满眼绅士。 我们闲逛、喧闹, 我们也闲谈,在晨间说无聊的话, 这是我生活中的高歌, 幻想沉睡了。

对日后世俗的存在,我有一份畏惧, 更严重的是, 心中有一丝怪诞的念头闪过, 觉得我不应属于此地、此时。 但,我又为何要沮丧、悲愤 ? 我本是上天指定的宠儿,任重而道远。

华兹华斯在毕业前后的一年内,两度前往法国。第一次是在1790 年,他徒步到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地旅行。促成这次旅行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在剑桥的失意、他对旅行的热爱和向往、 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崇拜以及当时无家可归的落魄感。

时值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到处烽火连绵,有些不太安 全,但热情的诗人并没有顾及自身的安危,一心想前往游历。华 兹华斯当时一贫如洗,没有钱雇车,他约了一个同病相怜的好友 罗勃·琼斯结伴而行。罗勃·琼斯与华兹华斯家境相仿,非常投缘。

1790 年 7 月的一个早晨,华兹华斯和罗勃·琼斯带着 20 英 镑出发了。剑桥的同学们都认为他们根本无法完成旅行。到瑞士 时,华兹华斯寄了一封信给多萝西,描述了旅途中的甘苦:我们的穿着打扮大概有些怪异,我特别注意到, 每回我们经过一个村庄都会引来路人的讥笑。我们把 包袱顶在头上,手上拿着一根木头拐杖,也许这就是 他们笑我们的原因吧。我现在想回剑桥,让那些当初轻视我们的朋友看看我们的成功。总之,这趟旅行圆满达成,比我想象的顺利许多。

华兹华斯到法国时,君主立宪派正在庆祝革命的成功,一片 狂欢的景象。华兹华斯和罗勃·琼斯莫名其妙地被热情的法国人 当成同胞,参加各种庆功宴。旅途中虽然有些巧遇但都不够刺激, 迷路两次都顺利地找回原路。攀登阿尔卑斯山也没有使华兹华斯 获得满足,因为他们爬到了山顶而不自知,碰到下坡的时候才发 现山顶已经过去了。

整个欧洲之行,华兹华斯对瑞士的印象最差。当时,英国的 文人雅士非常推崇瑞士,人人赞赏那里的绮丽风光、刚毅民风和 革新的制度。也许正因为如此,华兹华斯对瑞士的印象实在太好 了,亲身经历之后,反而大失所望。他当时写道:如果我们会说他们的语言—德文,或者有机会 到他们的屋内小住,也许我还会爱上这个国家和它的 人民。瑞士的景色十分迷人,我渴望当地的人民也能 像这里的风光一般令人着迷。不幸的是,我将法国和 瑞士两地的人民拿来比较,相比之下,后者往往就叫 人不那么喜爱了。

华兹华斯一路游山玩水,每到一处便将自己的见闻记载下来, 并写信给妹妹。回程的时候,他们两人买了一艘小船,沿着莱茵河顺流而下,经比利时返回英国。

回到剑桥后,华兹华斯拿到了他的不及格的文凭,他在伦 敦待了几个月之后,到威尔士拜访了与他同游欧洲的朋友——罗 勃·琼斯,并在他家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连妹妹多萝西都怀疑 他待在琼斯家的初衷,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想现在二哥在琼斯家一定过得很开心,说不定 会在那儿待一个暑假。谁不喜欢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 陪伴三个美丽的女孩子呢 ? 何况威尔士风景幽美,有 山有水,他怎么会不喜欢在这种山明水秀,又有美女 的地方多住些时候呢 ?

这个夏天,关于老华兹华斯遗产的事情有了一些眉目,罗德 家族克扣了老华兹华斯之前的薪水,两个家族因为这件事开始打 官司。最后罗德家族败诉,但是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声 称不对华兹华斯家做出补偿。于是,这场官司只好旷日持久地打 下去。基于这件事,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华兹华斯为什么仇视贵族、 富豪,并且赞成革命。他前半生的孤苦无依都是有钱有势的罗德 家族造成的,他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遭遇的不平等都被归咎于 罗德家族,这种情绪日积月累,成为华兹华斯日后支持革命的星 星之火。

父亲的遗产依然没有着落,华兹华斯只好自己谋生。有一位表亲为他介绍了一个副牧师的职位,要他到伦敦面试。为了生活,华兹华斯只好硬着头皮去了。不料,他的年龄不能担任神职,需要再等两三年。表亲建议华兹华斯不要荒废这段时间,最好再学点 东西。于是,华兹华斯回到剑桥学习希伯来文,不过没过多久他就 离开了,他自嘲地说自己的拉丁文和希腊文都没念好,怎么可能 学好希伯来文呢?在这种境况下,华兹华斯又再度兴起了到法国 游历的想法。

他向大哥借了 40 英镑,首先前往法国的奥尔良。他为什么 选择奥尔良为第一站呢?这个问题如今已经找不到确实的答案。 也许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名胜,也许是因为他要去拜访当时的一位 女诗人。

可惜的是,等华兹华斯到奥尔良的时候,这位女诗人已经离 开了。华兹华斯留在奥尔良过着逍遥自在的流浪生活,他对家人 们宣称他要在法国学好法语,以便回国后可以在学校里谋得一个 职位。

这期间,有一位法国军人对华兹华斯日后的影响很大。这个 人就是鲍比上尉。起初,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与一般年 轻人无异,直到与鲍比相识之后,他才开始从各个角度看待政治 事件。鲍比不但使华兹华斯对政治产生了兴趣,还教给他很多人 文、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使得华兹华斯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分出 了一部分给人类。

一天,鲍比与华兹华斯在乡间散步,途中看到一个饥饿的女 孩带着一头病牛行乞。鲍比面色严肃地说:“这就是我们革命的原因。”这之后,华兹华斯对革命运动更加热衷了,他发誓要为全人类争取平等,废除奴隶制,取消不平等的法律,使每个人都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华兹华斯除了将他的感情交给 大自然和革命之外,还将更热烈的情感交给了他的初恋情人—— 安内特·瓦隆。当时,安内特住在他哥哥家,免费替住在隔壁的 华兹华斯补习法文,结果成就了一段姻缘。

安内特的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在那个时代,外科医生虽然不 像今天这样受人崇敬,但在社会上还是很有地位的。所以,我们 推测,安内特应该是个端庄的淑女,他们认识的时候,安内特 25 岁,比华兹华斯大四岁,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与华兹华斯的个 性和背景几乎完全相反。差距如此大的两个人到底是怎么走到一 起去的呢?相爱不久之后,两个人就同居了。1792 年春天,安内 特已怀孕数月。也许是怕招人闲话,他们由奥尔良迁到了安内特 的娘家。在那里,华兹华斯突然向朋友透露他冬季要返回伦敦出 任副牧师一职。9 月,他写了一封信向大哥借 2 英镑,说是有急用, 并声称 10 月回家。两封信中没有一点关于安内特的事情。

10 月,安内特即将临盆,华兹华斯真的在这时候回到英国, 理由是回去筹钱给安内特,并表示绝不会遗弃她及她腹中的婴儿。 华兹华斯离开没多久,11 月中旬,他们的女儿凯罗琳诞生了。

华兹华斯告诉所有人,他要回英国,可是实际上他去了巴黎, 他想要亲身感受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当时正值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欧洲各国惧怕大革命的影响,成立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 涉。这样动**的时代,任何喜欢探讨人性的文学家都不愿意错过亲身体验这个戏剧化时代的机会。

12 月,华兹华斯才回到英国。他将自己在奥尔良与安内特同居并育有孩子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多萝西。不久后,英国对 法国正式宣战,华兹华斯筹钱回法国的计划不得不宣告搁浅。多 萝西写信向安内特解释了一切,她没有偏袒她的哥哥,并将华兹 华斯的生活细节告诉安内特,两人的通信一直延续到很久之后。 华兹华斯的家人及知己对这段姻缘守口如瓶,就连替他写传 记的侄子也没有公开这件事。1920 年,有一个专门研究华兹华斯 的学者为了研究他当初在法国的生活状况,无意中发现了诗人隐 藏一世的恋情。他在政府机关的档案中找到 130 年前安内特寄往 英国却因战争被扣的信件。这些信件解开了多年来人们一直猜测的华兹华斯留在法国的原因。 按照常理来看,这场恋情中华兹华斯有两件事做得极为不合理:一是他在法国时为什么不娶安内特为妻?二是他不应该滞留 巴黎,让安内特一个人留在乡间待产。在安内特写给华兹华斯的 信件中,我们发现,她对这两件事似乎并不计较,可见她是个厚 道懂事的女孩。她的每封来信都不曾强迫华兹华斯娶她,只是通 篇充满了对他的思念和期盼:如果我们当初结婚,也许我就不会这么懊恼。但 是,我也不忍心让你陷入危险。那我到底希望怎么样 呢 ? 我这样说,好像只要一结婚,快乐就会即刻到来。 快来信告诉我,你如何能让我和女儿快乐起来,能回 到我们身边却又不必冒险。我想战争不会拖太久,但如果两国之间断交,你可要想办法让我们继续保持联络啊。

安内特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在她给多萝西的信上,她仅表示 希望华兹华斯能回去几天,跟她结婚。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了 可怜的孩子。她希望给女儿一个名分,不要让“私生子”三个字 耽误女儿的一生。可惜,华兹华斯连这一点也无法做到。华兹华 斯在自责和焦虑中独自搬到威尔士居住,每天他都到海边观看军 舰演习。不知道他可曾希望随军舰出海,到法国看看一直未曾见 过的女儿?安内特信中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了:每当我一个人在房中独坐,看着华兹华斯的信件 时,恍惚中我好像看到他走进房间。我准备站起来投 入他张开的双臂中,告诉他说:“亲爱的,你回来了。 快来看看凯罗琳,这是我们的女儿,你看她多可爱。 你还认得出我吗?我曾如此长时间地被离愁摧残,被 忧郁撕扯,如果我的脸色苍白得使你无法辨认,请别 在意,因为我的心一直没有改变!”

亲爱的多萝西,我每天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度过的。 可惜,每次从梦一般的幻觉中惊醒,我总是看不到 他—我孩子的父亲,他已经离我远去!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恍惚早已将我掷入失望的深渊。

可怜当时华兹华斯也毫无办法,只好等两国的关系好转。他对这段感情没有丝毫公开的描写,仅在《前奏曲》中写了一个晦 涩的爱情故事来影射那已经逝去的初恋。华兹华斯自幼正直,他 虽然一个人在外长大,但在男女关系方面从未越雷池半步。在自 由的泰森夫人家、在剑桥、在诱人的威尔士,他都曾与女孩相处, 却没有发生恋情。由此可见,华兹华斯是很爱安内特的,不过他 在这段恋情中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能让人赞同。华兹华斯自己也觉 得悔恨和痛苦,这种心情久久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