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越(1 / 1)

新批判主义 邓晓芒 417 字 3个月前

近年来,在哲学界,中青年学者之间发生了一个富有意义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已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往往我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一些问题,在西方早已被解决了,而西方人现在考虑的问题,我们却连想都没有想过。因此,当前哲学界的当务之急是大量介绍翻译国外学术,应当老老实实地向西方学习,而不必自己去别出心裁构思什么理论体系,以免重复劳动、浪费精力。另一批人则认为,翻译、介绍、学习都是必要的,但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反思;哲学从本质上说不是学习来的,而是人生的体验和个性的升华;消化外来思想和介绍外来思想同样重要,经济上落后的中国不见得在哲学上也那么落后,而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人生体验是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比得上的,如此巨大的时代差(等于从中世纪一下跃入信息社会)有可能造成高水平的哲学。

我认为,后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包含前者的观点。我们介绍、学习外国的东西,最终是为了超越,既超越西方,也超越中国,这才是真正“哲学”的本质,是哲学家和“哲学匠”的根本区别。哲学有点类似于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世界性的、超越性的、纯粹个性化的。我们长期以来争论的是西方中心论还是民族本位论,我认为在哲学上应当提倡“个性本位论”,提倡“百花齐放”。当然,哲学也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个性不是固执己见,而是超越自我的结果。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提高自我的境界,就必须使自我向一切可能性开放,对一切被人类公认为精神财富的东西,我们都要无偏见地加以审视、考察、学习、吸收,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构筑新的思想体系。

当代三大哲学思潮,一是马克思主义,一是现象学,一是科学哲学。要对之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没有西方哲学史、文化史的知识是不行的。凡有志于超越者,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

要投入必须比较,要比较必须超越,要超越必须投入。

投入是比较的前提,比较是超越的前提,超越是更好地投入的前提。

投入就是比较,比较就是超越,超越就是真正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