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乡村选举(1 / 1)

1987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法律,授权全国的93万个乡村每3年进行一次选举。这些选举的自由、公平程度又如何呢?一些国际小组对中国4个省的选举工作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另外一个省的领导人。其他一些组织考察了其他地区的选举。选举若要是自由的,公民必须有本人的、真正的选择;选举若要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潜在的有利条件。中国的选举合乎了这些条件的最低要求:这里有保密的、供个人使用的选票,有数名候选人竞争一个职务,透明、公开地监督计票。

尽管《新闻周刊》的记者观察到的选举的总数,与中国乡村的总数相比之下有些无足轻重,而且现在还没有统计数据可以判断这些抽样考察结果有多大的代表性,但大多被考察的选举往往还是具有竞争性和公平合理的。一个良好的迹象,是中国民政部听取并贯彻了许多外国观察家的建议。这些小组刚刚和民政部达成了一项协议,要帮助民政部建立一个“快速和透明的”、收集选举数据的“全国性系统”。这将使政府得以确定哪里的选举有缺陷,并加以纠正。政府正努力改进选举进程,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被选上的地方党的干部,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更大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和缺乏经验。候选人往往会认为,技术上的差错是出于政治动机。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从基层开始做这项工作并训练村民熟悉选举机制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他们正不断取得进步。但进展是参差不齐的,即便是“模范村”也会犯错误。邓小平曾在1987年预言,中国需要50年才能完成向全国直接选举的过渡。一些人曾认为这在几年内就可以完成。但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我清醒了,已经改变了看法。

由于中国经济的进步,制定一个受欢迎的、稳定和富有灵活性政治框架的挑战也随之而来。这一框架要使中国不仅能引导作为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各种社会力量,而且能疏导在经济衰退中出现的失望情绪。中国能否战胜这些挑战不仅会影响到中国人,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世界。中国的乡村选举将会为中国9亿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为新政治框架打下稳固的基础。这或许是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