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好。政治决策的失误和身体日益衰弱使他常常感到不愉快。唯一的安慰就是读书和写诗,渐渐地,他的诗作少了,从前飘逸潇洒的笔迹也迟涩了。
1973 年8 月,毛泽东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歌,是写给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的。这是一首怀古感今的诗,颂的是历史的进步,批评的是阻挠历史进步的保守势力。老毛泽东仍旧保持着进取的热情,这恐怕是他的性格中最突出一点。
这一年冬天,毛泽东忽然要他的护士长拿出一个卷宗,里保存着他的所有诗作。他嘱咐护士长用毛笔全部誊抄一遍,然交给他。毛泽东花了很多工夫,把诗作认真地审查和修改了一遍他似乎要为自己的诗人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要给后人留一部没有缺憾的诗稿。
1974 年,81 岁高龄的毛泽东患了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几乎明。这对于常年嗜书如命而且需要经常批阅文件的毛泽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内心的孤独和身心的疲惫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继续读书生活,毛泽东特意从北京大学请来一位中文的老师给他读书。在这段时间里,他特别爱“读”古典诗词,尤是一篇叫作《枯树赋》的散文,他百听不厌,甚至倒背如流。有候听着听着,躺在**半眯着眼睛的毛泽东就会情不自禁跟着起吟诵起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说,早年种下的柳树曾经十分茂盛,但现在却凋零了,多么凄凉悲怆。树木都这样,人就更不能抵挡自然的规律了。文中表达的是对四季变迁和生命凋落的感慨。但毛泽东并不是屈服于自然规律的人,他的性情中还洋溢着对生命力顽强的追求,喜好的也多是些慷慨激昂的音调。为此,文化部专门抽调了一些戏曲演员和歌唱家为毛泽东录制了一盘配乐演唱的古诗词磁带,里面收录的既有悲壮的古诗词,像岳飞的《满江红》等,又有表达忧思的传世佳作,像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后来,在接受摘除白内障的手术时,毛泽东的唯一“特殊”要求就是在进行手术时播放《满江红》的录音。
手术后,虽然可以继续读书了,但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人们也越来越少看到他公开亮相了。
1975 年除夕,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年轻人,他们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连行走都有些困难的毛泽东,却在思维上仍然保持着和年轻人一样的朝气和敏锐。他和客人们谈了很多哲学方面的话题。对中国并不熟悉的两个美国人却对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这样评论毛泽东:“十里之外就能够呼吸到毛泽东的个性。”
在衰弱和老化的躯体里,隐藏着的仍旧是一颗年轻的心和对生命的美好向往,这就是晚年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