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一版。
2.高平叔:《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
3.蔡元培:《我们的政治主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4.崔志海:《蔡元培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5.陈向科:《蔡元培由翰林转变为民主革命家的思想动因论析》,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1卷第5期,2008年9月。
6.《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单滨新:《蔡元培与德国》,载于《文史春秋》2012年2期。
8.《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9.张家康:《蔡元培与鲁迅》,《党史文汇》2004年第8期。
10.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的台前幕后》,原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14日。
11.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2.王开林:《中国一完人》,《同舟共进》2010年第4期。
[1] “回”字的四种写法,出自鲁迅小说《孔乙己》,原意是嘲笑那些专门从事“无用”的学问研究的人。
[2]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3] 《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74页。
[4] 《致徐树兰函》,《蔡元培全集》第1卷,第91页。
[5] “属纩”,即病人临终时,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俄焉属纩”,意指很快就去世了。
[6] 《致徐树兰函》,《蔡元培全集》第1卷,第91页。
[7] 《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67页。
[8] 马相伯(1840—1939),祖籍江苏丹阳,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9] 《在林德扬追悼会上的演说词》,《我们的政治主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93页。
[10]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196页。
[11] 俞子夷:《回忆蔡元培先生和草创时的光复会》,《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1年,第9—11页。
[12]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13] 俞子夷:《回忆蔡元培先生和草创时的光复会》,《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1年,第9—11页。
[14]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陈独秀,载1940年3月24日《中央日报》。
[15] 《传略》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24页。
[16] 《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蔡元培全集》第1卷,第394页。
[17]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8] 《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98页。
[19] 《致吴敬恒函》,《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13页。
[20] 《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98页。
[21] 《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300页。
[22] 《中国伦理学史·序例》,《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页。
[23]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字伯苓,生于天津,中国著名教育家。他以教育救国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24] 梁容若:《记范静生先生》,台湾《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11月1日。
[25]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37页。
[26] 《辞教育总长呈》,《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58页。
[27]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528页。
[28] 《华法教育会大纲》,《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张允侯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29] 《吾侪何故而欲归国乎》,《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41页。
[30] 《致各省行政机关函》,《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417页。
[31] 《文明之消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467页。
[32] 《CHINAS REVOLUTION:1911—1912》,1912年英文伦敦版。
[33] 《胡适的日记》(下册),中华书局1985版,第375页。
[3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页。
[35] 顾孟余:《忆蔡孑民先生》,《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36] 《在北大话别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05页。
[37]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版,第20页。
[38] 《传略》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2页。
[39]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74页。
[40]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百年潮》杂志,1999年7月,第14页。
[41] 《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30—131页。
[42] 《传略》(此是蔡元培口述的自传,由黄世晖笔记。)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31页。
[43]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42页。
[44]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42页。
[45]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46]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47] 《北大进德会旨趣书》,《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24页。
[48] 川岛:《十五年前的一个小故事》,载《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转引自梁柱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205页??。
[49]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50]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1页。
[51] 《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92页。
[52] 《中国的文艺中兴》,《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40页。
[53] 《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常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50页。
[54] 许崇清(1888—1969),别号志澄,祖籍广东澄海岐山沟南,三次出任中大校长,曾任广东省副省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55] 《致孙中山函》,《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20页。
[56]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57]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12页。
[58] 《对于学生的希望》,原载长沙《大公报》1920年10月30日及11月2、5、6日。
[59] 《北大十月二十五日大会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72页。
[60] 《在伦敦举行的孙中山追悼会致词》,《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6—17页。
[61] 《致北京大学并全国各团体电》,《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26—27页。
[62] 《与〈国闻周报〉记者的谈话》,《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58页。
[63] 《复蒋介石函》,《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02页。
[64] 《与〈国闻周报〉记者的谈话》,《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59页。
[65] 《中国国民党举行清党前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开会之纪录》,《革命文献》第17辑,台湾中正书局,1956年12月版,第128页。
[66] 《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中册,孙常炜编,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第904页。
[67] 蔡元培手稿,原件存鲁迅博物馆。
[68] 《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284页。
[69] 《胡适秘藏书信选》下册,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45页。
[70] 程沧波:《宁粤和谈追随蔡先生的经过》,台湾《传记文学》第31卷,第2期。
[71] 陈枢铭:《宁粤合作亲历记》,《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55页。
[72] 《复汪兆铭函》,《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177页。
[73] 《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320页。
[74] 《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宣言》,《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230页。
[75] 《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外记者执行会致词》,《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323页。
[76] 《保障民权》,《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251—252页。
[77] 《申报》,1933年5月24日。
[78] 《中国论坛》,第2卷第7期,1933年6月19日。
[79] 《申报》,1933年5月14日。
[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页。
[81] 《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292页。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页。
[83] 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建国大纲》把中国的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标志着国民革命胜利、军政阶段结束;1931年《训政时期约法》的制定标志着训政阶段开始。国民政府原定于1936年结束训政,因日本侵华故,“国民大会”一拖再拖,宪政迟迟未始。
[84] 《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572页。
[85] 《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大学1998版,第579页。
[86]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五次会议记录》,第292—293页。
[87]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28年6月15日,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88] 《辞大学院院长等职呈》,《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277页。
[89]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35年6月30日,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90] 《提议以俄英退还庚款拨充教育基金案》,《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96页。
[91]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00—201页。
[92] 《丁文江对于中央研究院的贡献》,《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15页。
[93] 陈翰笙:《追念蔡孑民先生》,《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5页。
[94] 王云五,《蔡孑民先生的贡献》,《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95] 《在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常说词》,《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67—168页。
[96] 《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79—180页。
[97] 《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475—480页。
[98] 《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491页。
[99] 《致国际联盟及美国总统电》,《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231页。
[100]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20世纪初日本为侵华做准备而设,在中国大陆活动长达40余年之久。期间,“满铁”形成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图书和档案材料,即著名的“满铁调查报告资料”,这批资料是迄今为止20世纪前半期有关中国基层经济、社会史和农村发展史的极为直接、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文献。
[101] 《韩案发生后对日问题》,《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97页。
[102] 《申报》1931年12月16日。
[103]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及历次阵亡将士公墓刻石词》,《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266页。
[104] 《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9页。
[105]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文艺复兴》1946年第2卷第3期。
[106] 陈西滢(1896—1970),近代著名作家。梁实秋曾将他与胡适、周氏兄弟、徐志摩并称为“五四”以来五大散文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