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大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1927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在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将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带来水资源消费总量的急剧提升。可以说,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未来水资源问题的焦点和重点将在城市上。
当前水问题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复杂性。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水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同样关系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水资源问题的缓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建设节水型城市的新观念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要解决这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能限制人类的无穷欲望。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认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而且,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节水潜力很大。今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新增的用水需求,重点要靠节水来解决,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1.增强水危机意识
长期以来,“水资源是无限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国情,节水意识较为淡薄,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特别是注意城市高密集区人群的水安全防患意识,确保城市用水的水质安全与数量供应系统问题,避免遭受与水有关的危险。城市水资源主管部门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摒弃错误观念,从总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水资源的良好环境。
2.强化节水行为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水危机意识深化到思想和行动的深处,把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变成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节约每一滴水,促使水资源发挥到最大功效。同时,从区域发展的更广角度节约水资源。例如,农业作为用水大户,节约用水将事半功倍。为此,转变农业耕种模式,从浇灌土地转变为喷灌作物,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模式,实施高效用水。
3.政府引导节水城市的建设
节水型城市的建设,不仅作为口号,更应深化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政府起着关键性的领导和引导责任。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通过强有力的规划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大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调整能源结构,尽量选择清洁能源,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规划布局
规划是龙头。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以及相关的各个层面,必须做好规划,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实现有序利用。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众所周知,产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量的90%。为此,在经济发展中要主动适应缺水现状,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用水消耗,采取循环用水,成为解决水紧缺问题的重中之重。第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用水的主体。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当地的水资源情况相适应。要正确处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根据水资源情况,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养殖业等进行科学分配比例;大力发展滴灌技术,水肥结合使用,造就节水农业。第二,调整工业结构。在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压缩用水效率低的行业,如纺织、造纸等行业。在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不得新建耗水量大的项目,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中以节水为先,严格限制高取水工业项目,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对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实行用水的“区别对待”。同时,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实行节水论证制度,节水项目和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同时投入运行。第三,推进服务业和城市的公益用水效率。
2.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生产力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努力认识并顺应水资源赋存的不均衡性。一个流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状况筹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缺水地区如北方地区,要限制高耗水的工业、农业,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如南方地区,在处理好排污的基础上,则可以集中布局一些高耗水产业。这样,各地区、各流域之间由于自然的差别带来产出的多样化,从而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特色经济,充分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达到社会生产的高效益。
(三)完善基础设施的创新建设
对城市系统而言,工程性设施是保障用水的前提。围绕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和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多方面筹措资金,有序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库及海塘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工程建设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1.加强城市供水和污水治理设施
城市水处理厂以及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等,是保障城市水资源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各种市政设施进行超前建设。近几年来,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净水厂、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较大进展,但是饮用水供给不足和水质不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城市水源地水质不合格、水源地污染和水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供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二次污染,有的水质监测和检测能力差,应急供水能力不够。为此,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创新机制和强化监管的原则,切实做好城市供水的保障工作:第一,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科学规划水源保护区,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实施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保障水质安全;第二,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水源。科学改造和扩建现有水源地,科学规划新建水源地工程,提高供水能力;第三,要加快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改进净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设施,统筹安排新增供水工程。第四,加强城市防洪等设施建设,建立城市供水、防洪等管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减少与消除城市水灾。
2.加强农村水资源涵养和生态建设
城市水资源的涵养,归根结底应该从农村区域着手。农村是城市用水最广阔的涵养区。但是农村的很多水利设施和水源涵养区,都在经济发展的喧嚣中不断遭到破坏。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第一,要组织水利、农业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的全面检查,对符合水资源利用规划、产权明晰和效益好的水利设施,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尽快改造修复,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水利兴修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排蓄结合及建管并重原则,特别是要在引导群众参与。第二,要加快灌区的节水改造步伐,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第三,要加强对重点水源地和水资源涵养区的规划与保护。通过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和价格体制,提高当地村民对水源涵养的积极性。第四,对小城镇的水源以及工业用水应规范管理。加强对当地污染企业的管理,降低水污染带来的资源损失。对特殊用水行业和企业的用水管理,改造用水工艺,提高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合理进行区域性调水设施的建设
鉴于水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尽管区域调水成本巨大,但科学实施跨流域、跨地区调水也是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办法。区域调水要严格论证,科学进行。在全面考虑全球气候变迁,调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调入地区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调出调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调水沿途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向缺水城市和地区调水,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水资源问题。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项工程建成运行后能够大大缓解沿途城市、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四)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
世界最大的水危机其实不是水资源的危机,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水资源项目主任吉尔·博格坎普表示:“如果不尽快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50年后人类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更为严重的缺水问题。”为此,必须通过高效的管理,更加合理、可持续地使用现有水资源。
1.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统一管理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及可持续利用,是贯彻水权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证,是水利发展到21世纪的一道时代命题。我国水资源管理政出多门,存在着“多头治水”现象。由于水资源涉及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路运输、地下水勘探与开采等部门的利益,水资源管理实际上由水利、电力、环保、交通、城建、地矿和农业等14个不同或相同级别的局、部以及流域各省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每个部门都能以不同的职责权限对水源或某个水域进行管理。这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主体和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也要受到自身权利、职位和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库区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及上游用水和排污不管下游的现象。这种“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使水资源的循环规律和完整性被人为地隔离,甚至在省与省、地方与地方及系统与系统之间也出现了难以协调的矛盾。《水法》中确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但是这实际上还是没有确定一个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今后,应当从对水量、水质和水能的分别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及回收再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2.充分发挥价格调节机制
从现实角度和战略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利用水权与水价作为重要手段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根据国外经验,水价每提高10%,需水量下降3.8%,这充分说明了水价对用水需求的控制作用。据我国有关资料表明,水费的支出对居民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影响不大,占2%时有一定影响开始关心用水量,占2.5%时引起重视,注意节水,占5%时影响较大。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合理地调整水价,通过提高水价来抑制对水的过量需求。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目前的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要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加快水价改革,建立一个以水权为核心、水价为手段、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水市场机制。逐步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来确定用水价格,使水价真正全面地反映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成为进行产业布局和影响家庭开支的重要因素。水资源承载能力弱的地区,用水价格要高一些;水资源承载能力强的地区,用水价格要低一些。用水价格逐步实行累进制,用水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在优先保证城市居民必要的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对非生活用水继续实行计划和定额管理,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实现从被动节水到主动节水。
3.加强水资源的立法工作
法律手段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手段。2000年12月,欧盟水框架指令(WFD)正式启动,标志着欧盟各国从此有了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文件。这也为我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了依据。根据《水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以法律为保障,尽快建立起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和监管有力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水资源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搞好水权制度的建设,及时处理水事纠纷,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打击盗窃水资源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起与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水。
(五)加强水资源的研发与管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解决水资源危机而言同样如此。水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环境和水生态的合理保护。我国水资源单位消耗量远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原因,除了观念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用水科技的落后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科技。科技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现代科学技术决定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此,不仅仅要大力引进和开发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更要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全面推广用水节水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1.强化水资源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用水问题的对策,应要求以科技要素作为行动的基础,例如,发展节水技术,科学规划地下水的开采,加强现有地表水灌区的技术改造,利用优化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发展污灌水预处理技术等。但从目前看,我国水资源技术的研发力量和投资还不足,难以跟上大发展的需要。为此,要从降水(防洪)、储水(防漏)、流水(防污染)、引水(防渗)和用水(防浪费)等方面全方位地研究和使用节水技术;要从选育节水品种、采用节水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运用节水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吸水剂及生物调节剂)、使用节水的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和使用节水技术。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以下简称“水专项”)等三个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将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和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用水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目前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相关技术已经很多,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技术进行推广。要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各种措施,积极推广水资源开发和节水技术,进一步探索水市场的关键机制与作用。例如,在城市强化国家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强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检修改造,降低漏失率。再如,在农村推广农艺与生物节水新技术,推广低压重力式滴灌技术和防堵塞的脉冲灌等一批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农业节水设备。
3.强化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
要将国内外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充分应用于水资源的管理,特别是我国的城市水资源的严格管理。例如,德国和荷兰等欧盟国家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大量运用高科技成果,将各流域的管理纳入实时监测系统内。一些从事为流域管理服务的设计事务所、工程技术公司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为流域管理、水量预测和控制、城市防洪、雨污水排放和收集等领域进行专业服务。他们将气象学、水文学、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学模拟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水资源管理的各类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汉诺威市及乌特勒支市运用计算机模拟系统对城市管网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管网建设维护及电缆敷设过程中,运用了先进施工设备图像的检测设备。我国也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管理技术,强化对城镇化地区、各类工业开发区的水资源的动态监控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