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上一次“误炸”外国使团是在1986年的黎波里,当时空军的F-111型战斗机在漆黑的夜里呼啸着飞过利比亚首都。就在前方的另一架F-111投弹引发的强烈爆炸,迫使第二架战斗机的飞行员(F-111型战斗轰炸机的机组乘员为2人,各负责驾驶和投弹。)偏离了原定的攻击路线,而将3枚2000磅的燃烧弹投向了法国大使馆。当5月7日美国轰炸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时,同样又是一架飞机上有两名机组乘员。只不过这次是B-2型轰炸机。同样又是3枚2000磅的炸弹投错了方向。但是,这次的错误不是因为两名飞行员在激烈战斗中的恐惧造成的。
如此事件的发生引用军方的一个缩略语最为恰当——SNAFU“一片混乱”,(英文为SNAFU即Situation Normal All Fouled Up。)即在这样高素质的团体里发生如此的错误。一位美国情报官员之后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由于决策机构对目标的错误选定,而会产生疏忽的、无意的伤亡。”在短短一句话里,他4次用到了与“一片混乱”意思相近的词。
“这不是人为错误或是技术性错误,”国防部长科恩认为。“而是整个机制上的错误。”他又说,今后某一大使馆无论何时搬迁,国务院都将向美国情报部门通报;五角大楼也将改进手段,列出一份“禁止打击”地点的清单。此外,还出台了一项“雷打不动”的规定,即敏感目标必须由在南斯拉夫的特工人员或最近派往那儿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核实。
由于这一失误而造成了3人死亡、20人受伤,这正好发生在4月底北约首脑会议召开不久的时刻。当时,战争策划者估计到了将会有命令攻击更多的目标。于是一个中级的中央情报局官员“提名”以塞族人的联邦采购局为目标,这是塞族人采购和发展武器的中心。他甚至还有具体地址。“但是你不能根据街道地址安排轰炸任务,”一名美国情报官员辩解说,“我们必须为五角大楼提供地理坐标。”中央情报局得到了准确无误的地址,但却将其用图钉标到了五角大楼1997年绘制的地图上一个错误的建筑上。至此,第一个错误发生了。
“我们知道目标四周有其他一些建筑,”那位情报官员继续说,“但我们猜测这一建筑只不过是那个地点的普通建筑而已,但事实上那是大使馆。”中国大使馆不仅很不幸地将新大使馆选在了南斯拉夫军火库旁,而且从上往下看时,他们的大楼与其他建筑非常相似。“地图上标注的地点是精确的,”一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称,“在那栋大楼上没有可识别的标志警告我们那是大使馆!”将照片和坐标与地图联系起来是第二个错误。
于是这一系列可能攻击的目标从波拖马可河的中央情报局呈到了五角大楼,供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之后又从那转到德国的美军欧洲司令部和北约。所有的这些部门都认定,即使炸弹偏离目标也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没有人发出任何警告。
以上3个机构所参考的地图都显示,中国大使馆还在“老贝尔格莱德”,在城市的另一边,尽管实际上大使馆早在1996年就已搬走。所有的3个机构都是从各自的数据库为参考进行锁定目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在附近——正如一位五角大楼官员所说的:“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中国大使馆)成为直接攻击目标。”这就是第三、四、五个错误。
没有一个贝尔格莱德当地的工作人员去对目标进行核实。大使馆是用墙围起来的建筑,而且在大楼外悬挂着中国的国旗,因此如果有人去核实的话,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这又需要有一个人去。而偏爱高科技“魔法”的美国人只是用推导的方法确定了目标。因为没有一个在贝尔格莱德的美国官员去确定,所有的地图、间谍照片、数据库锁定的是正确目标。这是第六个错误。
终于,经过数星期的工作,华盛顿和欧洲方面对目标的研究、双重检查、审定结束,在密苏里州的空军武器技师开始将这些目标错误的卫星制导炸弹装入一架能够躲避雷达的隐形轰炸机的机腹弹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