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 / 1)

屈原传 杨雨 4986 字 15天前

[1]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2]司马迁《史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亦有人认为《渔父》并非屈原生平事迹实录。如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卜居》《渔夫》,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而太史公《屈原传》、刘向《新序》、嵇康《高士传》或采《楚词》《庄子》渔夫之言以为实录,非也。”

[4]今湖北宜昌秭归。

[5]汤炳正《屈赋新探》,又见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楚辞今注》。

[6]关于屈原生年的十余种说法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66年(楚宣王四年乙卯,据清代刘梦鹏《屈子纪略》),最迟为公元前335年(楚威王五年丙戌,据林庚《屈原生卒年考》)。但目前学者倾向于认定屈原应该生于楚宣王后期,也就是公元前342年左右。

[7]《孝经》曰:故亲生之膝下。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

[8]汤炳正认为屈原先任三闾大夫,而后升任左徒。

[9]韩、赵、魏于公元前403年正式接受周天子赐名,才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国。也有史家将前453年韩、赵、魏灭知氏,三家分晋局面基本形成视为战国之始。实则晋国的真正灭亡要到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方始成为真正独立的诸侯国。

[10]张仪语,出自《战国策》。

[11]郢都在今湖北省荆州市。

[12]鄢、邓均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13]夷陵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4]巫郡和黔中郡大致范围包括今湖南西部,重庆、湖北、贵州的一部分。根据考古发现,秦黔中郡治所可能在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黔城古城。此前黔中郡郡所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湖南怀化市沅陵县,一说在湖南常德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15]汤炳正等著《楚辞今注》认为《哀郢》写于屈原被流放至陵阳的第九年,其中亦包括对自己于顷襄王二年被流放时启行的追忆。

[16]关于屈原的寿命问题,现存说法中,最长的是游国恩的说法,认为屈原生于前343年,卒于前277年,年67(《屈原》);最短的是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35年,卒于前296年,寿40。

[17]中国的文学家屈原,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古巴的民族运动领袖和作家何塞·马蒂。

[18]王国维《文学小言》。

[19]班固《离骚序》。

[20]孙次舟在成都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并由此引发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强烈争鸣,例如闻一多先生就紧接着发表了《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文提出质疑。

[21]廖季平《楚辞新解》、胡适《读楚辞》等文持此类意见。

[22]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汉代以后的称呼。

[23]梁启超《屈原研究》。

[24]擥,也有版本作“揽”或“览”,挥去,拭去之意。伫,久久站立。眙,直视。诒,赠也。蹇蹇,拥塞不通的样子;也有版本解释为“忠诚正直貌”。申旦:通宵达旦,由夜达旦。菀:郁结,郁积。沉菀即沉郁之意。

[25]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6]丹阳在今湖北宜昌枝江市。

[27]《左传·宣公十二年》。

[28]《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29]《史记》记载楚武王名熊通,但孔颖达正义的《左传》等文献注明楚武王名熊达。

[30]《帝系》:“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唐《元和姓纂》云:“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屈建、屈平,并其后。”

[31]郑樵《通志·氏族略》按氏的来源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卿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等类别。

[32]清代顾栋高《春秋楚令尹表序》:“十一年莫敖屈瑕盟贰、轸,败郧师于蒲骚,时则莫敖为尊官,亦未有令尹之号。”

[33]事见《左传·僖公四年》和《史记·楚世家》。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

[34]事见《左传·桓公十三年》。

[35]《战国策·楚策》中苏秦为合纵事游说楚威王语。

[36]事见《战国策·楚世家》。

[37]据《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楚策》记载,在屈原之前,苏秦曾经游走六国,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抗秦,苏秦自己则佩戴六国相印,充当了纵约长。六国的联合确实让雄心勃勃的秦国颇生忌惮之心,以至于十五年之中,秦国不敢再出函谷关一步。但据当代史学界考证,结合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从事合纵活动的主要时期应晚于张仪,《史记》和《战国策》记载或有误。

[38]商地,在今陕西商县。

[39]事见《战国策·秦策》和《史记·商君列传》。

[40]刘向《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关于屈原使齐的次数和时间,学界有不同说法。此处关于屈原第一次使齐的时间主要据刘向此传推测。

[4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42]按,楚威王于公元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齐威王于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史记》与《战国策·齐策》均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与楚威王,当误,因齐宣王并未与楚威王同时。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元年,秦用商鞅。”亦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齐国在位君主当为齐威王而非齐宣王。

[43]此番六国合纵,赵国君主为赵肃侯,前349年至前326年在位。但当代亦有学者认为,苏秦在“国际”政坛上的活动晚于张仪二十五年左右,《史记》中关于苏秦、张仪的传记有误。但即使苏秦的合纵活动晚于张仪,在屈原之前六国已有过合纵的先例应是史实,只是究竟谁是首倡合纵者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首倡合纵者或为苏秦之兄苏代(《史记》载苏代为苏秦弟,参见唐兰著《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一文)。关于苏秦事迹,司马迁已经感叹传说纷纭,真伪难辨,《苏秦列传》末云:“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可见司马迁所见关于苏秦的资料已经颇多疑点,遂成一桩公案,至今尚未有定论。

[44]《诗经·齐风·鸡鸣》。

[45]楚怀王十一年、十二年时,在位的齐国君主为齐宣王。《史记·楚世家》载怀王十二年,齐湣王伐败赵、魏军,当误。

[46]《汉书·地理志》。

[47]段学俭《与屈原对话》。

[48]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

[49]《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50]关于《九歌》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屈原,代表人物是汉代的王逸;一种认为是楚地流传的民间祭歌,经由屈原改编润色,代表人物是宋代的朱熹;另一种则认为是楚地的民间祭歌,与屈原没有关系,如当代学者陆侃如就持这一观点。笔者则倾向于赞同《九歌》是屈原改编的楚地民间祭歌,且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非放逐以后所作。

[51]穆,恭敬之意。此处为状语提前。

[52]汤炳正等注《楚辞今注》认为“大司命”为男神,该篇为女巫迎祭男神之辞;“少司命”为女神,《少司命》一篇为男巫迎祭女神之辞,皆为表现男女爱情之意。然也有意见认为《大司命》为饰演大司命的男巫与代表世间人的群巫的对唱,《少司命》则为饰演少司命的女巫与代表世人的群巫的对唱,因此此篇表现的是神与人的亲密友谊,而非男女之间的爱情。此取前说。

[53]也有人认为应该解释为“斜视”的样子。

[54]汤炳正《楚辞今注》释“表”为祭神时所立木表。

[55]一说认为灵修指楚怀王,同《离骚》中的“灵修”,山鬼则是屈原自喻。

[56]於山,一说为“巫山”;一说“於”为衍文。

[57]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58]一说挑达为“往来相见貌”。

[59]钱钟书《管锥编》。

[60]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61]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内。

[62]《史记·秦本纪》。

[63]贾谊《过秦论》。

[64]啮桑,在梁与彭城之间。彭城,今江苏徐州。

[65]《史记·楚世家》。

[66]《东周列国志》:“楚使者至齐,齐湣王集群臣问计。左右皆曰:‘秦甥舅之亲,未有仇隙,不可伐。’苏秦主‘合从’之约,坚执以为可伐。孟尝君独曰:‘言可伐与不可伐,皆非也。伐则结秦之仇,不伐则触五国之怒。以臣愚计,莫如发兵而缓其行,兵发则不与五国为异同,行缓则可观望为进退。’湣王以为然。即使孟尝君帅兵二万以行。孟尝君方出齐郊,遽称病延医疗治,一路耽搁不行。却说韩、赵、魏、燕四王,与楚怀王相会于函谷关外,刻期进攻。怀王虽为‘从约长’,那四王各将其军,不相统一。秦守将樗里疾大开关门,陈兵索战,五国互相推诿,莫敢先发。相持数日,樗里疾出奇兵,绝楚饷道,楚兵乏食,兵士皆哗。樗里疾乘机袭之,楚兵败走。于是四国皆还。孟尝君未至秦境,而五国之师已撤矣。此乃孟尝君巧计也。”

[67]《战国策·秦策》。

[68]《战国策·楚策》:“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之以珠玉。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曰:‘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69]有人认为此玉璧即和氏璧。

[70]《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71]以上内容,还可参阅汤炳正《楚辞讲座》中《屈原的政治理想》一文。

[72]《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造为宪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74]刘向《新序·节士》。

[75]《战国策·秦策》:“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7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77]《瑞鹤仙·丙辰生日自寿》:“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坤,问汝何事。浮名总如水。拼尊前杯酒,一生长醉。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无寐。宿酲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明月阑干,曾说与、应须记。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

[78]关于屈原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的时间,学界颇有不同说法。例如汤炳正等认为屈原是先任三闾大夫,后任左徒;笔者则倾向于认为屈原是先任左徒,后任三闾大夫,因为《史记》引用《渔父》篇中渔父称屈原为“三闾大夫”,此应是屈原被贬前担任的职务。

[79]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80]一般认为寒食在清明前一天。

[81]嫫母,据说是黄帝的妻子,貌丑。

[82]梁启超《屈原研究》。

[83]泾山在今河南新郑西南。

[84]《史记》载娶秦女之齐王为齐湣王,当误。

[85]王逸:“灵,神也;修,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喻君。”朱熹:“灵修,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托词以寓意于君也。”王夫之:“灵,善也;修,长也。称君为灵修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

[86]《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苏代语。

[87]《战国策·楚策》:“王乃太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章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88]凭字的解释众说纷纭,王逸释为“满”;王夫之释为“恃”,凭借之意;汤炳正认为当解释为急急忙忙、争先恐后。

[89]详参汤炳正等《楚辞今注》。

[90]《惜往日》:“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91]事见《战国策·秦策》《史记·楚世家》《史记·张仪列传》等。

[92]此处的丹阳位于今陕西汉中。

[93]事见《战国策·秦策》。

[9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另见《史记·楚世家》。《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略有不同:“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95]有版本在此两句后还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两句。惟,有版本亦作“唯”。

[96]汤炳正认为“謇謇”当为“乾乾”,取《易·乾》:“君子终日乾乾”意,谓自强不息。

[97]齌,本意是“炊餔疾”,就是用急火煮食物的意思。

[98]《诗经·邶风·简兮》。

[99]亦有人认为“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也指楚怀王。

[100]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101]《史记·秦本纪》:“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102]《史记·楚世家》记载为齐湣王,误,此时在位的当为齐宣王。

[103]关于屈原被放逐的次数和时间、路程,历朝历代均有不同说法,关于其流放次数,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认为屈原仅有一次被流放,即在顷襄王即位之后;在怀王朝屈原仅仅是被疏远而未被流放。当代学者中,汤炳正先生持此观点。第二,认为屈原有两次流放,第一次在怀王朝,即怀王与秦联姻并派人到秦国迎接新妇,屈原屡谏未果,遂触怀王盛怒遭放逐;第二次放逐是在顷襄王朝。当代学者中游国恩先生持此观点。汉代刘向《新序》亦认为屈原有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在怀王朝,但流放时间是张仪第一次使楚之后。后怀王发觉上当,复用屈原。第二次流放则在顷襄王朝。

[104]陈辞,有版本作“陈词”。

[105]亦有版本解释“诚言”为“诚恳地说”。

[106]今河南新野县境内。

[107]重丘今属河南驻马店。

[108]王逸定《卜居》为屈原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卜居》为后人追忆屈原所作。

[109]《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0]王逸《楚辞章句》。

[111]班固《汉书》。

[112]关于屈原被放逐的次数,学界颇有不同意见。例如游国恩先生认为屈原被放两次,一次为怀王朝,一次为顷襄王朝;汤炳正先生则认为屈原被放一次,为顷襄王朝,怀王朝只是“被疏”。

[113]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王逸);一说少昊、颛顼、高辛(朱熹);一说黄帝、颛顼、帝喾(王树枬);一说祝融、鬻熊、熊绎(汪瑗);一说鬻熊、熊绎、楚庄王(王夫之)……此处取汤炳正先生的观点。

[114]汤炳正认为“雷师告余以未具”当为“雷师告余以末具”之误,“末具”与前一句“先戒”对应。此从其说。

[115]纷总总:纷然聚集的样子。离合:忽散忽聚,流动变化的样子。斑陆离:五彩缤纷的样子。上下:忽高忽低,起伏不定。

[116]保,仗恃,依凭。厥,其,此处指宓妃。**:过分,过度。

[117]导言:媒人说合之言。

[118]事载《左传·襄公四年》和《左传·哀公元年》。

[119]王逸《楚辞章句》解释此两句:“君处宫殿之中,其闺深远,忠言难通,指语不达。”

[120]张衡的《四愁诗》只能算是对屈原的模仿。

[121]踵武,足迹。亦可将“踵”理解为追随的意思,武为足迹。

[122]婵媛,焦虑、忧惧地叹息。申申,重复再三。詈,责骂。

[123]《离骚》:“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124]《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125]一说通“层”,层层叠叠的意思。

[126]吴承学《诗人的宿命》。

[127]王逸将《招魂》的著作权归属宋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则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今大多数学者认为《招魂》的作者应为屈原,所招为怀王之魂。

[128]《战国策·齐策》载进言之人为苏秦。

[129]事见《战国策·楚策》,与《史记·楚世家》所载略有出入。

[130]《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汤炳正先生认为:“所谓‘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就是怒的屈原对他的指责,怒的楚国上下对他的责难。”见《楚辞讲座》。

[132]焉,哪里。极,尽头,终点。齐扬,“举”的意思。容与,徘徊不进的样子。

[133]《史记·屈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34]《九章·橘颂》:“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135]详见闻一多《端午的历史教育》。

[136]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月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树叶,皆汨罗遗风。

[137]《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138]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汉京文化事业。

[139]《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40]古代以八尺为寻,二寻为常。

[141]《世说新语》:“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142]《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纯。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143]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144]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万里谁能驯。

[145]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6]许顗《彦周诗话》:“季父仲山在扬州时,事东坡先生。闻其教人作诗曰:‘熟读《毛诗·国风》与《离骚》,曲折尽在是矣。’”

[147]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引。

[148]起句亦有版本作“恨人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就中更有痴儿女”有版本作“是中更有痴儿女”。“千山暮雪”有版本作“千山暮景”。

[149]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平林,远树。丛木曰楚。

[150]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三。

[151]朱彝尊《陈纬云红盐词序》,载《曝书亭集》卷四十第2页,《四部丛刊初编》本。

[152]清赵翼《题元遗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