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一年四季都有佳节(1 / 1)

宋朝应该是法定节假日最多的历史时期。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节日包括:“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

可以看出来,宋代的法定节假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元日(春节)、寒食、冬至等传统大节;一是“天庆节”“天圣节”“先天节”“降圣节”“天贶节”几个官方设立的政治性节庆日。遇到这些法定节日,宋政府都会放假若干天。再加上每月三天的旬休,宋朝人一年当中共有100多天的节假日,与今日的节假日(含周末、周日)天数差不多。

今日,国家开始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说到振兴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宋朝人是如何过节的。

春节:履新之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初一元旦(春节)是农历年的开端,也是一年当中第一个隆重的节日。

◎宋 马远(传)《月下把杯图》,天津博物院藏

过年当然离不开年货。时序一进入腊月,宋朝人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家家户户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商铺“竞售锦装、新历(新年日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小贩沿街叫卖“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等,“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这里的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金彩缕花、春帖幡胜、百事吉斛儿,都是过年时张贴、悬挂的吉祥物。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这一天,士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这套习俗,至今在广东潮汕一带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作“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这叫作“团年”。

吃过年夜饭之后,宋朝的城市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孩子们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这叫作“卖痴呆”,儿童以此相戏谑,也寄托人们希望来年变得聪明的意愿。近代广州仍有类似风俗,不过不是“卖痴呆”,而是“卖懒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过年放鞭炮、烟花的风俗习惯,这一风俗应该是宋代形成的,因为此时火药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用来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在节日里燃放,图个热闹与喜庆。宋朝的除夕之夜,要算宫禁之内的爆竹最响,“禁中爆竹山呼,闻于街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响亮,造型也非常华丽,制成人物、果子的样子,甚至做成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内藏药线”,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民间市井,也是灯烛烟花“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谓之“元旦”“元日”。这一天,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即使是生活贫困的市民,过年了,也要穿上“新洁衣服,把酒相酬”。按照惯例,宋朝政府会宣布:春节期间,放开赌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市民尽可纵情赌博。到了夜晚,贵家仕女也结伴出来逛街,进入赌场看人们赌博,到夜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元旦之日,朝廷还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后,皇帝给太后拜年:“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佑,与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与皇帝同之。”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回答诸大臣:“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正月初七之后,年算是过完了。不过在宋朝,节日的气氛并未消散,反而越来越浓厚,因为,一个更加热闹、更加盛大的传统大节——元宵节即将来临。

端午:驱瘟辟邪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过去了,天气渐热,夏季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天的一个大节。

此时百花盛放,宋朝人在端午节前后,家家皆插鲜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说:从五月初一开始,杭州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以至有的花农,“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宋人也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而且宋人吃到的粽子品种极多样,“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南宋有位吴姓厨娘,写了一本食谱《中馈录》,里面便介绍了粽子的做法:“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一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杭州的商家喜欢将粽子“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名为巧粽”。

好赌博的宋朝人还发明了一种叫作“解粽叶”的赌博游戏:“京师人以端五日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胜,短者输,或赌博,或赌酒。”陆游《过邻家》诗写道:“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说的便是端午节诗人跟邻居相约一起解粽,小赌怡情。

端午之日,宋朝人家家户户还要在门楣悬挂葵花、薄叶、艾草等物,诸宫观这一日也“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会送人符篆之类。五月五日午时,宋人又有“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习惯,认为取“午时水”沐浴之后,“一年疫气不侵”。大人还会用丝线制成“百索”、用艾叶剪成虎形的“艾虎”,给小孩子随身佩戴。

不管是门首悬挂的艾草,还是寺院赠送的符篆,抑或是小孩子佩戴的“百索”,都被认为是祛邪之物。大概在宋朝人的观念中,端午节过后,便是炎炎夏日,容易流行疫病,所以需要用这些祛邪之物驱赶瘟邪。

宋代的湖湘一带,已经形成了端午时节赛龙舟的习俗,赛龙舟也被宋人赋予祛邪的内涵,宋人笔记《岳阳风土记》说:“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驱瘟辟邪,正是宋朝端午节的鲜明主题。

中秋:家家欢饮

到了金秋时节,宋人又迎来了一个佳节:中秋。宋人过中秋,家家必饮酒。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宋朝的八月份,正是各酒务、酒库新酒上市之日。中秋节前,各个酒店都会装饰一新,皆卖新酒,到八月十五这日中午前,往往酒家的酒都售完了,放下酒帘子,不再做生意,回家欢度佳节。

赏月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北宋的中秋之夜:“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南宋时也是如此。吴自牧《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拜月祈愿也是宋朝的中秋习俗,据金盈之《醉翁谈录》,“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如皓月。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来矣。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为验”。

宋人中秋拜月所祈心愿,主要有三:读书人“愿早步蟾宫”,科考高中;女孩子“愿貌似嫦娥”;已婚夫妇愿多生贵子。

中秋之夜,大人们在赏月,拜月,饮酒;小朋友呢,彻夜玩耍,嬉玩至天亮,“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如此佳节,户户欢庆,夜市当然要通宵营业,周密《武林旧事》载,“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吴自牧《梦粱录》也载,“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南宋江浙一带,还有中秋放灯的习俗。与元宵节放花灯不一样,中秋放灯主要是放水灯,称为“一点红”。据《武林旧事》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中秋时节,各种应节时新食物也纷纷上市,“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那么宋朝人过中秋吃不吃月饼呢?或者说,宋朝时有没有月饼呢?当时有一种中秋时节上市的“小饼”“月团”。苏轼一首咏小饼的小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苏轼写诗之时,正是中秋前后。从诗句“中有酥和饴”中,我们可以知道宋朝小饼里面包有酥油、饴糖做成的馅,跟今天的月饼是差不多的。

冬至:祭天祭祖

季节变换,转眼已是冬天。宋朝人的冬季有一个大节,那就是冬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周密《武林旧事》亦说:“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从节气上说,冬至过后,阳气渐长,正是万象更新之始,意义不一般。因此,宋人对冬至的重视,半点不亚于过春节。这一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穿戴整齐、光鲜,庆贺往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并且给亲朋好友馈赠礼品,“馈送节仪”;朝廷也要举行大朝会,庆贺节日;政府还会放开赌禁三天,一如春节。于是三天之内,京师的店铺一概停业过节:“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宋人过冬至的主题是“祭祀”:“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寻常人家也要在这一天享祀先祖,祭品通常为馄饨,因此宋人又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富贵之家求奇,馄饨会做成十几种颜色,“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到了冬至凌晨,“晨鸡之际”,朝廷太史官还要“观云气以卜休祥”;民间各个寺庙,也是“炷香者尤盛”。

冬至最盛大、隆重的祭祀,当属君主亲祭的南郊祭天大典。祭天通常是“三岁一亲郊”,即每三年天子赴南郊亲祭一次。作为国家级祭礼的祭天大典,宋代的南郊之礼,场面特别盛大,仪式特别隆重,上自君主,下至百官,常常是上万人的排场。郊祭之日,“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彩鳞砌,略无空闲去处”,开封的市民们都争着去围观龙颜。

每遇南郊大礼之年,朝廷还要提前两个月在宣德门广场“教车象”,即训练大象车队。因为南郊之礼,通常会使用“车象”的仪仗。经过训练,大象行至宣德楼前,懂得“团转行步数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驯象之日,住在宣德门外的“戚里、宗室、贵族之家,勾呼就私第观看,赠之银彩,无虚日”。此时,宣德门外的御街也特别热闹,“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馈”。“土木粉捏小象儿”就是用土木粉末捏成的玩具小象。

清末民初之际,随着帝制的终结,祭天之礼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历史地看,古代社会的天子祭天大典,有其不可抹杀的意义,典礼所表达的乃是世俗君王对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如果我们穿越回去,伴随着宋朝人走过春夏秋冬,便会发现,在宋朝,一年四季都有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与仪式。打个比方说,元日(春节)的节日内涵是贺春履新,节日仪式包括贴门神、放烟花、守岁、拜年,等等;元宵的节日内涵是欢快、热闹、官民同乐,节日仪式是闹花灯。没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必定是空洞的,而节日的文化内涵又需要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表达出来。

因此,当我们提到振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时,我们需要重建并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