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马桥电站散记(1 / 1)

西路苍茫 郝敬东 701 字 12天前

刘禹锡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保康西南,有条不深的粉青河,浅浅的流水闪耀着串串明珠。人称“水龙”的马桥电站,就坐落在河北岸。

紧挨电站,有一脉五百余米、酷似一道屏风的山岗。登上这座山岗,你才能看到,这岗顶原来是一片开阔的田地。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这岗顶上设立过寿阳城阙。有道是:“三棵珍珠伞,三口倒流堰,对河三坪寿阳县,堂上打板子,河里大听见。”这则民谣形象地描述了当年这里的地理风貌。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传说中的寿阳城阙,瓦断垣坍,早已不复存在了。但眼前另一番绮丽风光,仍然使你流连忘返。

朝西眺望,一条波光粼粼的长渠,随着护渠公路,在一色水杉的护送下,依村傍嵎,逶迤东来;明丽的阳光一照,渠水如同一条银龙在翻滚,在跳跃。这就是绵延十八华里的马桥电站引水大渠。渠内层的梯形坡面,全为石块铺就、水泥勾缝。沿渠拥有渡槽、泄水闸、隧洞、涵洞、人行桥、公路桥等大小建筑物六十六处。

“银龙”的首端——坝址雷公滩,是保康县与神农架林区交界之地。在此上游夹岸,皆是两山紧逼,但在这里,两山却舒展开臂膀,慈祥地环抱着躺在它们怀中的平静的小湖。晴日,坝里的水,就像碧绿的明镜,倒映着天光、山色、树影和雾带;丰水期,坝上的溢流,宛若迎风悬挂的一匹白练,发出巨大的“哗哗”声;那倾泻的激流所腾起的水雾,与游移在河谷里的岚霭汇合一处,使你不禁联想到生活的壮丽。

当你转过身来,从岗上俯视电站厂区,你会顿觉心旷神怡。站内树叶如盖,鲜花似海;池水**波,假山叠岳;果园菜园着绿染翠,楼房厂房错落有致;更有泉亭小桥点缀,还有铁塔高耸入云,输电银线凌空飞舞。这些景致中要数古色古香的泉亭最为诱人。泉亭黄瓦红柱,彩色水泥凳桌。翘角上是“鲤鱼跳龙门”“双龙抱柱”一类的民间艺术装饰,飞檐下是根据传说故事,描绘的韩湘子身佩宝剑,气宇轩昂的肖像,并题有极妙的对联:“湘子已仙去,千古河山留尘迹;清泉水长流,涓滴玉液爽身心。”横联书:“湘子泉亭”。现今,电站职工洗漱用的正是“玉液爽身心”的亭下泉水。

在看过这些景致之后,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座公园式电站呀!”

马桥电站装机五千五百千瓦,1977年9月破土兴建,1979年10月完工。作为保康县第一座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在保康建设史上,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仅有五万元资金和十八吨炸药的情况下,由县委书记刘代启亲任指挥长,带领八名县委、四十名区局级干部,调集全县两万壮劳力,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凭借传统办法,靠着一镐一锹一钻和千军万马的车轮战术,仅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便建成了这座美丽的电站。它的落成,使保康小水电的供电量上升为过去的三倍半,一跃为襄樊市第一位。1982年荣获“文明电站”称号。

介绍到这里,你也许会感慨,过去的粉青河只有流水的旋律、蛙鼓的鸣奏,而今却多了发电机的欢唱;昔日白白流逝的粉青河水,今朝却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保康山高水高。水,作为保康搞活经济的“三龙”(以农业多种经营为主的“木龙”,以磷化工为主的“石龙”,以小水电为主的“水龙”)之一,已被山区人民重视并利用起来了。这正如刘禹锡所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啊!

(稿于1983年5月,原载《襄樊日报》1983年6月24日第3版,收入襄樊市小学语文乡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