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莫扎特一家到达欧洲的文化首府巴黎。

巴黎是当时西方世界文明思潮的中心,人口比维也纳多一倍。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正声势浩大,启蒙思潮的许多大人物活跃在巴黎思想界。

伏尔泰的名声如日中天,他强烈地谴责国家和教会的封建制度。这一年的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卢梭则刚刚完成了《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的第一句直到现在还具有与当时同样震动人心的革命性:“人生下来是自由的,但他在每一处却都戴着镣铐。”

此时的巴黎无疑充满着新的概念,比如浪漫主义、返回自然、自由思想等。

虽然有很多人住在贫民窟里,每天为基本的温饱而用尽全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贵族社会的纸醉金迷。利奥波德带着家人去看歌剧。在法国,歌剧被称为“抒情的悲剧”,一般长达四个小时,多取材于古典神话,结构松弛,中间穿插着芭蕾舞、大合唱、精巧的布景,以及用钱能够买到的最令人目眩的特殊效果。这是莫扎特第一次看到这种艺术形式,他如同数以千计的观众一样沉迷其中。

一次公开演奏会后,莫扎特和南妮尔被国王路易十五邀请到凡尔赛宫表演。这两个孩子的演奏使人们感到兴奋,莫扎特再度即席作曲,每个人都为他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才华感到吃惊并深深折服。莫扎特演奏了两首大键琴和小提琴奏鸣曲。表演结束后,莫扎特像过去亲吻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一样,试图去吻路易十五的情妇,但被她拒绝了。莫扎特有些不高兴,他心里想:“她以为自己是什么人?!”很明显,少年成名使这个男孩开始自负起来了。

凡尔赛宫

利奥波德花钱将莫扎特这次表演的两首奏鸣曲印出来,作为他儿子的第一号乐曲。其实这两首奏鸣曲的音乐价值并不是特别高,它们只是对普遍流行的风格所作的巧妙模仿,但是因为是由一个七岁的小孩写的才显得特别杰出,当然,也因为这个小孩是莫扎特。

莫扎特的作品风格“华丽”,是从当时愉快而空虚的宫廷生活中得来的灵感,侧重于轻快、简单、迷人和繁复的装饰。这种音乐适合在华丽的花园和客厅那种梦幻世界中演奏,这种世界是饥饿的农夫和城市贫民向往的游乐园。

1720年至1750年之间,欧洲的音乐风格有了戏剧性的改变。繁重而复杂的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已经完全过时,今天,除了极少数例外,大部分那一时代的华丽音乐已经很少能听得到。所以,在巴赫去世六年后才诞生的莫扎特在1782年以前没有听过巴赫的音乐,就好像巴洛克时代的这些伟大作曲家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被当做废纸在卖。他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曾经在一家奶油店里被发现,准备作包装纸用。巴赫那个时代的器乐有一半已经永远消失了。

莫扎特一家在巴黎停留了五个月,这期间,他们一直是该市谈论的话题。利奥波德找人画了一张他们三个的油画:他自己拉小提琴,莫扎特弹大键琴,南妮尔似乎在唱歌。南妮尔看起来特别美丽,她的弟弟则好像很紧张,但是仍像天使似的。利奥波德把这张画印了几百份,在每一场音乐会中出售,这使得他能够积攒下更多的旅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