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
在TOM 与丽新发展商讨如何收购丽新发展持有的32.75% 亚视股权的同时,刘长乐与北京有关方面就亚视落内地的有关事情在悄悄进行商讨。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宣布,该电视台属下的本港台和国际台两个免费频道,已经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通过广东省有线网络的统一传送,正式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此外界猜测TOM 是为此而放弃了对亚视的收购。由于刘长乐同时兼任着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外界将此次股权变动看成是凤凰兼并亚视:亚视通过凤凰而上天,凤凰通过亚视而落地。
但陈永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亚视内部有条例说明“不会成为任何机构的附属媒体”;加上凤凰卫视的股东不单是刘长乐所持有的今日亚洲,还包括默克多的卫星电视等机构,因此,凤凰收购亚视的可能性极低。陈永棋说,两家电视台虽然十分注重内地市场,但由于属于完全不同的媒体,不存在相互竞争问题——亚视是免费电视台,面对的是粤语观众;凤凰是收费电视,面向的是普通话观众。他认为,两家机构拥有共同的股东更有利,因为两者的互补性很明显,通过联合制作一些节目,可降低制作成本及提高效率。
市场人士认为:“TOM 确实有收购亚视和凤凰卫视接洽刘长乐之意,但经过几个月的执掌亚视的经验和亚视已经取得银行提供融资的权利,刘长乐会更加珍惜这两项投资,目前绝不会出售两公司的控股权。刘长乐所做的努力,要么是想逼迫TOM 自动放弃股权争夺,继续控股,要么是想让亚视落地内地身价倍增,卖个好价钱。”据了解,刘长乐为防御外来的恶意收购,还有意让亚视和凤凰卫视换股,效法当年英资怡和置地连环互控,最终形成两家公司互相控股的局面。
继2000 年启播凤凰电影台上市后,刘长乐致力于凤凰卫视的规模扩张,新启动了资讯台、欧洲台和美洲台。而在内地取得落地权的中文台与电影台,广告收入很不理想,实际上是以两台的广告收入来供养五个台。新近入主的亚视的财务状况也不理想,半年间欠下配音制作费、录像设备购置费、片厂租金及版权费共计上千万港元,甚至连最值钱的广播道地皮也早在三年前被抵押给中信嘉华银行。消息传出,全港哗然。
7 月23 日的《明报》独家披露,刘长乐46% 亚视股权早已悉数抵押给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而特区政府已经行使豁免权让刘长乐顺利成为亚视第一大股东。但广管局的人士称,在行使豁免权时并不知道股份抵押事宜。对刘长乐将所持的46% 亚视股份抵押予工商银行香港分行一事,刘长乐本人和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都不愿评论。刘长乐说这是商业秘密,并且称任何公司的借贷都是一种惯常的商业行为,既口头上承认他当时只不过是亚视的名义大股东,真正的大股东是工银亚洲。
陈永棋和亚视营运总裁余统浩皆不肯正面回应刘长乐是否已将亚视股份全数抵押予银行,但陈永棋一再强调将股权抵押不影响公司运作:“股东将股权同银行交易作抵押,是正常商业活动;每一个人做生意,有时同银行借钱要抵押,是人做生意都有这样,这不是个问题,问题是股东资金同公司营运资金是两件事,所以不会影响亚视公司运作!”他又保证不裁员,亚视员工有粮出,公司财政没有问题。
《明报》取得的“机密文件”显示,刘长乐曾经三次向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贷款,第一份贷款协定是在1998 年6 月11 日签订,当时刘长乐与封小平合作入股亚视,合共取得46%股份,同时黄保欣、吴征等人也入股5%,加起来构成51%的绝对控制权。第二份贷款协定日期是1999 年6 月15 日,消息人士指出,该次贷款相信与陈永棋出面向郑裕彤等亚视旧股东取得16.25%股份有关,亚视董事局在2000 年5 月初正式通过该批股份易手。第三次贷款协定是2000 年6 月13 日,消息人士说,该次贷款相信是将原来贷款的部分利息亏欠转为贷款,减轻亚视营运的资金压力。
刘长乐抵押股份一事可能影响正在进行中的亚视股权易手洽商,因为如果刘长乐的财务情况有变,且债权银行有意的话,拟入股亚视的TOM 公司可能绕过刘长乐,直接与债权银行磋商入股事宜。刘长乐急忙辟谣,抵押地皮纯粹短期财务安排,亚视财务困局并未影响公司日常运作,亚视有希望在未来半年内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困难。刘长乐既要清偿旧贷本息,又要负担扩张遭致的巨大资金需求。此时的亚视,已是捉襟见肘,四面求风,八方乞雨。此番表白,只能是攻心之策,对亚视大局无任何实质帮助。
李嘉诚如果在这个时候入主亚视,可谓顺手牵羊,不经不觉中走出的一步绝妙好棋。不过,话说回来,如此机密的商业秘密,《明报》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的呢,市场人士不无疑虑。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亚视股权发生地震后,北京有关方面已出手解决亚视大股东刘长乐的财政问题,除了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对刘长乐做出财政支援之余,还帮助刘长乐以3.588 亿股亚视股份权作抵押获得巨额贷款,从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转往北京总行,以减少刘长乐在香港贷款的压力。这恰恰是所有收购中的实质与焦点。刘长乐能在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取得工商银行的贷款,既反映他和内地相当密切的关系,也显示他当时或许并非全部用自己的资金来控制亚视。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能斥资数亿收购亚视,显然得到了上面的强有力支持。李嘉诚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敏感含义与现实的奥妙。雾里看花,香港所有的分析家都仅仅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虽然,经济对权力的关系不应只是介入,而政治对经济的介入,则往往是无形的介入;从一项决策转到另一项决策,也不应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取代,如目前广泛存在的跨国企业,李嘉诚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经济本身就是权力,这权力如何体现?又与传统权力如何包容?如何相辅相成?却实实在在制约着李嘉诚。
TOM 集团CEO 王兟解释称,公司无法对亚视进行有意义的尽职调查,并含糊地表示“双方在商业原则上存在分歧。”TOM 管理层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进一步表示,对于放弃收购亚视,公司强调五点:第一,TOM 进行所有的收购和投资,都会贯彻谨慎的原则,会考虑投资回报率;第二,这些原则在现时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尤为重要;第三,公司非常重视与合作伙伴的经营理念是否一致;第四,公司非常重视收购内容的未来发展前景;第五,TOM 希望能够对TOM 本身业务运作产生产业协同效应。
TOM 的“商业原则分歧”一说遭到了亚视方面的反驳。亚视总裁陈永棋在取得广东落地权后说,快速增长的广东市场将会增加公司的收入,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使得收购亚视并非易事。分析人士认为,亚视股东方面一定是依仗广东落地权向TOM 提出了更高的要价。而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一贯的低价吸纳原则。后来TOM 也表明有这方面的考虑。可见,落地的变故使得TOM 收购亚视股权已经在价格方面失算。也有人一针见血地说,上述因素可能还不是TOM 退出这场收购游戏的最大原因,这场收购关系到TOM 的跨媒体战略问题,只要价格不是离谱,TOM 不会轻易放弃。而且,价格的变化正是深层次矛盾的表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恰好成了掩盖兵荒马乱的收购战的弥漫硝烟。
可能正如TOM 最初所说,“双方在商业原则方面存在分歧”,TOM 除了价格还另有考虑。TOM 集团CEO 王兟曾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说,一个简单的商业决定却引来多方的揣测和谣言,令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商业决定变得非常复杂。
显然,王兟的话指的是,此前曾有媒体暗指李嘉诚方面通过发布刘长乐的股权被抵押传闻,使之陷入困境,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王兟说,李嘉诚先生被牵涉其中,对他很不公平,这是一件令人很遗憾的事。王兟还说,他们曾经与刘长乐、陈永棋等就收购事宜接触过不止一次,对方亦表示愿意出售有关股权,亦向我们提出过收购建议价钱。但后来看到有报道指出对方无意出售,觉得十分惊讶。
很显然,王兟是在委婉地指责有关人士出尔反尔。因为之前亚视高层张立曾经明确表示接触过李嘉诚等有关人士。
分析人士说,这就让人觉得,亚视方面对于TOM 的收购从来就没有诚意:亚视开始表示不会出让股权,后来又软化立场,“大家可以坐低慢慢倾(谈)”,而到最后还是说无意出售股份。此外,TOM 方面一再表示放弃原因是“无法对亚视进行有意义的尽职调查,”可能暗示亚视方面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应当的配合。
这位分析人士认为,如此的话,TOM 难免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甚而怀疑自己成了亚视内部纷争的一粒磨心石子。这就或许正是TOM 婉言的“商业原则分歧”,可谓另一种失算。
亚视股权战背后莫非是李嘉诚、默克多相争之继续?一位长期关注香港媒体板块的证券分析师认为,刘长乐如非财务困扰不会轻易放弃亚视的控股权。
从刘长乐的媒体战略来看,亚视对他非常重要:凤凰卫视作为普通话节目,目标观众群主要针对内地市场。而亚视作为粤语节目,可以很好地服务珠三角市场,两个台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完美的跨区域跨语种业务整合。此前,亚视已经在珠三角非正式落地多年,有非常高的收视率,其被当地电视非法插播的广告就已经达到每年6 亿元人民币,日后如果正式经营的话,可能还会大过这个数。
这位人士还大胆猜测,由于刘长乐的凤凰卫视里有默克多的部分股份,如果亚视有被李嘉诚的TOM 收购的危险,那么,默克多焉能袖手旁观。因为,此前无论是李嘉诚收购台湾杂志时,还是争夺默克多持有的37.6% 凤凰卫视股权时,这两位都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对手。
其实,即使是刘长乐取得了亚视在广东的落地权,以刘氏目前的经营理念与手法,亚视的现实收益也未必像他预测的那样乐观。这从后来的亚视实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有消息称,亚视在取得广东省有线网络落地权后,现阶段只是按分享广告时段的方式作为与广东省方面的谈判基础。亚视今后可以分享插播频道最少五成的广告时段,远高于华娱电视和星空卫视的频道现在分享的一至两成广告时段。
据估计,广东省有线电视台盗播亚视及电视广播电视节目的插播广告费一年可达15 亿元人民币,按两台的收视比例,亚视带来的广告收入约6 亿元人民币。如果按五五广告分成,对于财政资源长期处于紧绌状态的亚视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宋公明奉送的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事实上,刘长乐想通过亚视落地获得高额广告利润促使亚视市值上涨的如意算盘要大打折扣,而李嘉诚适时退出毫发无损。”南方证券一行业分析师认为。由于8 月8 日在广东省的落地权立即生效,按行规,亚视须立即向进口节目的供应商多缴版权费,毕竟广东省的收视人口比香港地区多达十倍。亚视总裁陈永棋指出:“这项批准对亚洲电视的业务发展是一项突破,将会加强亚洲电视与广东省电视同行的交流合作,并增加亚洲电视在华南地区的周边利润。”
他重申,亚视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香港地区为本位,以香港观众口味为依归”
的节目方针,并继续坚持新闻采编的独立性。陈永棋透露,亚视正与广东方面洽谈落地的细节,不过暂时没有时间表。依照行规,一般节目在内地的版权费比香港区高出两倍至数倍。以广东省约占内地的五分之一市场计算,亚视的外购节目版权费已实时上涨了三至四成以上。
盘点一心想尽快成为跨媒体帝国的TOM,可以发现它在收购丽新发展的亚视股权上的确显得有点居高临下稳操胜券下的操之过急。7 月9 日,在TOM 与丽新发展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后不久,李嘉诚就公开声称,TOM 有意成为亚视的大股东。在收购事情还没有一点谱的情况下,李嘉诚就早早暴露了自己对未来亚视的控股野心,似乎是打草惊蛇,犯了“兵家之大忌”。进一步了解内情,又似乎不是这样,因为之前李嘉诚方面已获有关人士明确表态,愿意出让有关股权。只不过,突然间,冒出广东落地权问题,令到出让价格方面相差太过悬殊,才无疾而终。所以,自始至终,表面上看来似乎都是一个价格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上面的疾风劲草,秋风卷落叶的大刀阔斧式的收购运作。
有业内人士更声称TOM 收购亚视是一种恶意收购行为,TOM 企图一箭双雕,先吞并亚视,后取凤凰卫视。TOM 的做法,无疑深深触动了刘长乐捍卫资产的敏感神经。而香港也有对李嘉诚垄断媒体的担心。其实,翻查李嘉诚六十年投资记录,从来都没有恶意收购的事情发生,一切都是你情我愿,就算收购不成,也仍然是合作对象,决不会闹翻脸,更不会公开对赌。
而刘长乐最为担心的是,TOM 在收购亚视股权时的估价太低,如果丽新发展所拥有的亚视股权被贱卖,势必会危及到大股东的利益。根据TOM 与丽新发展在7 月9 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TOM 在11 月15 日前决定是否以3.6亿港元的价钱收购丽新发展名下持有的全部32.75% 的亚视股份。这一交易中,亚视整体估值被拖低至仅9 亿港元。而在年初亚视重组股权时,其独立财务顾问对亚视的企业价值评估亦达18 亿港元,而仅仅数月之后,现估值只是年初的一半。这对亚视股东来说,情何以堪。
而且,就在1998 年刘长乐和封小平财团进入亚视时,在亚视当年亏损达2亿港元的情形下,从同一卖家丽新发展林百欣家族手中买走66% 的股票时,亚视的整体估价也有14 个亿港元,而且亚视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已开始出现好转,2001 年转亏为盈赚了4600 万港元。显然,刘长乐不会轻易将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东西贱卖出去。就算要卖,也要让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掏个好价钱。
花落谁家
李嘉诚收购亚视受挫后,亚视股权问题的故事还远没有完。在TOM 放弃亚视的第二天(8 月20 日),丽新发展所持的32.75% 亚视股权又有新动向。
丽新发展为了在年底需偿还10 亿港元的债务,一定会出售亚视股权。丽新发展早前曾透过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就所持的32.75% 亚视股权向外放盘。当时除了李嘉诚旗下的TOM 有意收购外,丽新发展也和霍英东财团等都有所接触,最后因TOM 表示有兴趣,丽新发展便集中与TOM 商谈。但现在TOM 已取消收购,有人称,丽新发展的售股目标曾自然转向霍英东。据说,有关成交价确曾倾谈,出售价将还是以卖给TOM 的3.6 亿港元做指标。
有人猜测,丽新发展持有的亚视股权最终有可能落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手中。但不久丽新发展透过联交所网页发出通告,出来辟谣,否认上述有关说法。丽新发展旗下丰德丽行政总裁李宝安表示,目前至少还有三四个财团想购买亚视股权,但只处于初步商讨阶段,对方也未提出具体收购条款。他称,亚视刚取得广东省落地权,对亚视估值有利,但出售权益售价,仍要视乎亚视业绩、收视率等多项因素而定。
面对丽新发展欲减持亚视这不稳因素,亚视大股东刘长乐当然需想办法解决。据投资银行界估计,不排除亚视会进行增资扩股形式,令丽新股权被摊薄,也令到公众股份更为分散,以增加阻击者的难度。另有业界人士估计,刘长乐等有可能向丽新购回余下亚视股权。
此前曾有知情人士透露,一向行事低调的李嘉诚之所以放弃对亚视控股权的争夺,主要是媒体过早介入使得原本许多可以解决的问题突然变得复杂起来,如果李嘉诚此时再行收购,明显和其一贯秉持的善意收购作风不相符。在此情况之下,一贯十分注重商誉的李嘉诚遂当机立断做出停止收购的决定。这或许是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TOM 管理层曾向外透露,希望在2004 年达至4 亿至4.5 亿美元(约31.2 亿至35.1 亿港元)的收益目标,透过收购高毛利的电视业务,相信可提高盈利。但证券界对这些商业考虑表示怀疑,因为收购亏损的亚视,将令TOM 转亏为盈的时间押后,亦会摊薄其每股盈利。尽管李嘉诚家族的生意几乎遍及每一个行业,但过去李氏本人一直对投资传媒抱审慎态度。在早年收购和黄集团之后,更将和黄所持有的《南华早报》股权出售。
不过,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李嘉诚对投资传媒的态度似有所调整。1991年,和黄集团与德宝电影、嘉禾电影及美国广播集团The Indev Group,合资经营香港第二个商业电台——新城电台。虽然其后和黄及长实增持新城股权至100%,但该电台的业绩仍然未如理想。2000 年3 月,主要由和黄及长实控股的TOM 在创业板上市,初时业务以内地香港的网上媒体为主。直至同年11 月初,李嘉诚开始逐步进军印刷传媒。当时长和系持有少量股份的德祥企业,其主席陈国强亦透过德祥的子公司中策集团宣布收购《成报》。虽然李嘉诚实时澄清“一年才与陈国强见两次面”,暂时并无意购买任何报章或杂志,但在该月底TOM 旋即公布从明报手中购入《亚洲周刊》五成股权。
无论李嘉诚是否以商人自居,他的作为却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社会角色。
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说,他追求第一,在每一领域里都追求最好的,甚至是独一无二,不仅要在地产业超越百年老店英资置地,而且他把公司包装上市,他收购英资,在市场上最重要的领域里他竞争过了英资,与其他华人资本家一起,取代英资成为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力量。不断挑战自我,永不放弃探索拓展扩张,使得李嘉诚在众多的领域里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进入最高的超人境界。
数月来,亚视股权花落谁家的问题,一直是媒体焦点,并曾传出霍英东、郭鹤年及有线宽带有意染指,但这些传闻已经被证实为烟幕。第二大股东丽新发展似乎已决意要出售手中的亚视股权。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亦率先表态有兴趣收购丽新所持的亚视股份。据闻,南华早报(SCMP)集团的大股东郭鹤年也有意再战江湖,并与卖方初步接触,表达对亚视股权的兴趣。丽新的董事李宝安透露,接获三名与媒体相关行业的投资者,查询集团出售亚视股权的意向,现阶段双方只是初步接触,尚未提出具体的收购条款。李宝安说,丽新一定会出售亚视股权,而亚视取得华南落地权一事会有利其估值,但具体的作价仍要取决于亚视业绩和收视率等因素。看来,亚视股权的纷争还会像亚视电视连续剧一样,夜以继日地演绎下去,而由此引发的阵阵疑云,更是久久难散……陈永棋也是香港地区人大代表,他表示,此次是透过他拥有八成股权的旗下私人公司入股亚视,已与丽新发展(丽展)签订协定,但需于12 月底前取得丽新的债权人及股东同意才会落实。该收购价与李嘉诚旗下TOM 提出的差不多,不同的是陈永棋出现金,而TOM 则是发行股票。
虽然有报道指出,若陈永棋收购成功,加上他目前以今日亚洲持有亚视少数权益,及其本人家族旗下两间公司则持有亚视逾10% 权益,陈永棋将成为亚视的单一最大股东,持股量将达52%以上。但他表示,在收购完成后,他所持有的亚视股份仍不超过50%。亚视另一大股东是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持有46%股权。陈永棋透露,不排除今后为亚视引入策略性股东,但强调不会出售旗下大部分亚视股份。至于策略性股东的条件,“可帮助亚视业务发展者将会优先考虑,例如,可以带来许多广告就最理想了。”他说。市场曾多次传出,亚视出现财政紧拙,陈永棋须急于落实策略性股东,以纾缓财政,但陈永棋又表示,“亚视现在有盈利,财政很健全。而且,此次买入股份,各股东之间就像铁板一块,今后将做得更出色。”
丽新发展名誉主席林百欣表示,陈永棋入股亚视的作价合理,亦相信他将可以把亚视搞得更好。他说,出售亚视股权套现所得,将用作协助丽新减债。
尘埃落定,昨日的一切喧闹,今日已复归暂时的平静。
拿得起是勇气,放得下是度量
对于有外间指TOM 中止收购暗示并反映李嘉诚与北京关系起了某种微妙变化,李嘉诚指香港无法例管制“捏造”的报道,并说有传媒曾报道他因为怀疑所坐椅子有窃听装置,而用刀把椅子割烂,但根本绝无此事。他还说到,不明白为何香港人会“花钱、花时间”去看这些无聊报道。
被问及有市民认为若TOM 收购亚视,将令长和系业务遍及各层面,出现垄断情况,他回应现时旗下的上市公司只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少于12.5%,旗下各公司均由小做起,一直是“优胜劣败,公平竞争”。以往的港英政府与现在的特区政府均没有提出帮助,但却成为外间攻击目标,他以固网牌照为例,议员在立法会上只攻击他的公司,并无针对其他营运商。他表示TOM 收购亚视有好多人支持,收购“可有可无”,成功与否对公司的实质影响亦不大。而且,TOM 未来发展及日常运作,一如长和系,从不会锁定单一目标为收购对象,以免贵价进货。
李嘉诚又认为推行高官问责制是好事,相信特首与问责制官员都认为本港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失业问题,自己不会在此多加意见,但长和系将继续在港增聘过千人手,并称若现时在本港有一项投资,回报率较低但能帮助本港失业人士,公司一定会投资。李嘉诚又说,本港厂家在内地经营厂房,一百间中有九十间有盈利,只是不反映在本港生产总值(GDP)中,却有助香港消费市场;相信内地制造及零售业有很多发展机会,本地中小企只要动脑筋,便可把握内地投资商机。至于香港要如何走出谷底,他表示“事在人为,最紧要有信心。”
李嘉诚更罕有地高调怒斥一些传媒抹黑他,强调他本人并无垄断香港的传媒。李嘉诚在长实集团股东特别大会后接受访问,当有记者问及他旗下的和黄已拥有新城电台,而TOM 也拥有50%《亚洲周刊》股权,似有意垄断香港的传媒业时,李嘉诚即显得非常愤怒。李嘉诚,这位平时在媒体的镜头前总是笑容可掬的温和长者与谦谦君子,终于忍耐不住了,一脸冰霜地回应到:“在外国,我们也参与多个行业,但没听到过批评。究竟某些香港人是希望我们多投资还是少投资呢?”他进而声称,自己的投资着眼点,在于解决民生及失业问题,以及鼓励本地及外来投资。
对香港只有爱心,没有野心!
李嘉诚并声称:“今日在香港,自己的公司在港的投资,按我的看法,已经少了。所以,大家应该要尽力令我们的失业及民生好转才有用。”显然,以李嘉诚的功力,不到忍无可忍之时,是绝不会“借机发怒”的。李嘉诚显然借此机会回击长期以来香港某些传媒、某些人对他不负责任的批评与指责。
对于TOM 入股亚视,他强调会全力支持,相信可以有助公司的传媒业策略性发展。被问及公司入股亚视,是否感受到压力,李嘉诚指出,压力日日都有。
李嘉诚并强调,和黄一定会继续经营新城电台,至于他旗下的公司会否收购其他香港的报业公司,则暂时没有考虑。
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朋友。
也许每个人都应该诵读这句佛谒,“拿得起是勇气,放得下是度量,舍弃则只需要智慧。”
在TOM 宣布终止收购后,刘长乐、陈永棋都表达了相当的善意与诚意,毕竟他们所面对的是超人李嘉诚。陈永棋说,“如果能与TOM 合作,我们会相当高兴,即使不能成功合作,我对李(嘉诚)先生也相当尊重。”刘长乐也对TOM 终止入股亚视感到遗憾:“TOM 对亚视有兴趣是一个好的概念,我个人非常景仰李先生,他为华人财富积累留下了很好的经验,我很希望与他合作及向他学习。”
2005 年5 月5 日,香港《明报》报道,大型发展商虎视眈眈的九龙塘广播道81 号亚洲电视现址,经历多月的商讨,终由近年最积极吸纳市区豪宅地皮的长实以6 亿港元夺得,以现有楼面面积计算,每平方英尺成交楼面地价4348 港元,较市场预期略低。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对本报记者表示,倘地皮获政府放宽地积比率,亚视会按市价出售增加楼面予长实,估计最终的成交价将超过7 亿港元。
香港土地注册处资料显示,亚视在4 月28 日以6 亿港元出售广播道81 号现址予奇创有限公司(Perfect Idea Limited)。该公司注册董事包括长实副主席李泽钜、执行董事钟慎强、叶德铨及吴佳庆。1999 年,长实及和黄曾以该公司发展大埔盈峰翠邸,另根据长实2003 年报,长实持有奇创的35%权益。
亚视大股东陈永棋回应时表示,已就出售亚洲电视现址与发展商签订买卖合约,该成交价按现有地积比率2.1 倍计算,成交价为6 亿港元;长实稍后会向地政总署申请放宽地积比率,若成功,买卖双方将平分额外增加的楼面面积,而亚视将会出售所得的楼面予长实,因此,成交价必定会超过7 亿港元,成交价理想。
亚视日后不会持有该发展项目任何权益,也不会分担补地价,出售地皮所套现的金额将用作在大埔工业村兴建亚视新址,并会数码化。广播道81 号亚视现址,占地约五万平方英尺,划为“住宅(丙类)”用途,现有地积比率为2.1倍,可建楼面约13.8 万平方英尺。仅以此计,重建项目之价值已接近李嘉诚当初决定购买亚视时亚视的总值。邻近的星辉豪庭(电视广播公司总部原址),地积比率达到4.5 倍,但按照分区计划大纲图限制,亚视现址最高可以地积比率3 倍重建,可建楼面面积将增至15 万平方英尺,发展商并需要支付补地价。
亚视过去曾获屋宇署批出建筑图则,可兴建两幢十层高住宅大厦。除长实外,新鸿基地产等发展商也曾洽购地皮,但最终因出价未符业主意向价约7 亿港元,加上市场预期该地皮会推出市场招标,最终未能成功购入。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李嘉诚当初争抢亚视的情形,是否可以恍然大悟,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嘉诚所要的不过是亚视这个空壳下面的这块地皮而已。
如果剥离这块地皮,亚视的潜在价值自然再打折扣。
希望在香港多做一点事情
1999 年7 月31 日,李嘉诚在香港大学与来自哈佛、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及香港大学的百多个学生交流,侃侃而谈,由人生目标至有所为及不为,无所不谈。举行交流会的地点正是为纪念他亡妻而建的香港大学庄月明文娱中心,虽然李嘉诚表示自己患了伤风,仍一口气答了35 个同学的近50 个问题,欲罢不能,部分问答节录如下:
问:我知道商人跟政府关系如果密切,对做生意是很有帮助的,我想知你跟董建华先生的关系是怎么样?你跟他是不是很熟识呢?你对董先生的政策感觉是好是坏?最近有一个民意调查,对董先生来说不是太好,你如何看香港的经济前景?有人说上海会取代香港,你怎么看这情况?
答:我已经看到这个报道,可以说是胡说八道,香港现在的情况就是,哗众取宠的事太多。我可以说一句——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多月前吧,有一个偶然机会,我跟董生碰过头,我跟他说,董生自你做了行政长官以后,我跟你见面的时间,是除了彭定康之外最少的,我跟其他港督见面的时间远远多于你。
另外,我曾经在公开场合讲过,我的第二个孩子Richard(即李泽楷)做的那个Cyber Port(数码港)由开始到成功,我从来没有跟香港政府的任何一个人去拉关系,我这个人有我自己的人格。我不是这么容易去求人,这是我的优点,亦是我的短处。
第二个问题就是香港的前途,我想要经过一段困难的时期,据我知不管是新加坡抑或是内地的城市也好,香港的竞争力较低,因为香港的港币太贵……香港需要一些改变,慢慢会转好。
对于董先生的政策,要批评很容易,但其实要从另一角度来说,像飞机场(开业大混乱),报章报道都算到他的头上,只是他做行政长官的那一天,飞机场都已经差不多完工了。
在我来说,他已经尽了他的力量。他做行政长官以来碰到两大问题,第一是香港泡沫经济,就是香港什么都弄得高了,就算没有亚洲金融风暴经济也会爆,何况两者(金融风暴与泡沫经济)碰在一起。
对他我是有信心的,有些事要看长远点,例如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他已经说要推动高科技,大家都在争论,到现在各界慢慢已接受,这点就是需要时间。
问:知道你是一个有目标有远见的人,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事实。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人生?另外,你把未来的事看作一种挑战及责任,以你现时的地位来说,对未来还有什么未达到的理想?
答:在个人来说,理想有非常多。我跟你说一个故事,在我开始我的事业的时候,原来是打算做三年事后再从头念书,我觉得我有这种可能,就是有几万港元的情况,让我多赚十倍八倍,那么就够我学一些高深的学问。
但现实环境后来有所改变,我当然有点伤心。不过我后来想通,就是我一个人做医生,也不过是一个人,假如我的事业成功,我可能每一年也能培养一二百个医生,结果更加好,这目标我达到了。
人生事业方面,我希望多些时间放在医疗及教育上,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有好处。我在过去二十多年也没有停过,在未来亦会,甚至比过去做得更加多……但是最佳的选择仍是希望在香港多做一点事情,因为我早在1940 年来香港,对这是有感情的,所以希望在香港多做一点事情。
问:我觉得现在香港对消费者的保障是严重不足的,这对香港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随便说说:在地产方面,地产商通常不会跟我说土地的用途;保险方面我不会知道我的受托人是谁;电讯公司也是前言不对后语……我想请问你们的集团可不可以带头把我们香港的商业操守改善?
答:我可以这样讲,在过去多年我也说地价太贵。我有两个特别的提议:第一,在二十多年来我也说地价太贵;第二,我提议对公司多抽一点税,令纳税人的数字减少一点。
问:有说逢商必奸,逢奸必商,李先生你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你觉得对吗?
答:每一个行业都有奸人,但我做生意到现在为止,有的生意真的有钱赚,但摆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去做,最少有三四个行业就是今天摆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做的。
我内地有一些投资,国家给一个牌照,我的同事说,单是这个牌照,一年也可赚两亿,但我还是拒绝。我怕我公司的同事想法不同,因为对股东有利,因此我郑重地把这事拿到会议上谈,向他们说,对一般人有损害的事我不想做。
问:由于政党问题,你曾说会取消在港的一百亿投资计划,你认为政治化会否影响香港营商环境?
答:我那时说取消一百亿的计划,后面还有一句是我仍会继续投资香港,因为香港是我的故乡,可是后面的话报章没有报道出来。从讲那句话直到现在为止,我投资在香港已超过一百亿元了……没有顾及民生的政治是不好的政治,我仍会投资在香港,这是感情,香港仍是我的投资首选,就算回报少,但可提高就业,对香港好最重要。
问:在香港的报业市场上,《东方日报》及《苹果日报》读者占了市场70%,《明报》只有10%,这个已经反映了香港人的素质,我想问你对提高香港人的素质上有何办法提供?
答:你是南京大学的学生嘛,我说你的问题非常非常的好,但我是香港人也不能批评说香港人的素质低,就是说什么城市也有素质不同的人。
在报业方面,他们两家的销路差不多一样,有些观点我只能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每天晚上都要看有关我公司的报道,也会看一部分时事,我好像是看到未来的时间有限,就是你生存一天你要尽量学多一点……太多人看那两家报纸,我也不知如何说,应由香港人自己想想。
问:我想知道李先生平常的膳食是如何的?
答:我是比较清淡的,好像平时午餐都是一碗汤、一盘菜,有时是两盘菜,但都是没有太多肉的,另外一碗白饭。像今天因时间忙,我叫我的同事买了一碟炒河粉。在公司我的位子后有一壶暖水、一盒饼干,饿了便吃点饼干喝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