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纺纱织布(1 / 1)

甘地回到印度以后,一面忙着从事前面所提到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积极思考让农民自己织布的事。印度虽然是世界最大的棉花产地,令人奇怪的是,印度本国却没有织布工业,这是什么缘故呢?印度商人把棉花廉价卖给英国商人,英国商人把棉花运回本国加工制线,织成布匹,然后,运到印度来以很高的价钱出售。印度人所穿的衣服,都是昂贵的英国制品。和甘地在契巴朗所看到的情形一样,有许多人穷得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交易如果长久继续下去,印度将永远无法脱离贫穷。

坐在纺车旁的甘地

因此,甘地对大家说:“我们不应该再向英国购买高价的布匹了,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力量织布。”

当然,能够建立纺织厂和制线厂是最好不过了,可要完成这样大的工程,谈何容易?再说,就算他们真能办到,英国人能坐视不管吗?甘地决定劝说农民织布,这样英国人就不便干涉了。

虽然方针已经决定,可是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他们买了两三部织布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懂得操作方法。因此,他们便在邻村请来一个女人教导他们。这个女人性情内向,从来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过话,所以教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大家对机械一向外行,自然收不到任何效果。

后来,甘地的侄儿马干达·甘地经过认真钻研,终于领悟了织布的方法。他来指导工人操作,没多久,农场的人都会织布了。

就在貌似已经看到希望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农民想要织布,却无法买到便宜的棉线,因为棉线和布匹一样,都是英国人制造的,价格昂贵。

甘地便全国各地寻找可以廉价供应棉线的工厂,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印度人经营的制线工厂,甘地和他们商量好,由他们供应棉线。可是单靠这一家工厂,根本无法供应日渐发达的全国织布业的需要。甘地又想到让农民一面用纺织机织布,一面用纺车纺线。

甘地花了很长时间收购纺车,结果非常令人失望,因为自从英国制的棉布打进印度市场以后,再也没有人用旧式纺车纺线了。他到偏僻的乡下访问时,发现古老的纺车大多被弃置在仓库的角落里。

1917年,甘地受某教育会议议长的委托,前往布罗吉办事。在那里凑巧遇到以前认识的玛吉姆达夫人,因为玛吉姆达夫人生性外向,交游广阔,甘地相信这个问题难不倒她,于是便委托她寻找纺车。

果然不出所料,玛吉姆达夫人花了很短的时间便在哥吉拉特的毕加堡村找到了纺车。她买下一部旧纺车送来给甘地看,并对他说:“甘地先生,这个村子的农家大都有纺车,虽然现在已经弃置不用了,但是大家表示,只要有纺线的棉花,他们愿意继续纺线,提供我们织布的原料。”

甘地当时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便想立刻派人把棉花送到毕加堡去。可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买到加工过的制线棉花。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甘地只好去找一个经营棉花工厂的朋友帮忙,朋友知道他的来意后,便很慷慨地说:“好!我把工厂里所有的棉花都给你。”

这个朋友提供的棉花质量优良,甘地把棉花交给玛吉姆达夫人,请她转寄到毕加堡。不久,毕加堡的农民就把制好的棉线和棉布寄来。

看到印度人自己种植的棉花,再由印度人自己纺成线、织成布,甘地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虽然目前的棉布的确是印度人自己制成的,但是由棉花园采下来的厚棉必须经过工厂加工,才能成为纺纱用的原料棉。为了使印度农人完全独立,早日脱离贫穷,就必须从开始种棉直到织成布的整个过程,都靠印度人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甘地又要求玛吉姆达夫人帮忙寻找能够把原棉制成原料棉的人。她不辞辛苦,四处探访,终于找到一个老太太来帮忙。他们每天付给老太太35卢比的工资,工资虽然有点贵,但只要能够使农人懂得如何制造原料棉,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就这样,印度人自己就可以完成从播种、采收、制成原料棉到纺纱、织布的所有流程了。

毕加堡制造出来的布被称为“毕加堡绒布”,质地优良,韧性也极好。很快地,“撒地亚·哥拉哈农场”也能制造这种布料,他们便向全国的贫民推广这种织布方法。

甘地的侄儿马干达·甘地对机械很感兴趣,他改良的纺车和织布机不仅更容易操作,制造出来的成品也更为优良。这种改良后的纺车和织布机在各地的机械厂均有制售,价格也很便宜。

甘地在自己的房间内也放了一部改良后的纺车。每当他感到大脑疲劳,或想要活动活动筋骨时,就坐在纺车前纺线。纺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悦耳,可以安抚急躁的情绪。甘地心想,一旦纺车的声音响遍全国农村时,所有印度人心里将会呈现一片祥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