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能安祥地去接受它们;对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它们;更愿我有智慧去分辨二者。”
2002 年7 月9 日,李嘉诚一个不大不小的投资个案,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李嘉诚控制的TOM 宣布与林百欣旗下的丽新发展签订有条件谅解备忘录。
TOM.com 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TOM.com(香港)收购亚视32.75%的股权,同时通过其另一间子公司TOM.com BVI 收购丰德丽有限公司持有的HKATV.com(亚视网站)50% 的股权。收购采用换股的方式:TOM.com 向丽新发行8720 万股新股,每股作价3.33 港元,总金额2.9 亿港元;向丰德丽发行120 万股新股,每股作价5.51 港元,总金额约0.7 亿港元。如果收购协定履行,TOM.com 将以付出共计3.6 亿港元的代价成为亚视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股权。TOM.com 更期待买入刘长乐与陈永棋手中的亚视股份,希望最终掌握亚视控制权,但TOM.com 出价被质疑太低,几乎令大股东刘长乐与陈永棋血本无归,令其无法接受。
林百欣在1994 年以25 亿港元作价购入亚视控股权;1998 年商人封小平、刘长乐等以亚视总值14 亿港元作价,购入亚视控制权。7 月初,林百欣向TOM 洽售手上亚视股份,将亚视总值进一步推低至9 亿港元,刘长乐早已对此感到诧异,自然万万不能接受。
刘长乐和陈永棋等人的开价,出售持有的68% 亚视股权,计算的基准乃根据无线电视占香港电视观众的75% ~ 80%,其市值约为130 亿港元,因此亚视市值应在26 亿余港元。实质上,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错误的技术性的简单类比计算。无线电视观众的含金量与亚洲电视观众的含金量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就如同长江实业员工与另外一家二三线上市公司的员工之比较一样,你绝不能认为等量的员工就能创造等量的价值。这就如同香港地铁的载客量与深圳地铁的载客量相比较一样,就算两家公司的日载客量接近或相同,这也绝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等值,更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的乘客能够为公司带来同等规模的收益。
其实,早于2002 年6 月12 日亚视正式公布封小平离职前,前亚视总顾问张立曾经代表刘长乐和封小平,在6 月9 日见过TOM 高层商讨卖盘事,当时以亚视总值30 亿港元开价,但TOM 嫌价钱太贵,转而向丽新埋手。张立亦证实曾与李嘉诚接触,但具体内容不便公开,他亦不评论30 亿港元的价位。当时,亚视2001 年的业绩仍然没有审核完成,因此TOM 虽然已与丽新发展签订谅解备忘录,买下丽新名下32% 亚视股份,但TOM 仍留有后招,就是必须进一步审查亚视最新财务状况之后,审核资产负债清晰准确,才能落实有关交易。
早在6 月12 日前,亚视股权争夺战就已经拉开序幕: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和香港“长江制衣”董事、总经理陈永棋合组的新公司,全面收购由原行政总裁封小平及其旗下龙维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亚视46% 股份,成为亚视最大的股东。6 月12 日,亚洲电视董事局主席黄保欣宣布,由于股权变动,入主亚视四年的行政总裁封小平即日起辞去在亚视的所有职务,董事局正式委派陈永棋接任,并由原任凤凰卫视副总裁的余统浩出任亚视营运总裁。
这次收购是由刘长乐和陈永棋名下的Vital Media Holdings Limited (VMH)控股公司,收购以封小平为主要股东的“龙维有限公司”,并借此控有亚洲电视46%股权而成功入主亚视,刘长乐成为亚视的最大股东。龙维是由刘长乐、陈永棋、封小平等人组成的一家公司,该公司从香港丽新集团主席林百欣手上取得了亚视的控股权。
在6 月12 日的股权变动前,亚视股权结构大致分为两部分:单一大股东是林百欣及其丽新系,占有近33% 股权;其余超过60% 的股权,由刘长乐、陈永棋、封小平合股的龙维公司持有,这三人中,封小平的股份最多,但没有超过一半,在这次的股权交易中,封小平将自己在亚视的股权悉数让出给刘长乐和陈永棋合组的新公司VMH。陈永棋指出,根据与龙维的协定,VMH 将以部分现金、部分股份形式,以具吸引力的价格全面收购龙维及其持有的亚视股权。由此,刘长乐间接持有最多亚视股权,接近43%,成为最大股东;而陈永棋则至少持有近两成股权。另一主要股东林百欣的股权则没有变化。
不到一个月,就在这项收购获得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正式批准前夕,极为引人注目的是,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宣布,不排除将来成为亚视的大股东。
至此,亚视股权之争逐渐白热化,各种传闻也开始不绝于以自由八卦著称的香港媒体之上。TOM 上市不久,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于是TOM 只得转战于其他媒体,依靠长和系的实力和上市圈得的巨资打出了跨媒体发展的大旗。时值亚洲电视第二大股东林百欣家族迫于债务压力,急欲出手亚洲电视32.75% 股权,给了李氏父子进军电视网络的天赐良机。
亚视是香港两大无线电视台之一,成立于1958 年,1983 年易名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自制的节目包括剧集、信息综艺节目、新闻时事报道及妇女儿童节目等。在香港,亚视分别在两个频道播放,广东话频道为本港台,每周广播时间约为155 小时;英语频道为国际台,每周广播时间约为140 小时。亚视的一些信息类节目在华人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该台制作的《寻找他乡的故事》I、II,分别获得1998、1999 年香港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最高奖。但亚视在香港与其竞争对手无线电视始终都不在一个档次上。亚视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亏损状态,亦即被动挨打状态,因而股权变动也异常频繁。从亚视的前身丽的电视时代算起,半个世纪来已经先后五度易手。
股权之争
1998 年,封小平等联手收购亚视后,引进了一些内地的电视剧、国外的娱乐节目,亚视的经营有相当大的起色,呈现上升势头,引起众多资本的关注。
自《还珠格格》、《百万富翁》等短暂的热潮过后,亚视的收视率仍然是不容乐观,无法与无线抗衡。业内人士分析,整体而言,亚视目前的处境仍是不得不变。
2002 年7 月9 日,李嘉诚控制的TOM 宣布收购亚视,消息一经公布,香港舆论哗然,外界普遍认为交易价格过于优惠,明显偏低。更有不少人士强烈呼吁香港政府否决有媒体在手的李嘉诚的TOM.com 入股亚视的申请,认为这可能会损害香港媒体多元化及公平竞争的媒体市场环境。因为电讯盈科持有ITV 收费电视的牌照,将给TOM.com 收购亚视带来法律技术上的障碍,为了扫清收购障碍,协定达成后,电讯盈科实时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退还收费电视牌照,而ITV 的收费牌照还有八年期限。从中可以看出TOM.com 收购亚视的决心。
对TOM 这个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亚视新贵陈永棋大为惊讶,当然,亦非常紧张,毕竟真正的对手是幕后的李嘉诚。陈永棋说,李嘉诚洽购亚视,他事前毫不知情:“李先生没有同我们(他和刘长乐)联络过。”似乎对于这种无心的怠慢流露出些许不满。起码,也应该通个气,打个招呼。如此这般明火执仗,强买强购,似乎太目中无人了吧。刘长乐也通过发言人指称“到现在为止,仍未有机会就李嘉诚收购亚视一事接触。”刘长乐还强调无意减持股权。
陈永棋强调,TOM 就算成功收购了丽新发展持有的三成多亚视股份,也只是继承了其“被动伙伴(silent partner)”的身份;合共持有亚视约67% 股权的刘长乐、黄保欣和他本人才是亚视的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陈永棋对TOM 以3.6 亿港元低价(如果按TOM 的出价计算,亚视的总市值只有9 亿港元),洽购亚视32.75% 股权叫屈,因他认为亚视的估值最少逾30 亿港元,如果收购成功,李氏无疑是捡了大便宜,“如果有这么便宜,我们也有兴趣买(剩下的三成多股权)。”
11 月11 日, 陈永棋宣布, 通过他持有八成股权的私人公司Dragon Goodwill,以现金3.6 亿港元收购了亚视32.75% 的股权。除支付方式上与TOM.com 的收购方案有异外,金额完全相同。这或许是个理想的价钱。
早在1998 年刘长乐、封小平组团进入亚视时,亚视的估价是14 亿港元,而当时的亚视经营状况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挤压下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封小平接手后,亚视经营状况大有起色,加之又有落地珠三角的新利好,市场一般相信,其价值绝对应该高于14 亿港元。2002 年年初股权重组时,亚视的独立财务顾问对亚视的估价为18 亿港元,而按32.75% 估价3.6 亿港元计算,亚视则进一步被贬低到只值9 亿港元。
精明的李嘉诚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天赐良机。通告指出,备忘录并无法律约束力,TOM.com 希望在11 月15 日的独家谈判期完结前可落实交易。通告指出,上述交易尚待广播事务管理局的批准。证券界人士解释,这可能与李嘉诚持有新城电台,抵触《广播条例》中限制跨媒体拥有权的条文有关。不过,李嘉诚大有机会获特首及行政会议豁免,令TOM 最终能扩建其媒体王国。
因为问题的本身,亚视大股东刘长乐,又是凤凰卫星电视的大股东。此次收购,亚视全公司估值为8.86 亿港元,连同网站估值合计共约10.27 亿港元,较林百欣1998 年出售部分亚视权益予独立第三者的14 亿港元估值低了26.6%,亦较丽新年初增持亚视股权的18 亿港元估值折让43%。
市场人士又认为,“以李嘉诚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的性格”,最终会慢慢等待机会增持亚视股权,直至成为控股地位。知情人士透露,TOM 最终希望从亚视最大股东刘长乐手上,取得亚视的控股权,以完成其跨媒体版图。刘长乐、陈永棋嘴说不卖,只要李嘉诚出个好价钱,一定能够诱使他们改变主意,拱手奉献。知情人士说:“以长和系的作风,很少做小股东,问题是如何能安排得好一点。”倘此次收购完成后,将令李嘉诚的传媒王国得以跨进香港电视业。
TOM 内部一位知情人士说,李嘉诚对此交易“极度关注,多次过问。”还有业界人士认为,开放本地免费电视市场是港府考虑豁免亚视收购交易的其中一个因素,因为这市场过往一向由电视广播独大,长久积弱的亚视易主多次,须由具实力及长线的股东管理,才能达致市场平衡,符合观众利益。
由于事件被提早曝光,尽管经过有关各方的反复声明和澄清,在TOM 收购亚视股权的未来走向中,依然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在之后的媒体见面会上,TOM 的CEO 王兟公开表示,TOM 首先要从经营和财务的角度来分析这次交易,并会做好尽职的审查工作,了解如何改善亚视的营运,目标是将亚视扭亏为盈。TOM 正在研究令亚视扭亏为盈的多种可行性方案。若扭亏无望,并不排除放弃收购的可能性。其实,李嘉诚都有为自己留有后路退路,以免被动。此为TOM 所设定的两个原则之一,另一个则是要考虑增加香港市民对不同背景股东进行选择的可能性。
而在TOM 发布收购亚视通告后的数日内,亚视第一大股东刘长乐本人一直未就TOM 收购亚视的部分股权之事对媒体发表看法,但作为第三大股东的陈永棋则明确表示现阶段他和刘长乐绝无意出售亚视的股权。两巨头并针对王兟的上述说法进一步声明,亚视目前已达到收支平衡,将来盈利预期非常乐观。
而亚视新任营运总裁余统浩也否认亚视大股东有财政问题,并表示TOM 与丽新公司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最后期限是11 月15 日,从商业社会的角度看,其中变数尤多,现阶段谈论此事为时过早。
也正是由于此交易充斥大量不确定因素,TOM 的股价也出现了波动。7 月11 日,跌1.5%,至3.4 港元;7 月12 日,涨0.7%,至3.43 港元;7 月17 日,随大市下跌,跌幅3%,至3.25 港元;7 月18 日,又有小幅下跌,跌幅1.54%。
市场人士分析,大股东态度及此项收购是否会通过香港政府和广播事务管理局放宽豁免条款意向并审查通过是股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TOM 在7 月9 日宣布公司与丽新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收购亚洲电视有限公司32.75%股权。但该谅解备忘录并无法律约束力,而有关的收购有待正式协定落实,TOM 集团预期将于11 月15 日之前签署正式协定,及完成有关的收购程序。据行家分析,短期内,亚视的被动挨打的营运局面难以改观,也就是说,亚视亏损局面的改变依然遥遥无期。
根据相关之创业板上市条例,收购亦须得到TOM 的相关股东的通过,并须完成有关的尽职审查程序和达成所有的收购先决条件。其中,TOM 在期限内有权从财务入手,查核亚视经营状况。问题是,林百欣虽为亚视最大单一股东,但当时并非亚视管理层,身在局外,若然TOM 派员稽查亚视账务,能否获准成事,已成悬疑。而依管理层陈永棋、刘长乐之态度,能否合作显然成了很大问题。
另外,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分别持有TOM 的29% 及14% 股权。
而长实、和黄又控有香港的新城电台100% 股权。根据香港的广播条例,电台牌照持有人不可同时持有电视台,除非得到特区行政长官以公众利益为由予以特别批准。时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长唐英年表示,仍未收到TOM 收购亚视股份的申请,收到后会按程序处理,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符合公众利益及公众的选择是否多元化。
因此,完成此项收购,还必须取得香港有关监管机构的审批,这些机构包括不只限于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由于TOM 计划收购的股份超过15%,交易还需要经过行政长官的酌情批准。按2000 年新通过的《广播条例》规定,本地媒体机构的持牌人,不可同时收购本地其他类型媒体逾15% 权益,并藉而拥有表决权或控制管理权,但就可申请豁免。市场人士认为,港府在豁免跨媒体收购限制上已有先例。经营免费电视业务的电视广播于2000 年获港府豁免,可透过旗下的银河卫视经营本地收费电视。技术层面上看,TOM 收购成事后亦非控股大股东,短期内无法左右亚视,故获豁免的机会亦较大。
大通摩根分析员Kristian Jhamb 同意,既然港府能给予电视广播豁免,相信TOM 亦可获准收购亚视三成多权益。首先是李嘉诚的个人影响,使此次收购变得复杂。李嘉诚目前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大上市集团的主席,在香港的经营范围涉及非常广:航运、码头、通讯、电力、超市、房地产、网站、电台。
夸张点说,相当一部分港人现在是住李嘉诚的楼、用李嘉诚的电、到李嘉诚的超市买菜、用李氏家族的电话、听李嘉诚的电台、做出口生意的还要靠李嘉诚的码头和船运。他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李嘉诚!李嘉诚在香港的任何投资都有可能被指为垄断经营。因此这次收购“亚视”,许多人就毫无理由地质疑李嘉诚想“垄断”香港,建造他的“李氏王国”。
其次,香港的广播条例限制跨媒体经营,TOM 拥有网站、出版,TOM 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诚还拥有“新城电台”,因此TOM 不符合申请拥有亚视股权的资格,如果一定要收购的话,TOM 必须先得到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的豁免权。再次,香港的广播条例规定,电视台牌照持有人的关联人士不可拥有其他电视牌照,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拥有自选影像(即VOD)牌照,因此TOM 收购亚视仍可能违规。
已有立法会议员致函行政长官,呼吁政府否决长和系的TOM 入股亚洲电视的申请,并促请当局积极考虑制订《反垄断法》确保香港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此位刘姓议员表示,要考虑李嘉诚及其家族是否会削弱香港多元化及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特别是新闻自由环境。该议员指出,虽然在法例上容许行政会议给予豁免权,但香港法例精神并不鼓励单一集团控制多于一个媒体,否则会影响民意和媒体的自由度,阻碍香港媒体的发展,跨媒体的豁免权,应在有媒体倒闭后、但又没有新投资者经营等特殊情况下才能批准。当然,该法例强调须从多方面考虑,并在法律与公众利益之间取得平衡,问题恰恰是,该议员的政治姿态,并不能解决香港大多数观众对亚视长期积弱的强烈不满,亦完全忽视了若李嘉诚入股亚视,极有可能打破香港两电视台的强弱惯性,能够彻底改变亚视的被动局面,为观众提供更好更多元化的娱乐节目选择。甚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更好地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立场的社会效果。
据香港媒体报道,就TOM 是否有意取得亚视的控制性股权,王兟表示TOM 对任何一种可能均抱开放心态,并会按部就班去做。TOM 从来都不会排除任何可能的商业决定。他同时还表示,该公司会在亚视账目的审查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提交有关亚视股权转让的申请。
李嘉诚本人在TOM 宣布与丽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的当天曾对媒体表示,现在是小股东,将来不排除会是大股东,足见李嘉诚对收购事宜的参与程度与高度重视,也足以显示李嘉诚的清晰明确的战略意图。当然,也正是李嘉诚这一明确无误的战略意图,给收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同时,李嘉诚又亲自出面强力驳斥了媒体有关他此举有垄断之嫌的观点。
对不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能安祥地去接受它们;对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它们;更愿我有智慧去分辨二者。
建立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希望的泉源,公民精神与公民权利相比,有时甚至来得更重要。只有通过全力增进社会资本,才可以驾驭知识与创新的动力,或者这就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的合理关系。
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充满机会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创意、更多科技、更多时间,甚至更长的寿命。今天,是时候去领悟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通过帮助他人重塑命运,为进步赋予新的意义。
进退自如
TOM 为和记黄埔及长江实业与其他策略性投资者组成的合营公司,于2000年3 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创业板上市。TOM 在过去两年就收购了二十八项业务,包括户外广告、运动市场、杂志、书籍、视听内容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形成了网上和网下的跨媒体业务和电讯增值服务。目前,TOM 在媒体和娱乐业务方面涵盖了印刷媒体、户外媒体、体育推广、音乐及娱乐和网上媒体。如果此次收购亚视成功,TOM 便正式形成跨媒体平台。分析家认为,由于当时跨媒体大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旺迪-环球、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的股价均比两年前的高位出现暴跌,跨媒体行业还需要时间以市场证明其方法是否可行。
7 月22 日,李嘉诚就此再作表态说:“我买到亚视固然高兴,买不到亚视都一样高兴!”另一边,有亚视高层气愤地说:“众多不利亚视的传闻,是因为有人好想买亚视,而且想用好低价钱买亚视!”李嘉诚又这样形容自己与刘长乐和陈永棋的关系:“我同陈永棋很熟,是朋友。”
就在这关键时刻,不利亚视的消息在江湖越传越广。有传刘长乐和陈永棋将其拥有的46% 亚视股份全数抵押予中国工商银行,又有指亚视管理层大部分为没有香港永久居留权的内地人。更有甚者,亚视就连其广播道地皮也已经抵押银行。消息人士透露,在前亚视行政总裁封小平离开亚视后,刘长乐和陈永棋已安插近十名高层管理人员入主亚视多个主要部门,不少人更无香港永久居留权,部分更不在香港,此做法与亚视向广管局的承诺有冲突。亚视高层估计,近期多种不利传闻与拉锯中的股权收购战有关,不排除是部分失意的前亚视高层向外泄露以达至某种目的。陈永棋承认现时管理层中部分为内地人,但他们已是香港居民,只是“尚欠些少时间”就可以在港住满七年。
工商及科技局发言人就亚视抵押股票传闻回应说,融资是正常的商业活动,而亚视较早前已向广播事务管理局保证,该公司半数董事及主要人员为香港永久居民,当局正要求亚视提供最新的控制及管理权资料,以确保符合法定要求。
2002 年8 月19 日,变局横生,媒体报道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亚视落地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此,新的利好本应进一步坚定TOM.com 收购亚视的决心,但仅仅六个小时后,TOM.com 首席执行官王兟发表声明,宣布终止收购亚视股权的计划。至于详情,王兟则拒绝进一步透露。
8 月23 日,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长和系的TOM 终止收购亚视股权,该项决定纯粹以经济原则考虑。李嘉诚再三强调,终止收购的唯一考虑是,不符合商业及经济原则。个中缘由,只有当事者最为清楚,但起决定因素的绝不是价格和财务上的问题。李嘉诚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亦承认:“除了价格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价格以外的原因。”
收购亚视,李嘉诚派出了TOM.com 的第二股东周凯旋女士亲自出马,以彰显对此收购的高度重视,但终是难以如愿。如果以当年争夺和黄和香港电讯的气势,李嘉诚绝不会轻言放弃,更会手到擒来。虽然原因未见进一步披露,但是TOM 承认是有经济利益以外的原因。
李嘉诚飞速终止收购亚视,令刘长乐始料不及,亦措手不及。没有买家,亚视财政关依然难渡。亚视依然抱病呻吟,望锅等米。就如同许多漂亮迷人的星姐一样,空有其表。陈永棋事后亦承认,目前他和刘长乐根本不可能出售手中的亚视股权,也不会减持亚视,再加上亚视成功落地广东使其价值大增。他还再三强调,有关收购事前全不知情。TOM 也失去了低价收购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一名接近刘长乐的人士说,TOM 在周一晚上实时知会终止收购亚视,以退为进,刘长乐亦茫然不知所措。而亚视第一大股东刘长乐因嫌李嘉诚出价太低而拒绝放弃对亚视的控股权,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刘长乐虽然出其不意在TOM 收购之时宣布落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试图令亚视估值抬升,增加TOM 的收购成本,令TOM 知难而退。但这只是亚视大股东的一厢情愿,这只是远水,短期内解不了近渴。TOM 表示,在收购亚视股份前就已充分考虑并认真分析过亚视落地的前景。
8 月19 日是个平平常常的星期一。这一天,香港气象台发出了一号强风警报,台风“黄蜂”吹向粤、琼地区。这一天,围绕着香港亚洲电视股权刮了六十多天的旋风也复归风平浪静,李嘉诚的TOM 集团进军电视行业的部署戛然而止。亚视股权的收购、反收购,这一度让外界看得眼花缭乱的动作,快得有点让人回不过神来。
不想李超人老谋深算,在亚视宣布落地珠三角后不足六个小时,TOM 宣布终止收购亚视。并称由于不能对亚视财务情况进行重要的尽职审查,该集团已与香港丽新发展和丰德丽达成共同协定,终止在7 月9 日签订的收购亚洲电视32.75% 股权的谅解备忘录。此举使纷纷攘攘了两个多月的亚视股权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深谙国人习性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不给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面子不服从道理,却服从习惯,面子比宪法还受人尊敬。”中国人爱面子的现实显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便是某些人没有尽到责任甚至是违法,也要保全自己的面子,不允许别人批评,甚至是善意的批评,一批评就会恼羞成怒,一批评就会面上无光,就会通过压制(对下)、不合作(对上)等来给批评者难堪。李嘉诚与陈永棋当初是否考虑过别人的面子,已经无从考据。不过,在亚视经营十分困难的时候,在急需输血的时候,李嘉诚却没有坚持收购到底,其中若隐若现地显现着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加若即若离地显现出李嘉诚的中庸之道。
李嘉诚素来坚持的善意收购策略,在亚视大股东明确表态不会放弃控股权后,这种收购已经变得似乎没有太大吸引力,就算坚持收购成功,在不能取得话事权的情况下,只能是盘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凡事留有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TOM 刹那间的鸣金收兵,意味着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将可确保其在亚视的大股东地位,可以放下连日来悬在心头的大石,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了。
其实,亚视的惨淡经营,又如何能安稳睡觉。
TOM 突然宣布放弃的消息一出,业界再度一片哗然。TOM 首席执行官王兟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委婉地表示,此事和李嘉诚无关。他认为现在很多关于李嘉诚和TOM 的传言,并非事实,其实TOM 的日常运作,并非事事都向李嘉诚请示。王兟最后表示停止从亚视现股东丽新发展和丰德丽收购亚视股份纯属商业决定,是一种审慎的投资态度,因为除了价格因素外,TOM 对亚视财务状况也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更进一步的情况,王兟表示不便透露。
对于TOM 停止收购亚视股权,当事的另一方、亚视管理层方面也善意地表示遗憾,同时对TOM 的有关决定表示理解。并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和“李先生合作。”
“作为资本运作高手的李嘉诚,考虑更多的是亚视到底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实质经济效益,而并不在乎收购受挫后所带来的其他影响。李嘉诚退出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华夏证券分析师沈周翔说。即使李嘉诚收购了丽新发展的亚视股权,刘长乐也不会让李嘉诚轻易增持股份,况且大股东刘长乐和行政总裁陈永棋的关系相处甚好,共同持有亚视67.25% 股权,两人曾公开表示无意出售股权。在没有希望控股亚视的情况下,李嘉诚对亚视的热情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