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电商界风云变幻,电商大鳄们志满踌躇,纷纷发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有所作为。京东更是蓄力待战,在“修养生息”战略中,发力于开放平台,打造完全不同于阿里巴巴的平台。
2010年10月,京东开放平台正式上线。卖家数量季度复合增长率约60%,已从最初的数百家上涨到接近三万家;商品品种数量季度复合增长率约70%,从数万个扩展到约1100万个。2012年平台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在国内电商平台中“坐二望一”;2013年“618”店庆月期间,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5倍,保持了远高于行业整体的增长势头。
经过近三年精耕细作之后,京东开放平台将成为“卖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过去十年,京东以自身的不断创新,为中国电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十年,京东仍将继续为消费者、为合作伙伴、为行业和社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身为京东集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的刘强东对京东开放平台极其重视,他将开放平台后的京东定位于成为“卖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推出技术、物流、服务、财务等四大具体支持计划,通过共同开拓“电商发展新大陆”,建立京东以及中国电商行业的未来新格局。他说:“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京东将形成以电商营销、物流服务、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四大平台支撑的发展格局。这是对电商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梳理,也将为合作伙伴、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开放平台业务融合了上述特征,将为京东在第二个十年继续扬帆远航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石,京东开放平台业务将与自营业务一起,成为京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开放平台能够提升公司的整体规模,进一步优化用户结构、提高消费黏性,并快速丰富商品种类。大力发展第三方卖家平台业务,吻合京东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综合网购”体验的宗旨。
展望京东开放平台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16年,第三方卖家开放平台业务将占到整个京东电子商务业务的半壁江山。合作伙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择自营、开放平台两种合作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在这块“新大陆”上,京东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创造共赢。
刘强东对平台开放的重视有目共睹。在确认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入账后,更是跃跃欲试。他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800余字的内部邮件。刘强东在邮件中告诉京东员工,目前京东现金储备已超150亿元,要打造一个和阿里完全不同的平台。依靠这150亿的资金,京东将不必顾忌短期财务表现,而是立足未来进行长期投资。他强调,京东一直在“进行价值投资”。
刘强东认为:“平台”将成为京东的发力点。“过去几年中,京东着重打造并开放其网页、物流、信息等平台,同时布局金融平台业务(尽管这些业务前3年都是亏损的)。我们今天投资的所有业务都将向社会开放,都将成为一个又一个平台!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平台网络!”“未来的商业纷争必然是平台之战,背后是价值之战,谁能为客户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谁就将笑到最后……京东要做的是平台级电商,将旗下所有业务平台化,才是京东的最终目的。”
到2013年初,京东拥有1万多个POP平台卖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在复制亚马逊的模式。还有人说:“同样是做平台,国内阿里系的平台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京东不可能去抄袭这个模式。”
京东不同于淘宝和天猫的平台模式,后者是依靠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吸引各类型商家入驻,通过租金以及为商家提供数据服务盈利,它们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京东如何开放平台呢?是跟在阿里身后亦步亦趋,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呢?
刘强东不可能拾人牙慧,京东平台有着自己的特色!
2013年,京东致力于结合自建物流体系和自身的购销体系来建平台,走自己的平台模式,建立以大物流仓为基础的平台体系。而这也是它和阿里巴巴的不同之处。
纵观中国电商领域,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三者都在发展平台,而平台的侧重点却又各不相同,未来对品牌商家的争夺将存在一场精彩的博弈。在苏宁集团春季部署会议上,掌门人张近东表示,电商主力军应该是店商而不是电商,未来苏宁的零售模式将是“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
随着京东规模进一步做大,开放平台已成为京东的重要战略部分。不过,京东自营业务与开放平台的竞争也更加明显,也经常引发供应商和京东内部的抱怨。对此,刘强东表示,京东内部不做任何平衡,内部强调公平竞争机制。
2013年,京东产品展示界面做了改版,把所有卖家放到一个页面,不分自营还是第三方,大家展示机会均等,京东让客户进行选择,最终比拼的还是谁的服务好,谁的价格更低。所以京东自营和POP也是竞争,是很激烈的竞争。
很多京东平台上的产品降价都不是外面的友商,而是同一公司不同部门的作为。比如化妆品领域,自营部门和POP部门竞争非常激烈,好多降价都是内部降价。但不管怎么竞争,这对消费者有利。
蛇年,京东开放平台还处于投入期,并没有到正式发力之时,也未到大规模增长阶段。刘强东清醒地看到:对京东来说,POP平台最核心的是系统,这一方面与阿里巴巴存在不小差距。阿里巴巴开放平台系统相对成熟,能给卖家提供分析工具、营销工具,京东只实现了POP平台最基本的功能,更高级的卖家需要的服务京东都很欠缺。京东一方面自己在开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引入大量的第三方开发机构,迅速丰富京东开放平台的应用数量。
京东开放平台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物流平台。刘强东透露,现在大量卖家想使用京东的物流平台,但京东物流平台开放能力不足,物流平台大部分还是满足自有的业务发展,还没有能力开放到很大程度。随着“亚洲一号”项目逐步建成,大量的冗余产能会向卖家开放,实现业务的统一。
总之,京东开放平台,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卖家共拓“电商新大陆”的目标已定,正披荆斩棘,一路高歌向前。
2013年7月29日,京东以“聚合力、赢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开放平台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京东提出“开放平台要致力于成为卖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并一举发布了面向开放平台合作伙伴的技术、物流、服务、财务四大支持计划,旨在为具有不同业务特点及规模特征各不相同的京东开放平台商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开放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加良性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京东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综合零售平台,是业界公认的优质合作伙伴。的确,京东一直不断完善对开放平台的服务,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
2011年,京东创立开放平台后,就要求入住商家以销售正品为原则,平台内各种规模商家一直保持着高于业界的速度高速增长。2012年,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卖家实现了175%的销售额增长率;月交易额10万元到100万元的卖家增长率高达210%;月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大卖家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在此期间,京东致力于成为开放平台卖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商家提供贯穿整个运营流程的全方位服务,包括高质量的用户群体、优质便捷的仓储配送服务、以大数据为驱动的电商服务体系、潜力巨大的移动端入口、快捷多样的支付及结算方式和更加公平、透明、完善的平台规则等,这些都将助力京东卖家走向成功。
2013年,京东开始发力,重点扶持卖家,对重点卖家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这些重点卖家包括各品类TOP品牌店铺、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具备高增长潜力的卖家以及商品具备差异化特征、补充品类缺失的卖家。京东开放平台对其提供的服务将贯穿整个运营流程,包括供应链、分销、营销、仓储配送、售后服务、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
对于电商行业来说,强大的技术支持是掘金商海的核心保障。京东发布的平台技术支持计划以商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能够为商家提升营销效率,完善运营支撑。
在商家系统提升方面,京东将对店铺系统、商家助手、IM等多个产品持续升级优化。商家助手让商家轻松实现后台管理、订单管理、商品发布等操作;京东IM“咚咚”为商家和用户间架起了沟通桥梁,支持PC端与移动端;店铺系统可提供几百个业界流行模板,从策划到上线只需一分钟;运营方面,通过京东技术支持计划,可全面支持商家的仓储配送服务,并支持商家自建客服团队、电话客服、IM在线客服、机器人客服等。流量支持方面,京东通过多入口、多曝光等方法可强化商家的店铺展示,并通过商家流量闭环以避免流量被分流。此外,通过京东快车还可实现营销方式的多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京东“最后一公里”的理念,让物流成为完善用户网购体验的最佳形式,是电商服务品质的重要一环。京东物流支持计划的推出,能够让卖家共享京东的物流优势。京东平台可以为卖家提供包括仓储、配送、售后、客服等在内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并支持B2C、B2B、官网、门店、批发所需的多渠道服务及供应链服务。其中,京东的仓储开放包括了自营(亚洲一号)及三方仓储。京东拥有辐射全国的7个区域分发中心、25个前端物流中心及37个一二级分拨中心作为运营核心,不以盈利为目的,以3~5元每单的市场化价格向商户提供服务。京东还向第三方卖家开放仓储系统,满足卖家的仓储需求。
京东平台为卖家配送开放了自营配送、第三方快递、货到付款落地配、连锁业配送等针对第三方卖家的服务,能够为卖家在区域分发中心、前端物流中心周边150公里提供“211限时达”服务、货到付款服务,实现“一地库存、全国发货”的点对点服务。
显而易见,电商行业高质量的服务,对于卖家的经营有着重要作用,京东开放平台极力为卖家提供包括客服、售后等在内的服务,提高消费者衡量商家的期望值,共享高质量的客服体系。因此,京东平台为卖家提供400电话和IM自主售后服务,客户可通过分机号、商品编号、订单号直接与卖家取得联系,实现购买咨询、服务受理。京东还为开放平台商家提供了支持专线、服务管理培训以及工具系统保障,卖家可获得7×12小时的贴心服务及专业的服务管理培训,以提升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
目前京东在江苏、成都两地的客服中心已有3000余人,可提供包括电话、在线等多种服务方式。京东更建成了新的客服中心,预计年底投入运营。新客服中心坐席数将达到6000位的容量,每日接待客户咨询能力可达到60万人次。
京东平台还为入住卖家推出财务支持计划,从卖家需求出发,使得账期更合理、流程更简易、信息共享更透明、数据更准确。
在结算服务方面,京东将进一步精简商家的财务审批流程,实现订单完成后即时到账;在发票开取方面,京东将实现自动开票、主动邮寄,并提供实时查询功能。
京东还将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卖家解决资金问题,具有手续简单、产品丰富、资金安全、还款灵活等特点。
京东开放平台推出围绕技术、物流、服务、财务在内的四大支持计划,致力于成为“卖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将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京东开放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卖家的满意度,最终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
目前,中国电商领域的几家主流B2C电商均完成或正在处于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的转变,毕竟借助第三方商家的力量,可以迅速充实自己的商品类目和数量,第三方商家也可以分担推广、资金等方面的大量压力。
随着苏宁、京东对战开放平台,业内经济分析家预言:未来电商竞争将转化为平台之争。
刘强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已看到了这一步棋,并已有了缜密的布局。他说:“不做开放平台,京东会死掉。”他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前景的思考,总是那么长远、开阔和深谋远虑。
纵观中国B2C电商市场,各大电商都对开放平台跃跃欲试。2012年,苏宁易购陆续推出了开放平台入驻政策,截止2012年年底,苏宁易购开放平台已收到近2万商家的入驻申请。因其开放平台并不采用保证金制度,为保证平台整体的服务质量及品牌商的利益,苏宁易购对该平台制定了严格审核机制。
2013年9月22日,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表示,区别于传统平台无限制的招商模式,苏宁易购还创新提出了“区域独家制”,即在同一区域,同一品牌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进驻苏宁易购开放平台,为此苏宁易购还设置了透明的商家竞争、评估、淘汰机制。李斌还透露,目前苏宁易购开放平台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接下来除了会对平台保持持续优化外,也会围绕入驻商家定期提供培训服务。此外,苏宁易购还将为入驻商家提供包括支付、金融、数据、广告营销、托管服务、仓储物流、云计算等在内的电商配套服务。
京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开放平台提升事宜,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会没有刘强东的参与?刘强东和他的京东不但会参与,而且,还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动作、大举措。
2013年8月初,在京东开放平台的上线仪式上,刘强东出人意料地向媒体开放了京东的一个管培生内部培训,他说:“我们要更加开放,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京东。”
看来,在开放平台业务上,苏宁和京东会有一拼了!
其实,苏宁和京东的博弈肯定激烈,没准会很残酷,明眼人也早就看出来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瞄准了天猫,虽然,天猫堪称领头羊。
看2012年的相关数据,就可以明白两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了。
京东2012年平台业务的交易额是120亿元;
苏宁则刚刚起步;
天猫却是2000亿元。
所有电商大鳄们都很清楚开放平台对于大型电商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亚马逊已经有40%的交易额来自于开放平台,而它这些年一直投入巨大的物流和云计算,几乎就是为开放平台定制的。
目前,京东、苏宁与天猫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远远落在天猫后面。许多商家都会选择占了七成以上市场份额的天猫。
京东和苏宁要做大平台,会疯狂分抢天猫的“奶酪”,疯狂地争取那些天猫平台上的二、三线商家,当两家都把物流、金融和云计算等筹码摆在商家面前时,大家会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激烈残酷的竞争之中。
京东和苏宁已经拉开了挑战天猫的战争序幕,并开始了争夺二、三线商家的竞争。
在开放平台的业务上,这两家各有特色,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
其实两家发力平台都始于2012年,尽管京东在2010年年底就上线了该业务。刘强东比较早地看到了这样一个趋势,自营业务已经开始凸显其弊端。从2007年到2011年,京东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50%、266.67%、203.03%、155%、105%,呈下滑趋势。自营业务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品类和地域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欠缺使得每上线一个新品类,京东几乎得重新建造一个供应链,越来越没效率。而被认为电子商务普及率不高的三线以下城市,还远远没有达到能推动大公司高速前进的水平。做开放平台,就意味着从零售转向服务,这包括耗资巨大的物流体系,以及同样不便宜的云计算体系的搭建。
京东和苏宁都得面对这样的不争的事实。
两家掌门人在开放平台业务的角色定位上,一直举棋不定。刘强东也是因为观摩了几次亚马逊之后,才坚定了做开放平台的决心。
刘强东又一次“赌性”大发!2013年,京东发力于开放平台。
拂去云雾,摘掉面纱,就会看到,苏宁一直以来更是属于“半开放”状态,苏宁很希望可控更多的重点领域,从收购母婴电子商务网站红孩子,就可以看出其愿望。
2012年底,刘强东和张近东都在公开场合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对开放平台的重视。刘强东甚至称一直不认为京东会在B2C业务上盈利,他清醒地说:“全世界的零售业都是不赚钱的,但我们会以电商商品的买卖作为吸引用户的入口,通过物流、IT信息服务的开放以及增值业务来赚钱。”
刘强东说,2016年,京东开放平台业务要占整体业务的50%。
京东和苏宁这两个对手,在开放平台上的一些做法,竟然惊人的相似!
2013年5月前后,两家都开始制定新的开放平台准则,并确立了其核心,就是把它作为未来战略方向去开拓、发展。
京东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监王志富和他的团队,曾根据老的卖家手册做出了第一个版本,主管开放平台业务的高级副总裁蒉莺春也仅仅提出“要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京东的物流体系“亚洲一号”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未来的可扩展空间。紧接着,京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入了非常复杂的卖家奖惩积分体系。王志富的团队成员此后每天都跟无数的卖家代表沟通研讨,之后讨论的范围还扩大到了京东业务部门的同事。他们成立了一个卖家委员会,同时也请了几家咨询公司介入,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做出了最终版本。
2013年2月,苏宁正式提出按照“苏宁云商”的战略,改组整个组织架构,线上线下的融合开始加速。在张近东的概念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如果主导实体经济,必然会导致泡沫,而苏宁要做的就是“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
6月,苏宁新成立的部门主导了这次变革,终于实现了“线上线下同价”,为“云商”模式打造了基础。商品经营总部就是负责所有商品的来源,而苏宁易购与线下连锁卖场不再单独参与采购,只要完成销售业绩就可以了。苏宁易购的销售也开始直接计入门店销售的范畴,只要易购的收货地址在这家门店销售半径内,即算入该门店业绩,这使得线下极其重视对电子商务的后续服务。
京东和苏宁在开放平台的问题上步调竟然如此一致,他们都把细则的公布时间放在了9月前后。当然,京东在9月公布细则,与“亚洲一号”一期年底投入使用有绝对关系。此后,京东的日订单处理能力提升数十倍,这就为开放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苏宁的“物流云”全国物流建设项目已完成了50%,到2013年底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基地达到24个。
至此,两个对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开放平台的操作。从8月起,蒉莺春就不断接触商家,研究细则,诸如执行时间、处罚程度的细节等问题为重点讨论内容。然后,京东对15个卖家开会进行了研究。参加的卖家涵盖了京东22个主要行业。细则已经基本形成后,王志富开始了细分行业的准则的工作。
苏宁开放平台细则的重点,就是苏宁会向商家开放线下的门店资源,这对于很多本身就聚焦在线下的传统商家来说颇有吸引力。
就在京东和苏宁两家在为开放平台而奔走呼号的时候,马云很是郁闷,灵敏的天猫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和挑战的火药味。2013年8月22日,他们推出了“史上最严厉”的细则,对售假商家采取延长处罚限权时间、限制发货、极恶劣者一次性关店等措施。同时,他们也启动了“旗舰店升级计划”,天猫副总裁王煜磊说:“该计划新增了品牌互动、导购、消费者大数据的分析、用户关系管理及维护等六项新服务。”
京东和苏宁既是挑战天猫者,又是竞争对手,各方都摆足了架势。知名博主鲁振旺在其微博上公布了苏宁开放平台的千人招聘计划。他们的内部目标是在团队规模上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超过京东,快速达到天猫的一半。
苏宁首要的敌人是京东,反过来说,京东目前最危险的敌人也正是意欲超过它的苏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京东和苏宁都在打造一个所谓的生态链系统。
苏宁总裁孙为民把苏宁开放平台的模式称为“平台3.0,”“我们用‘自贸区’来形容平台3.0,全球的企业都可以入驻我们的平台,唯一需要的是遵守自贸区服务法则。”
京东则是不断强调扶持和持续增长。蒉莺春说:“我们成立了大客户部,但并不是按照企业规模来分,其中有很多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发现月收入10万元以下的小商家成长性反而更好。从2012年第一季度追踪到现在,我们发现他们都是以一倍两倍的高速度在成长。”
苏宁的开放平台更小而精,他们第一步的目标是5000个商家,这跟天猫的40多万家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京东正在调整已有的商家结构,它已经过了那个快速聚拢商家的阶段,京东要比苏宁更开放,至少90%的品类京东永远不会单独做。
再回过头来看看天猫,其入驻商家的规模已经趋于饱和,京东和苏宁会蚕食掉天猫的二、三线商家。因为,两家都有能力给中小商家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销售规模几百万的商家来说,天猫的优势面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时比较弱。
未来电商的竞争是开放平台的竞争,危机已经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京东和苏宁两个对手会有一拼,他们又同时分吃天猫的“奶酪”,竞争的烽烟已经燃起。
这场竞争,谁会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