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是这块英国直辖殖民地回归中国的日子。对于香港的市民来说,它就像地平线上的积云,充满着不确定性。“每次集会,人们都会谈论这件事,”一位年轻的银行家说,“你有什么打算?你怎么安排的?这类问题听得越多,你就越是要问,干嘛留下来呢?你会觉得,有一天,你将成为留在后面的唯一一个人。”
尽管这位银行家宁愿留在香港,他还是屈服于这股移民热潮,准备移居到美国。1万名香港市民已经离开,还有至少5万名香港人正安排在国外安家。香港的英国当局坚持说,目前还没有出现危机,但是,他们最近设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以限制移民的人数。香港总督韦说:“很显然,这正在成为一个问题。”
银行、会计公司和计算机公司以及整个服务业的员工正在稳步减少,特别是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去年,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的670名职员和主管中的10%移民到外国,今年移民的人数估计还要多。过去两年间,香港的经济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失业率仅有1.5%,“人才流失”使得本来就很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更趋严重。最近对计算机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2/3的人计划在未来5年内移民。香港的一位美国银行家说:“每个能移民的人都在做准备。”
中英两国的官员都试图安慰香港的560万名居民,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和正在起草的基本法会给香港提供足够的保护,香港不会出现政治和经济巨变。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条款,在50年内,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保持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很少有人对这样的承诺抱有信心,特别是那些从中国逃难到香港的人。
绝大多数移民者选择的国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一直都在努力寻求香港的专业知识和财富。去年,香港的加拿大领事馆发放了22100张移民签证,而前年只有8800张。除了鼓励拥有像销售和管理经验这样的特定技能的人之外,渥太华在1986年设立了特别投资者这样一个范畴,凡是个人拥有净资产50万加元,并愿意在3年内投资25万加元的人,可以移民加拿大。
澳大利亚在过去的11个月里向香港移民者发放了7666张签证,此前的12个月里,它共发放了5199张签证,而就移民问题进行咨询的更是猛增到4万人。澳大利亚计算机行业的一名招聘人员定期在《南华早报》上做广告,吹捧“澳大利亚有极好的机遇”。澳大利亚移民顾问协会的副会长斯特林·亨利说:“移民者大多处于35—45岁这个年龄层,在制造业和贸易业工作过,而且有钱投资。”
去年,美国在香港的总领事馆也发放了更多的签证——8517张,1986年是7325张——但是,这些签证大多是发放给那些与美国公民结婚的人,或是已经有家庭成员在美国居住的人。然而,美国官员说,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可以说参与了这次移民热潮,因为现在批准移民的人早在1979年就提出申请了。但是,美国的移民法最近进行了修改,提高了给香港的配额,决定今年发放的签证总数至少要增加4400张。
许多地区已经感觉到了香港移民带来的金融方面的影响。香港商人正在买断多伦多的成衣制造区里的工厂并对它们进行现代化改造,他们的投资使得这一地区重新充满活力。“他们在多伦多创造了商业繁荣,并开拓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房地产市场。”多伦多处理移民事务的律师门德尔·格林说,“人们开玩笑说,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会买一座价值40万美元的豪宅和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购物中心。”由于价格上涨(平均每座房子价值22.5万美元),许多首次买房的人几乎无法进入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投资者的大量涌入使一些加拿大人感到愤怒。“人们看到他们携带巨款,开着豪华轿车来到这里,显然他们无所事事,”多伦多房地产委员会的主席埃德·霍说,“人们对此很恼怒。”
香港商人常用的一招是把他们的家人安定在国外,然后作为“加拿大人”或者“澳大利亚人”返回香港经营他们的企业,因为香港仍然被认为是做生意的最好地方。像这样的移民有一个说法叫“飞行员”——这在广东话里是一个双关语,意思是“没有老婆”。最近有部片子名为《爱上飞行员》,讲述了一名香港男子和一名香港女子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家人都在国外定居。
即使有钱又有技术,要想在另一个国家开始生活还是不容易的。38岁的龙福伦(音)是一名律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念过书。他认为自己的最佳职业道路是在美国而不是在香港,于是两年前他搬到洛杉矶。他通过了美国的资格考试,在洛杉矶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谋得职位。但是,司法体制的不同以及失去他以前在香港时喜爱的那些关系对他构成严重的障碍。他仍然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是,他下定决心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取得成功。“这就是美国梦,”他轻声笑着说,“如果我再老5到10岁,做起来就更难了。”
香港官员认为(这也许只是一种愿望而已),因为有些国家现在敞开大门,所以人们忙着办移民签证,这股移民热很快就会降温的。这也许是对的。然而,其他人相信T.L.曾的话更为准确:“1991年左右是人们真正开始移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