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教育及医疗发展是我终生不渝的事业……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种子,为人类做出贡献,生活就更有意义。”
“李嘉诚先生少年经历忧患,不足十五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及医疗两者更是国家富强之本,他也认识到个人力量到底有限,唯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故早年随着事业进展、行有余力的时候,便热心慈善公益,支持内地及本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于1980 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借以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做更有系统的资助。历年来,李先生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会已捐出及承诺之款项逾八十五亿港元。此外,李先生亦推动旗下企业集团捐资及参与社会公益项目。”
以上为李嘉诚基金会网页上对李氏基金会的简单介绍。至于基金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还是让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女士来介绍吧。2006 年12 月8 日下午,周凯旋接受访问时说到:“李先生他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一个要常常深入思考的人,是一个常常提升自己、不怕转变的人,这亦驱使他从慈济家转变为一个慈善家。慈济跟慈善工作、跟基金会的工作是不同层次的。基金会在李先生看来,是个人信念的延伸。每个基金会不是讲求你有多少钱、多少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What do you believe ?你自己相信什么?你想改变世界上哪一个你不满的现实?”
李嘉诚基金会所做的事都强调是一种“实验”。在李嘉诚眼里,创办汕头大学是一次很大的实验,希望与政府一块探讨“年轻人怎样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怎样准备承担对社会的义务”,通过教育系统让学生自己追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你办汕头大学是为自己,还是为国家?”周凯旋曾这样直接问李嘉诚,“这是很不同的概念。为李先生自己,或是为李先生的家族,那我们就不断投放资源,把最有能力的人都吸引到汕头,然后努力争取成绩,让人觉得我们这样好、那样好。但是,这是没有意义的,潮汕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李先生办汕头大学是为全中国,那我们应把汕头当成一个实验。”
李嘉诚基金会的规模在全球排行前列,每天能收到大约二百个申请。“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们有个小组,按李先生的规定分析排序后再让他考虑。”
李嘉诚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他本人、他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周凯旋带领的小组,首先看申请项目是否符合基金会的捐助焦点。教育和医疗,是李嘉诚基金会的两大主要方向。“符合了,我们还会看项目对社会能起多大的杠杆作用,因为李先生很相信商业或慈善也要带给社会最大的实惠,如何带动一个突破、一项新的科研,看的是社会回报。”另外,基金会也很重视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政府配套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捐助美国伯克莱四千万美元建一个生命科学中心,关键时刻带动美国发展生命科学,对方也会按我们的捐助做出配套。”
不过,在周凯旋名下,还有一个“周凯旋基金会”,是专注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女性方面。“我跟李先生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分歧的,他认为我有偏见,我不同意。男生不可能理解女生所承受的一种无形压力。”周凯旋觉得,女性企业家要是有能力的话,一定要专注于女性的工作,帮助女性于自信的建立、社会的参与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的基金会只会做这件事情,不会考虑其他。在李嘉诚基金会里,我自己的定位是担任服务的角色,是义工,我积极地参与,去承担问题或是解决问题,但是我不追求我是否是董事,等等。”
周凯旋表示:“请你不要介意我的分析,其实资产分配与运作的问题是一个表皮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的。但是李先生的不同,或是说李先生希望跟中国有意于慈善事业的人所分享的,是他相信的东西。从他个人的榜样,他相信一件事情,而且他以身作则去实现这想法,这就是李嘉诚基金会最重要的原则。”
捐助港大
2005 年5 月5 日,李嘉诚旗下的李嘉诚基金会,宣布捐款十亿港元予香港大学,协助港大跻身全球排名前二十五名大学。这笔巨额捐款创下多项纪录,包括有纪录以来亚洲最大笔的教育捐款、香港历来最大笔捐款,以及香港的大学历来接收最大笔的单一捐款,这亦是李嘉诚基金会历来最大笔的单一捐款项目。李嘉诚基金会发言人表示,捐款主要是希望用作教育发展及科研,但未指定用途。他指出,李嘉诚捐款港大,主要是因为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亦显示“以香港为家”的信念,李嘉诚亦认为港大历史悠久,认同港大教学与科研成就卓越。
据了解,香港及各地的大学及机构,都有向基金会募捐,这次捐出巨款予港大,前后谈了约一个多月,其间港大提出的募捐额低于十亿港元。据悉,李嘉诚曾考虑应该同时向多间院校捐款,抑或是作一次大额“投资”,结果选择集中投放港大,因他相信科研工作可以推动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对香港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而且欣赏港大的科研成绩。
这次李嘉诚捐出巨款给予港大的另一考虑,是想显示他对香港的承担,反馈他视作家园的香港。如果单纯为了推动学术或个人留名,捐款给国际知名的哈佛或牛津大学,效果会更佳。
同济心不是富裕人士专有的,亦并非单单属于某一阶层、国家或宗教的,通过决心及自由发挥,它可创出自己的新世界,一个能体现集体力量、具感染性的大同社会,因为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响力也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不要再犹豫,拿出我们企业家豪迈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选择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重塑命运,共同为社会进步赋予新的意义。
有人说现代人的心,比南极底层的水还冷。但我相信上善若水——公道和温情燃活在我们的道德良心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承担多一点,仁心可以结合成为力量,必能建立自觉及健康的公民社会。
李嘉诚过往曾捐款香港、内地及海外多间大学及机构。在香港方面,曾获他捐赠的大学包括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理工大学与公开大学等,而过去二十年捐款给港大的累积总额超过五千万港元,但这次却一次捐款十亿港元。对于李嘉诚没有对其他大学捐款,李嘉诚基金会发言人说,李嘉诚过往也有捐款香港的其他大学,未来亦会继续捐款。
而在稍后举行的长和股东大会后,李嘉诚亦花了相当时间解释捐款的用意。李嘉诚强调,港人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希望该笔捐款能助港人出人头地。同时,他希望这次捐款能引起大家的捐献文化,并促使特区政府做出配套措施。被问及为何选中香港大学,李嘉诚即笑笑说:“这个问题好难答”。但他再三强调,除了港大外,亦捐钱给中大及理大等,但其基金会只会选择视乎对社会有好处的项目,而香港及内地永远是首选。李嘉诚语重心长地说,香港为何能立足于全球,全靠香港有出色的人才,这与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关系密切。李嘉诚又特别强调:
今天,香港要迎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挑战。与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优势仍在:一百多年来香港的工商贸易活动带来了较高的储备,若能适当善用,当能争取多一点的时间及资源,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香港提供了无限的投资商机,香港可在出口、生产和商贸方面重新部署竞争优势;香港对国际情况、法律及信息掌握较佳,有较完善的金融制度,集资条件为亚洲之冠;香港的传统文化富有包容性,对营商有利。这一切都有助于推动香港社会继续迈向繁荣和维持稳定。
这份令港大“惊喜”的大礼,顿时也令港大的发展基金总额超逾三十亿港元。由于港大有宏图大计,正期望在2011 年庆祝大学一百周年时,基金可以超过五十亿港元,朝着一百亿港元的大目标迈进。港大知情人士指出,这次捐款并不限于特定项目,李嘉诚在捐款时并未特别指明款项用途。港大可利用基金款项,推动大学西部扩展大计,以及多项科研,如医学院、法律学院等多项发展计划,其中的医学研究最为李嘉诚关注,相信这笔款项未来用于医学研究的比重为多。
港大校长徐立之对李嘉诚及其基金会表示感激,他形容这笔捐款是“空前庞大的礼物”,不但是对港大卓越表现的认可,亦是香港慈善活动的里程碑。
他指,捐款将推动港大的教育发展更上一层楼。徐立之表示,李嘉诚与他及两位港大副校长均为相识多年的朋友,李经常与副校长李焯芬教授讨论佛学,又和首席副校长王于渐研究经济社会问题。早于徐立之在加拿大回港出任校长前,李嘉诚已十分支持他,希望港大有更好的发展,常向他了解大学发展动向,并十分支持及信任港大。徐立之笑说,十亿港元捐款,实在是令人鼓舞的数字,也创下香港历史性的捐款,大学的宗旨是办好教育,认为捐款予最成功的学术单位,有助学术单位更上一层楼,十亿港元的捐款相等于香港大学一年总营运经费的三分之一。过去港大曾获得的最大笔捐款是来自嘉道理家族,合计约五亿港元,用于兴建作为农业研究的嘉道理中心。
李嘉诚基金会于1980 年成立,历年来由李嘉诚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截止2005 年,已经捐出及承诺捐出的款项高达八十亿港元,当中九成是捐助教育及医疗事业。
支持教育及医疗发展是我终生不渝的事业……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种子,为人类做出贡献,生活就更有意义。
这是李嘉诚一心圆的另一个梦,是他启动生命新旅程的终极目标,或许也成为他发展新事业的原则。昔日父亲病逝和自己失学的那份伤感整整缠绕李嘉诚六十年,成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憾。从此以后,读书和看病、健康与知识在他心头变得格外的沉甸甸。多少个日夜,多少个风雨,都丝毫未曾动摇心中固有的信念。
命名
2005 年5 月24 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发表声明,回应港大医学院毕业生反对港大接受李嘉诚基金会捐出十亿港元给大学后,将医学院命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声明指出,由于李嘉诚及其基金会关注教育和医学的发展,十亿港元的捐款大部分将用作发展医学及生物科技,故校方决定以医学院冠名,以表达对李嘉诚的衷心感谢。港大校务委员会又表明,医学院改名后,学院的管理、法定地位及日常运作与以往没有任何分别。
立法会议员郭家麒表示,收到校友及医学院前任资深教授的电话,指医学院命名有问题,他认为,港大应以其他方式表扬捐款者,例如新校园、建筑物、奖学金及教授名衔等作为感谢,他和其他联署人会约见校长徐立之反映不满。
儿科医生谢鸿兴更荒谬地形容港大校务委员会的做法是“家门不幸”,他认为,医学院命名应咨询校友及师生意见。另一名出席的医生黄国田认为,如港大不收回成命,校友将会谴责校长徐立之,要求他引咎辞职。就读港大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倪奕衡表示,学生只从电邮中得悉校方决定将医学院命名,有医科学生对医学院命名有保留。
针对一批香港大学医学院校友反对医学院以商人李嘉诚命名,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5 月23 日表示,为了向捐款人致谢而命名是天公地道,他并鼓励大学自行筹款。李国章在港台节目《与司局长对话》中说,外国也有类似做法,此举是感谢捐款人。李国章表示,香港各大学去年合共筹得二十三亿港元,该局因应大学的筹款成绩,拨出十亿作为等额资助基金资助大学。李国章又表示,会与立法会讨论,继续以资助基金形式,鼓励各大学向外筹款。
曾代表香港大学接过校友反对信件的副校长李焯芬,从容地说:“当时校友们的情绪是有点劳气,但我自己又没什么特别感觉,我想:成为一个能够体会佛教佛家道理的人,都能用平常心,尽量沟通。有时那只是沟通问题,我会尽量去解答他们的疑虑。”李焯芬教授更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到,就算去喝人家喜酒,都应该预备一份礼物啦。在李焯芬的办公室内,星云大师所写的“应当如此”四字似乎说明了一切。
香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梁宪孙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参考外国经验,有学院接受超过一亿美元捐款,就会考虑以捐款者命名,李嘉诚的捐款达到十亿港元,应该予以表彰。他强调,校政及学术自由不会受冠名影响。
发起联署的香港立法会医学界代表郭家麒早前表示,这做法令他们感到“震惊和心痛”,而且是“沦为商业味重的买卖”。这位立法会议员可能忘了一点,如果没有社会善长的长期不懈捐献,他们甚至连这丁点商业味都感觉不到,倒是有可能感觉到丧业味。
郭家麒更鼓动近百名港大医学院校友与家属,到港大医学院拉横幅静坐,抗议校方为医学院冠名,并向校方递交请愿信。港大副校长李焯芬教授表示,冠名决定已经过充分考虑,此乃“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校方必须以诚信为本,不会收回决定。身兼医学界立法会议员的郭家麒煞有介事地说,校方缺乏透明度,没有交代任何准则和机制,亦没有充分咨询校友。他重申不反对李嘉诚捐款,但捐献不是礼,绝不能以冠名做交易。这位堂堂立法会议员甚至发起抬棺示威,以表达自己所谓的痛心疾首。这般所谓的精英曾为港大做过什么,又曾为港大医学院做过什么?要出位出名,都用不着这样头顶烈日。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5 月28 日重申,港大医学院将冠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这一决定不会改变。徐立之说,为答谢李嘉诚向香港大学捐赠十亿港元,香港大学做出的这个决定,符合香港大学未来发展方向和国际惯例,是得体、恰当和完全遵守程序的惯常做法,是完全符合港大未来持续稳步发展的正确决定。
香港大学医学院长林兆鑫之前表示,校方未及广泛咨询校友意见,加上本港缺乏冠名文化,令事件触动“感情与理性之间的争论。”林兆鑫指出,已经制定长达十年的策略发展计划,包括成立医学及卫生教育研究所、人类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及生物工程学院,并会将现时的二百五十名教职员,增至十年后的五百人,日后着重科研发展,整项发展计划涉及投资逾四十亿港元。他表示,现时医学院的资金近八成三来自政府,其余则由社会人士捐赠,日后希望增加非政府的收益至六成,因此需要各方人士鼎力慷慨支持。港大李嘉诚医学院目前在全球医学研究的排名列112 位,林兆鑫期望,日后增加人手及资源后,可使该院十年内跻身全球十大医学院之一。他表示,宏图大计达成后,不但可吸引一百万名外来病人来港医病,为本地生产总值带来一百亿港元收益,并能创造一万五千个职位,“希望将香港发展成亚洲的杏林城、华佗港!”
继三十名医学院校友发出联署公开信之后,香港私人执业专科医生协会有限公司5 月25 日在报章刊登声明,促请香港大学以其他方式答谢巨额捐献。林兆鑫表示,冠名安排利多于弊,即使长实集团在港业务的范畴甚广,也无损医学院的科研自主。他承诺说,医学院教研不会受捐款者干预,李嘉诚过往对大学的捐款,亦从未干预过任何一间大学的学术研究自主。
校方同时亦收到其他市民对校长徐立之表示支持,九十四岁的黄伯致函徐立之表示,命名风波是“好搞事之辈所为”。他更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早已命名为香港大学邓志昂中文学院及逸夫书院,亦从未见有人出来反对。香港大学医学院冠名李嘉诚,是港大医学院的骄傲,港大应该为此自豪,倒是那些所谓的只会拉横幅空喊口号的所谓精英,才真正是大学的耻辱。而市民张芝魁、林美玲一家六口,则在信中表示:“贵校校友郭先生等人的脑袋充满铜臭。”他们认为,反对命名的校友以估价方式,表示医学院名称不止李嘉诚所捐赠的价钱是谬论。那些习惯以价格衡量一切的人,与街市卖菜者的思维并没有任何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那些菜贩是就事论事,明码标价,而这般精英却是用价格掩盖自己的丑陋灵魂,用虚伪掩盖自己的无耻嘴脸。
港大校委会主席冯国经表示,李嘉诚的十亿港元捐款史无前例,这是对港大医学院过去多年杰出成就的肯定,也将为商界和高等教育界创立全新的联系模式,推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助。
李嘉诚当年捐资逾二十亿港元创建汕头大学。创校时,有人提议将汕大命名为李嘉诚大学,李氏一口回绝。后来地方政府又建议,至少将大学礼堂命名为李嘉诚礼堂,以纪念李氏的贡献,李氏也婉拒之,因而该礼堂改为“大礼堂”
之名至今。可以想象,淡泊名利的李嘉诚一定不会为了一间学院的命名而耿耿于怀。至于此次捐赠,李嘉诚为了港大医疗研究的提升及长远发展,和国际接轨,可谓用心良苦。
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表示,会维持冠命决定,“校方经过深思熟虑,学校亦以诚信为先。”他又说:“事实上每日都收到数以百计的海外校友支持冠名,整体社会亦大力支持。”
人大常委曾宪梓指出,李嘉诚是谦虚无求的人,也是世界知名的财团领袖,如果只为求名,李捐助兴建的汕头大学便应改为李嘉诚大学,大家应该珍惜李的热心热忱,他的做法对香港各界人士支持教育也起到良好作用,大家应以平常心看待。
李嘉诚基金会发言人重申,李先生对命名“无所谓”,此次完全是对港大盛意难却。谈到捐款的理念,李嘉诚基金会发言人称,基金会过去的捐款中医疗及教育占了九成,背后与李生的个人背景有关:“李先生是潮州人,出身环境不错,父亲当时是小学校长,但日本侵华期间,李先生只是十二岁,经历了战乱,父亲肺病,在战乱期间也无钱看医生,在他十四岁时父亲病逝,其后也无钱读书,投入社会工作。”
李嘉诚对名下的基金运作解说到:他早已拥有我不少的资产,我全心全意地爱护他,我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会把我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身处深渊、痛苦无助的人,把我的心愿延续下去。
择善坚持
在近百名港大医学院校友及其家属的反对“命名”声中,李嘉诚不得不打破沉默,写信支援港大及校长徐立之,又否认接受命名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他又叫港大不用担心某些带侮辱性的嘲弄会给他带来困扰。李嘉诚在这封信中,坦诚表白,择善坚持:
“感谢你们来信关心和鼓励,近日来海内外连绵不断的支援也为我带来莫大的欣慰。与你们一样,我认为不需再为冠名之事磋磨。我非常钦佩徐校长您的宽容,对一些人加诸您的责难,我是感逾身受,然而,人之择善坚持,在轻率顽误的社会中却更显罕贵。你们不用担心某些带侮辱性的嘲弄会给我带来困扰,替我不值。最重要的是今天我还是能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是一个快乐的人,作为一个人,一个市民及一个企业家,我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不知我者,也许会误认接受冠名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我确曾抚心自问,既然在过去三十年间,80% 以上的捐赠项目我都没有选择冠名,为何唯独在这对我并无特别益处、现在又令我不是滋味的一事中,我仍不改变初衷?
我内心的答案是明显不过,香港是我家,既然这是一件合乎香港利益的事情,而港大医学院的使命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与我相符,这是我贯彻此承诺的正确选择。
而在高压高姿态的情况下,任何人更绝不应该为了一己的超然洒脱,而折损港大校务委员会和校长的尊严及大学的国际声誉。我相信日后这种国际普及的个人与大学的深化合作关系将更获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这是我愿意接受医学院命名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我,依然固执地对未来充满梦想,期盼一个有智慧、公平、自由及关怀的社会的实现。我深信,通过教育、医疗社会资本的增长,是达到这些核心价值的关键元素。”
2005 年12 月24 日,针对香港大学医学院可能于2006 年1 月1 日正式冠名为“李嘉诚医学院”,该院一批校友扬言反对,并声称将于命名典礼上以披麻戴孝等丧礼形式以表不满。曾扬言抬棺抗议反对命名的港大医学院校友郭家麒称,会向全球校友募捐,希望“买回”医学院之名;又会出书记录医学院的历史,并猛力抨击港大校长徐立之、港大医学院院长林兆鑫及慷慨捐出十亿港元的李嘉诚。
港大同时做出回应强调,香港大学是一所尊严的学府,不容随意轻蔑。“对于损害大学的言论,大学将保持追究的权利。李嘉诚先生是大学的挚友,李先生的声誉如果因支持大学而遭到损害,大学也必会采取必要的行动。”
郭家麒表示,已向全球校友募捐,希望能筹得五亿港元,“买回”医学院之名,并会向包括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在内的知名商家进行筹募。校友现时所得的口头认捐额已达一百万港元,但需要港大校长徐立之首肯,才能启动属于港大的银行户口,以正式进行筹募活动。街头棺材文化居然登文明大雅之堂,如斯斯文,岂不是一部可怜可笑可悲可恶的校园闹剧。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香港一专栏作家对尊贵的郭大议员的丑行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作为医生,郭家麟此举实在愚不可及,因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病人一息尚存,都要全力救治,哪有医生如此荒唐,自己‘母亲’未死,只是年纪大了一些,某些机能衰退,只要补补身,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开心,老当益壮,甚至返老还童,重现青春。而郭家麒这个‘忤逆仔’,母校得大善人李嘉诚慷慨捐助十亿港元,端的是‘功同再造’,大补元气,脱胎换骨,期许在十年之内,不但全无老态,而且还可以成为‘全球十大美人’之一——跻身全世界‘十佳’医学院之列。可惜,郭家麒这个‘忤逆仔’,不但对母校这个翻身大计,自己不作任何捐款,而且还要拔掉输送大补液的管子,宣布母校死亡!”寻常人家,确实觉得不可思议。
港大发表强硬声明回应指出,近期不会举行命名仪式,并指郭家麒的言论似已超出了讨论与辩论的范畴,把热心支持教育而高度宽容的李先生作为攻击目标,把无私地为港大发展而努力的徐校长描绘为罪人,把大学的筹款成就扭曲为罪过,对大学以至当事者都十分不公平。
港大对郭家麒之流的回应如下:
1. 我们对郭医生的言论感到遗憾及痛心。
2. 港大医学院并不是商品,不可随便做买卖或收购。
3. 我们十分欢迎郭医生为母校发起捐款,我们圣诞节的愿望,亦是收到郭医生的第一批捐款。
4. 医学院已公布了发展,但我们暂时还未收到郭医生有关医学院发展的建议,我们诚意邀请郭医生一起商讨及参与医学院的发展。
5. 港大随时十分欢迎校友返母校,尤其是郭医生,因为他可能平时较忙,我们亦没有太多机会与他接触。
6. 最后,我们希望所有校友可一起向前,不再纠缠于命名的争论,争取时间与资源为香港的医学发展出力。
港大资深校长顾问程介明表示,欢迎郭家麒为大学的筹款慷慨解囊,但暂时没有类似“买回医学院”的捐款项目。他强调,不会干扰不同人士表达意见的方式,“但不能伤害大学的名誉及支持者”,而且“大学不能因为某些意见及压力而屈服”。所以,他认为风波应该告一段落。
6 月10 日,港大校友反对港大医学院改名为港大李嘉诚医学院一事犹有余波。反对改名的港大校友蔡淑梅医生,最近收到港大的律师警告信,信内指她刚出版之书《尔名何价》内两篇文章:“哀港大”和“重利媚商‘尔名何价’”,令港大声誉受损,并说会保留一切法律追究权利,以及追讨名誉损失赔偿。香港大学发言人确认,已发律师信予蔡淑梅,但没有透露信件内容,暂时未有进一步行动。立法会医学界议员郭家麒表示,若港大采取法律诉讼,“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名行动组”会成立基金,支持蔡淑梅迎战港大的诉讼。
2006 年3 月31 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联同国际顶尖学府,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学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立“东西方医学研究学院国际科研联盟”,汇聚全球顶尖生物医疗科学家,就人口老化、禽流感及SARS 等新发传染病课题展开研究。联盟将于4 月1 日起一连两日在港举行首个筹划会议。港大李嘉诚医学院院长林兆鑫称,全球受惠李嘉诚基金会捐助的九所大学中,港大及上述三所院校受惠最多,同时集合全球顶尖研究队伍,四所院校希望组成全球科研网络发展生物医疗专长。
2007 年5 月18 日,美国加州大学校董会通过决议,计划2008 年在柏克莱分校兴建李嘉诚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中心。未来的李嘉诚中心将为干细胞、神经系统科学、癌症和传染病的研究及教学提供最先进和最顶级的场所。鉴于加大柏克莱分校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世界主导地位,2005 年6 月,李嘉诚通过其基金会捐赠4000 万美元,帮助该校设立生物医学及健康研究中心,期早日攻克人类疾病的难题。李嘉诚中心总造价为1.6 亿美元,其余资金来自私人捐款和政府基金。
2005 年2 月22 日,李嘉诚基金会宣布捐款五百万港元,设立“李庄月明佛学研究基金”,资助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发展。香港大学将拨出相等数目的款项,作为基金的配套资金。
香港大学副校长兼佛学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李焯芬教授表示,研究中心将善用这笔捐款,而香港大学也希望借此吸纳和培养佛学人才,进一步推动香港与世界佛学研究的发展,鼓励年轻一代研究佛学和应用佛学哲理净化人心,舒缓社会问题,并使正信的佛法进入主流社会,从生活中实践佛教智慧慈悲的精神。他说,港大佛学研究中心现有十四位教师教授,二十六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学队伍专注教授不同的传承,并且重视佛学在社会的实质应用,最终目的是能够服务社会。由于港大是一所英语大学,加上独特的定位,李教授相信港大佛学研究中心可以发展成为东西方研究佛学的桥梁和国际交流中心。
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净因法师负责策划研究和发展项目,这项共一千万港元的款项会用作包括高学术价值的佛学学术课题研究、聘请国际著名佛学教授担任教席、发展课程与进行学术研究、举办佛学专题讲座、资助出版佛学研究丛书和学者交流计划,以及成立佛学研究资源中心。
李嘉诚认为,宗教不仅是心灵的桃花源,更是一门活泼的哲学,可令大家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他并深信,探讨宗教的哲义是人文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帮助人追求信念的提升及建立社会的和谐。李嘉诚同时指出:在全球十分重视教育素质的背景下,香港的年轻人需要扩展国际视野和加强高层次的思维技巧,也需要接受跨学科教育的培训,以应付不断转变的社会需求。
大中华地区的理想投资环境,无疑是香港的一个大宝藏,与其他地方相比,香港更了解内地的运作和拥有敏锐的世界市场触觉,加上香港卓越的融资能力及财务经验,与内地可相互配合,各行各业均有无限商机。
港人需加强危机意识,思变求变,了解其他地区的潜力,化为自己的东风,与竞争对手并驾齐驱。香港需要解决人才缺乏问题,要重视引进内地及海外优秀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