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从27岁开始任官职到37岁的十年间,职位并没有多大提升,都是级别比较低的官位。宋朝这个时候的官职很混乱。按照正常制度,寄禄官有寄禄官的官名,职事官有职事官的官名,都有特定的名称,并不混乱使用。寄禄官是指阶官,即表明其身份等级的官阶,按资历序迁;而职事官则是指其实际的职务。如唐朝的正一品官叫做开府仪同三司,二品叫做特进光禄大夫等。由于五代十国的长期混乱,职务时常都是临时差遣,也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宋初时,并没有把这种混乱的现象加以整顿,出现原有的寄禄官名几乎等于被职事官名所取代,但原有的阶官又仍保存。使用的官名一方面可用来表示官阶,一方面又用来表示其职务,官阶与职务混淆不清。比如一个吏部郎中,不一定在吏部任职,他可能实际去担任开封府的首长。他的官衔变成“吏部郎中知开封”,吏部郎中是“官”,知开封府是“职”,官与职分家,官是虚名,职才是实际的官。
范仲淹31岁时迁隶于秘书省校书郎;33岁时,他的职务改为监泰州海陆西溪镇盐仓。这时他的全衔是“文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文林郎”是旧有的寄禄官名,“试”是尚未正式任命的意思,“权”是兼任。最后这个“监”,是派往监察的意思,这个差遣才是他真正的职务。“监”还有一个意思是在矿区和盐区设置的特别行政区域,有的与县的范围相同,有的则小一些。泰州在今江苏泰县,海陵西溪镇是盐区,海陵则是泰县县政府所在地。
1022年2月,宋真宗驾崩。1023年宋仁宗赵祯即位,年仅13岁。遗诏由皇太后垂帘权同听政,处分军国大事。
张知白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宋初的政治制度,是以分散大臣权力为主要原则,宰相只管政治,军事则由枢密院主管。宋初虽沿唐制,也有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组织。但中书省独为宰相机关,宰相不只一人,官衔加“同平章事”的皆为宰相,加“参知政事”的为副宰相。管军事的枢密院,主官是枢密使,次官是枢密副使。中书省与枢密院分主政治、军事,号称“二府”,而二府的主次官,包含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统名为执政官。张知白三年后被升为宰相,他为人很注重言行举止,从不为一己私欲而做出有害于国家的事情。官至宰相后他从不铺张浪费,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范仲淹闻知张知白的声誉,给他写了一封书信。范仲淹在上书中自称粗闻圣人之道,“知忠孝可以奉上,仁义可以施下,功名可存于不朽,文章可贻于无穷”,并表示自己“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他向张知白自荐,说自己对于“稼穑之难”、“狱讼之情”、“政教之繁简”、“货殖之利病”各个方面,“虽不能辨,亦尝有闻焉”。恳请投入张知白门下,以望获得机会受教,然后使“天下之道,可得而明”。他还提到了对现有职位的不满,现在派他到海边偏僻的地方,为国家监管盐仓。管松了,无人惧怕法令;管严了,又会变成害民、与民争利,整天与民斤斤计较。他处在“穷荒绝岛”,已经是人不堪其忧,还谈什么“言天下之道”呢。但是,张知白并没有对他的上书作出任何反应。
在范仲淹给张知白的上书中,可知他对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监察这个职务很不满意。当时这个地方十分荒凉,只是偶尔可见几株牡丹。时而的风浪呼啸声和野鹤的长唳声,使范仲淹更觉心中惆怅。他只是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的事宜,属于闲差,便作诗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范仲淹很快发现,这里并不像当初想象的无事可做,反而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唐代曾修筑的一条捍海堤堰,年久失修,已经坍圮不堪,现在百姓几乎年年遭受海潮祸患。每年秋天,海潮泛滥时,一刮大风,潮水便怒吼着扑向海滩,冲毁盐田盐灶、庄稼农舍,甚至使百姓丧生。潮水过后,粮田碱化,米豆无收,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张纶非常赞同范仲淹的提议,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江苏兴化),全面负责治堰。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正八品),总掌捍海堤工程。他立即从各处招来数万名劳工修筑堤堰。范仲淹以身作则,日夜和劳工们一起奋战在修筑工地,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从不退缩。他还非常关心劳工们的生活,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天有不测风云,这年秋末的时节,先是遭遇了寒流冰雹,接着又来了一场特大海潮。数万民工在百里大堤上无处可躲,许多民工四处奔逃,大部分官员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协助指挥的滕子京却临危不惧,神色镇定,迅速稳定了局面。范仲淹对他十分赞赏,后来还和他结为莫逆之交。
这场海潮使数百劳工丧生,也冲毁了部分工程。原来就不同意修筑堤堰的人就主张停工。这事情报到京师后,朝廷立即派人下来调查,幸得张纶从中解释情况,但是否继续修筑堤堰朝廷仍举棋不定。宋仁宗又诏令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实地察访。胡令仪曾在东台担任过县令,非常清楚泰州海堤的重大作用。他亲自征询范仲淹意见,范仲淹反复陈述利弊,坚持复工修筑海堤,不能因噎废食。于是胡令仪向朝廷上报了范仲淹的苦心及功绩,并主张立即复工。
1024年范仲淹迁大理寺丞,仍任西溪盐监。这年,范仲淹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取名叫范纯佑。
1026年8月,范母病逝,范仲淹闻讯悲痛不已,立即赴南都睢阳奔丧。按北宋规定,官员为父母守丧要27个月。范仲淹心中仍惦念着复工海堤工程,又给张纶写信,鼓励张纶坚持把海堤工程完成。张纶三次上书朝廷,自请知泰州府,负责海堤工程。1028年7月,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大堤终于修成了。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百姓都把这条海堰叫做“范公堤”。
海堤的修复,解决了沿海各州县百姓的海潮之患,保护了泰州、海州、通州、楚州数十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盐场粮田。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此后,堤东产盐,堤西种田,盐税与田赋收入也增加了。张纶和胡令仪都因筑堤有功而升迁。当地百姓在东台建“三贤祠”,纪念张纶、胡令仪、范仲淹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