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农村不良消费心理(1 / 1)

西路苍茫 郝敬东 1074 字 15天前

“种田为了饱肚子,攒钱为了盖房子,盖房为了娶娘子”。这是对过去农村消费的生动描绘。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了,部分农民生活富裕了,尤其是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相融合,外来思潮与本土文明相碰撞,农民消费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冲破旧的生活方式,摒弃传统消费观念,进入“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住的讲宽敞,办的讲排场”的新的消费历史阶段。同时,商品的丰富多彩,市场供应的充分,也为农民消费向全面性、多样性转化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电视机、摩托车、沙发、地毯、金银首饰已大量进入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家庭,一部分农民甚至有了私人汽车;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小洋楼,正在取代千百年来的农村“干打垒”旧式住宅。

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的农村居民,逐步从贫困走向富裕是人心所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实现了富裕,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好“社会”。但是,部分农民富裕后,在消费观念方面的“超常”转变,不得不让我们心生一丝隐忧。

当前,广大农村出现的一些不良消费心理主要有:

攀比心理。过去农民也攀比,但比的是谁“穷”,谁穷谁光荣,谁穷谁革命,视“吃救济”为社会主义温暖关怀。这种心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由于农村地区文化比较落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富裕之后,或明或暗的“斗起富来”——比谁阔气,比谁有挣钱“本事”,比谁的房子洋气,比谁过生日热闹,比谁穿戴漂亮,甚至比谁家里空酒瓶多……对家庭消费之事,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无不互相攀比,连穷富差别大的家庭也互相攀比。少数富裕地方甚至超出正常消费范围,比起了看谁的“活人墓”造价高、面积大。“比风”大有越刮越大之势。

虚荣心理。中国自古以来为礼仪之邦。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繁荣,乡村在“礼”的造诣上也有提高。比如“人情礼”的翻新就让人眼花缭乱。从传统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长辈寿诞、婴儿满月、新屋上梁、乔迁贺喜、换工请客、拜师学艺、求医问药……简直包罗万象。并且在某些“人情礼”又有分支,如小孩“祝礼”已发展到过洗三、过满月、过百天、过周岁(抓周),直至过十二岁。再如谈婚论嫁,彩礼名目繁多,相面钱、说媒钱、上轿钱、下轿钱、改口钱、开箱钱……不胜枚举。究其形式,大体有:礼尚往来“还债型”、随了份子“回收型”、托人办事“目的型”、互相利用“攀附型”、为够意思“大方型”、虚张声势“捞财型”,等等。人生在世需要交往,但弄到“人情无情”的地步,其心态可归结为“体面”二字。为不丢面子,一些人只得随风就势,个别人甚至于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继。甚至于有农村新谚说:“新婚夫妇现代化,逼得公婆早火化”“儿子娶了妻,老子扒层皮”。所有这些,都是“卖了孩子买笼屉,不蒸馒头蒸(争)口气”的封建残余思想在作祟。

展富心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位置,农民自己也觉得“位卑”。现今部分人富了,往往想通过花钱豪爽、出手“气派”来展示自己富有,提高自己的地位。某山区县有个村不通电,农民靠种植食用菌发了财,为了显富,买了台洗衣机用来做米缸。春节前夕,笔者在某乡营业所亲眼见到一位农村老者,手持十张刚兑换的百元新钞,很张扬地说:“今年,儿子、女儿都带着孩子回来过年,孙子、外孙每人给五张压岁钱……”旁边立即有人感叹:“有钱的爷爷好当啊!”

盲从心理。农村富裕后,不少人往往盲目“办大事”,致使资金过多用于消费。据河北省农调队调查,1991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四百零六元,在全国占第十五位,而人均建房支出达四十九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十元,占第八位。有户人家仅有三口人,竟花上十万元盖了栋两层楼的洋房。农民视野开阔后,来自城市及国外消费的**,也增添了他们的盲从心理。另外,由于消费品有的产销不对路,有的又有所短缺,一旦传闻某种商品紧俏时,往往盲目抢购,出现“抢购风潮”。

总的来说,农村消费的增长是令人欣慰的好事。因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众多的农民刚刚从温饱中走出来,这样一种现实,决定了农民不能超越消费的发展阶段,盲目进行高消费。同时,消费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如果消费结构严重不合理,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抑制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引导合理消费,把“先生产,后消费”作为基本准则,引导他们自觉增加对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其次要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破除铺张浪费陋习,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推行新事新办,移风易俗,弘扬农村文明新风尚;尤其要在富裕户中倡导关心文化教育、公益事业活动,努力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相对合理化。再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活消费。村一级可设立合理消费奖,大张旗鼓地奖励合理消费、依靠勤劳致富的农户;同时,结合小康目标的制定,量化农户合理消费标准,严格执行并对达标者进行奖励。

(稿于1992年9月,收入湖北人民出版社《现代领导艺术协调》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