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匿泪流满面,没精打采地牵着犍陟返回王城。就连日行千里的良驹也好像因主人的离开而伤心难过,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太子出走的消息传开以后,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年迈的净饭王几乎茶饭不思,听说车匿已经回宫,便赶紧招来询问。

“你跟随太子私自出宫,现在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回来?”

“禀告大王,太子命我跟随出宫,我不敢违抗。我们到了一座高山下,听说山上有苦行林,太子便摘下宝冠、璎珞,脱下衣服,换上袈裟,一心要去访仙学道。我曾苦口相劝,无奈太子心意坚定,最后他用宝剑割下头发,以示决心。我怎么哀求都没用,只好独自回来向您禀报。我没能把太子劝回来,罪该万死,愿意接受大王的处置。”

说完,车匿便把太子的宝冠、衣物和头发等一一呈于净饭王。净饭王睹物伤情,昏厥了过去,群臣赶忙招来御医急救。这时,后宫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后和耶输陀罗王妃也赶过来探听消息。她们也早知道太子有出家学道的想法,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欲绝!

一个是自幼把太子抚养长大,视同己出的姨妈;一个是结婚不久并生下王孙的爱妻,这分离如同死别。她们想到太子将以尊贵之身,行走在荆棘坎坷的道路中,在林间的石块上坐卧,受饥饿、寒冷等苦难,就如利剑穿心般痛苦。这种打击对她们是何等的残酷。

车匿是太子的忠仆,虽没能劝回太子,但他已尽心力,所以不便对他太过责备。现在大家认为最好的计划是根据车匿的汇报,派人去找太子,并设法把他劝回来。

两位贴心大臣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去劝说太子,并且表示他们有把握把太子请回城。

净饭王转悲为喜,命他们赶快出发,回来后,会重重赏他们。

两位大臣带着一批随从立刻离开王城向苦行林进发。打听过后,他们知道了悉达多太子的确切去处,满心欢喜,便马不停蹄地赶去。他们一边赶路,一边沿途打听,终于在半路上遇见了太子。太子虽然已除去华服身披袈裟,但是慈祥庄严的面貌,一眼就能认出来,大臣和侍从们赶紧下马行礼。

一位大臣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说:“太子,自从您离开王宫后,国王和王后都悲恸欲绝。听闻车匿的叙述,国王一度昏厥过去,现在仍然夜不成眠,食不知味,终日忧伤悲泣。眼看着国王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我们做臣下的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但又无法劝慰。除非太子能够回心转意,否则年迈的国王怕会不久于人世。

“耶输陀罗王妃更是整天以泪洗面,幼小的罗睺罗王孙虽不懂事,但是他总是抱着王妃哭喊着要父亲。这种情景实在令人心酸。请您念及人世间所有的亲情,不要让国王、王后和王妃母子失望,立即返回王城吧!”

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声泪俱下地苦苦劝慰,他们接下来又宣读了净饭王给太子的信函:“悉达多,我一早便知道你有求道以解脱世间痛苦的心愿,你能有这种仁慈善良的心愿,我很欣慰。但是修行不一定非得去深山幽谷里不可,在家孝顺父母,也是修行。世间广大,到处都可以修行。你说你要救度众生,但是你怎么能忘记眼前最需要你救度的人——你年迈的双亲、年轻的王妃,以及幼小的罗睺罗,还有迦毗罗卫国所有的百姓们!他们听说你出宫后,一个个都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

“你再想想看,为什么不先救度忧伤过度的双亲、恩爱的王妃、幼小的王孙,还有殷殷盼望的举国百姓呢?置父母妻儿于不顾,能算是慈悲吗?

“悉达多,一想起你要居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里,整天与毒蛇猛兽为伍,受狂风暴雨、雷电冰霜的侵袭,我的心就如同刀割!

“悉达多,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丛林中去才能获得。我可以在王宫花园里为你开辟一个幽静修行的地方,等你治理国事几十年,罗睺罗长大成人,可以继承王位掌理国政时,你把政事交给他,然后再一心去修行,这不是很好吗?”

太子聆听了父王的旨意后,神色庄严地对两位大臣说:

我了解父王的忧伤,割断恩爱亲情固然痛苦,但是生、老、病、死更恐怖,所以我要早早寻求解脱,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世间的人都执著于现在,因为人们都讨厌死亡,对生命无限眷恋。尽管如此,人终究难免一死,所以我必须去寻求解脱之道。

贤德的大臣们,我听到父王和母后的悲伤、焦急,也是肝肠寸断,痛彻肺腑!但仔细想来,就算我回去,也只是一瞬间的梦缘而已,到头来,我们还是要分离。

生是喜,灭是悲,聚是乐,离是苦。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源,因为相聚总会分离。既然如此,何不随缘任其去留?

如果能够彻底了解这些只是暂时的虚假和合,那世间就没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了!离开暂时相处的亲属,还有更多亲属;离不开暂时的亲属,那未来的亲属也得不到,因为会合分离、分离会合原本就是悲哀的连续罢了!

人生下来就被五欲所役使,如果没有生,就可以不死,人好像就是为死而生,为死而受役使。现在我视富贵如浮云,弃王位如敝屣,我不想被这虚假不实的名位所束缚,因为那样我会终生害怕死神的来临,时时刻刻忧愁苦恼。我不想顺应世俗而与真理相违,那样我会更愚昧可怜!

我住在雕栏玉砌的宫殿里,感到有一种无常之火在炙烤着我;吃着山珍海味,却认为它是隐藏着五欲的毒药。清澈的莲池中藏有毒虫,显赫的名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以前就有一些圣明君主,见不得国家危难和人民痛苦,然后以怜悯之心去修行,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可见帝王治国安民远不及修行快乐。我宁愿去山林里吃蔬果野草,与禽兽为伍,也不想回王宫。我要从五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过那种清净的山林生活。如果放弃修行,跟着你们回去,等于又要被爱执所缚,增加我的愁苦。

缅怀以往的先贤,他们为正法舍俗出家,不把名利给养放在眼里,而以金刚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毅然脱去华服换上法衣去过山林生活。我已经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可怕,所以放弃五欲的王宫生活。你们劝我回去,岂不是要把我推进火坑?

在王宫也可以修行,但是我想告诉你们,身处愚痴与迷妄中,绝不可能悟出解脱之道。解脱是生在寂静的地方。帝王的权威生活与寂静的解脱世界相反,动与静如水火不相容。想要寻求解脱,就必须要离开帝王的生活;拥有王者的权势,就不能企求解脱的妙境,两者不能并存。

两位大臣听了太子的一番宏论,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内心也很佩服,但是因为王命在身,完不成任务,该如何向国王复命交差?一时之间,他们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沉默了好长时间,一位大臣又对太子说:

太子,以求道的立场来讲,您的这番话是很有道理。但是,请您想想,国王现在已风烛残年,您就不能尽孝心,顺从他的心意,等他百年之后,罗睺罗王孙长大成人后再出家学道吗?以您的聪明智慧,还没有看到更深层的道理,您只看到了“因”而没有顾及“果”,所以只是断然否定了现在而已。

有人认为有未来,有人认为没有未来,这有、无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那又怎么能否定现在的快乐呢?如果有未来的话,甘心享受未来的“果”也就罢了;如果没有未来,“无”不就是解脱了吗?

大地的坚硬、火的炙热、水的流动、风的吹拂,这是自然的物性,不管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是不会变动的。这么看来,今生享乐,未来还不是享乐吗?您觉得老、病、死可怕,一心想求解脱,如果凭着我们的力量可以达到目的,简直是欺人之谈,哪里有这个可能?水能灭火,火能把水煮干,这样一方存一方亡,互相增减的情形是自然的天性,这些自性调和起来,就能促成万物的生存。

例如婴儿在母体中,先有躯干再有各种复杂的器官,然后出现精神感觉。这也是自性调和而成,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可见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不违背先祖的礼教,学习《摩奴宝典》,奉祀天神,就可以说是解脱了。这也是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解脱之法,再没有其他什么解脱之道了。

至于出家后再还俗,这不算什么罪过。过去菴婆梨王舍弃妻子眷属到苦行林去修行,后来又回国执政;离开国家苦修的罗摩王子,当他知道国家爆发动乱,马上返国施行王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诚意恳请您赶快回去继承王位,能让老国王安享余年,也算是您的一番孝心啊!

大臣言辞恳切、态度真挚,但是太子的金刚信念是没什么能撼动的。他以祥和、平静的语气说:

对于未来是否存在犹豫不定,只会徒增疑惑之心。我以为只要有清净之智修行,必能领悟出真理。至于那些理论,我实在不敢苟同。菴婆梨王和罗摩王子当初舍弃一切去修行,后来又回国沉溺于五欲之中,智者是不会这么做的。

我再度强调我的决心,即使雪山之顶没入大海,我的金刚信念,永劫不变。如果让我改变心意,还不如直接把我投入烈火化为灰烬算了,我绝不做反复不定的事。

他们眼见太子求道心切,意志坚决,也只好跪下拜过后,退了下去。大臣经过商讨,最后从随从人员中选出侨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十力沸伽、摩男俱利等五人伴随太子去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