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英国政府宣布将会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兴建避难所。这一做法使得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各个国家都经历了伟大复兴。其目的就是要在犹太人古老的家园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给全世界的犹太人一个国家和文化中心。犹太人在英国人的承诺里看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他们希望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齐心协力,这样就能摘掉四海为家、异乡为客、饱受屈辱的帽子。
从一开始爱因斯坦就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动机存有很大的怀疑,他并不同情强势的犹太民族主义主张,他认为用犹太民族主义取代德国民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他还看到了巴勒斯坦计划中潜在的困难:这个国家太小了,根本无法接纳所有想在避难所定居的犹太移民。他也预见了犹太和阿拉伯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犹太复国主义者曾试图尽可能让这类问题的严重性变小,但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只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们一厢情愿的做法。
但如果抛开这些怀疑和顾虑不看,爱因斯坦还是找到了许多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理由。他觉得要想唤起他耿耿于怀的——犹太人缺失的自尊,那这是唯一一项积极的运动了。虽然他确实不太喜欢通过强调民族主义来将这一教育的过程付诸实践,但他仍觉得犹太人的灵魂,特别是德国犹太人的,呈现出的是一种病态。因此他主张采用一切能够缓解和补救这种状况的教育手段。
因此,1921年的时候,他决定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很清楚自己的这一行为会在德国犹太人中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作为学者、作家活跃于公众面前的德国犹太人都希望以同其他人逐步同化融入德国为奋斗目标,这样他们自然就视犹太复国主义为死敌。爱因斯坦这样一个伟大的享誉世界的德国犹太裔科学家用这样的方式站了出来,让他们的努力付之东流。他的行为无疑会被许多德国犹太人认为是“在背后捅刀子”。但爱因斯坦并不是个怕事的人。他甚至认为,这种对立恰恰就给他所期望的教育过程开了个头。况且,既然他已经言他人所未敢言,那么要继续下去也容易多了,压力也小了。
从那以后,爱因斯坦就被许多人当成是德国犹太裔学者中的害群之马。人们曾用各种各样的原因来解释爱因斯坦的行为,比如说是他不了解德国人的性格、受他的妻子影响、老练记者的宣传所致,甚至还有传闻说他是一个“俄罗斯逃兵”。他们并不知道,爱因斯坦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科学成就所带来的声誉教育这些犹太人。
但是,爱因斯坦之所以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场运动的初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计划——在耶路撒冷建立一所犹太大学。
每当爱因斯坦看到许许多多的犹太青年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却因为歧视而无法实现这个梦想时,他都感到十分痛心。大多数东欧的大学都不愿招收大批的犹太学生。同样,在欧洲中部,那些在东欧不得大学门槛而入的犹太学子再次被挡在门外。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似乎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残忍,或者说是残忍得没道理:这些人总是对知识的渴求拥有一份特别的尊重与爱,但他们的雄心壮志却被无情践踏。尽管犹太学生经常最有学习兴趣,又勤奋有加,然而德国大学招收的每一名东欧学生都像是格外的恩典。因此即使有少数幸运儿能够顺利入学,其他人也不会完全当他们是同学或朋友,他们永远也无法感到舒适自在。许多犹太教师也受到了同样的偏见。为此,爱因斯坦觉得有必要要建一所属于犹太人的大学。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受到周遭不友善的环境所带来的紧张与焦虑。
爱因斯坦正是通过这个面向大学的计划开始接触哈伊姆·魏茨曼[24]这位公认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茨曼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对应用科学解决技术难题更感兴趣。他曾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教授。1914—1918年战争期间,他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服务了英国政府。因此他才可以和英国有影响力的社交圈拉上关系并得以传播犹太复国主义的计划。爱因斯坦自然是想和魏茨曼领导的这个宗旨明确的政党合作的,在耶路撒冷建大学的计划使得这一合作更为顺理成章。魏茨曼对建大学的目标有着自己高瞻远瞩的描述,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与他一拍即合。他说:“希伯来大学应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立场,成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