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饭碗”(1 / 1)

这是西方极具典型性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警告说,他们的公司处于困境中,他们的工作面临危险。但是,这次的一幕不是出现在底特律、曼彻斯特或里尔,而是中国东北的沈阳。去年市领导将3个亏损企业的工人集合起来,给他们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就赢利,要么就让企业破产。如果工厂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以还清它们的贷款,政府就要卖掉它们,并解雇员工。1986年3月,北京《经济日报》宣布,其中两家企业已经免于倒闭,但是另外一家工厂,一个防爆设备制造厂很快就要倒闭,数百名工人将失去工作。于是,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企业第一次被迫宣布破产。改革是必要的,因为负债累累的企业正在大量消耗政府资金。去年,超过20%的国营企业出现亏损,总亏损额比去年增加了7%。北京告诉地方官员,要想办法避免用政府资金支持亏损企业,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不顾一项核心原则:保持充分就业,或者通常说的“铁饭碗”。事实上,失业工人的队伍正在壮大:北京承认,360万工人正在“等待就业”。

沈阳是实行企业破产的试点城市,它所引起的反响是很广泛的,省政府和市政府控制着中国大多数集体企业。它们分配原材料、人力,批准技术革新,以及做出其他重要决定。即使是这样,北京还是正在起草一项法律,将破产确定为官方政策。制定它的依据是,管理人员和工人很害怕破产,他们会受破产法的激励,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还需要确保在价格和管理职责方面的其他根本性改革能够得到实行。

沈阳市已经计划关闭一家企业,这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中引起了一场关于如何使企业走出困境的讨论。“实事求是地讲,对于工厂的困境我们自己也有责任。”《经济日报》引用一名工人的话说。沈阳一家即将倒闭的农机厂厂长郭良才向员工发出呼吁,要求提高效益,此后,该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都得到好转。一家五金铸造厂的情况也已好转。

根据沈阳的临时破产规定,只有那些亏损额在一年内达到净资产80%的工厂才会被强行关闭。市政府要求企业为工人设立救济金,以免企业出现停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将优先得到原材料和人力,亏损企业的员工如果将企业扭亏为盈,政府将提高他们的工资。

沈阳市前副市长李长春最早提出政府可以允许企业破产时,他的建议在市政府里面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名反对者说:“资本主义的玩意。”另一名反对者说:“工人们能接受吗?工厂倒闭他们就会全部失业。”李长春为他的提议进行辩护说,那些常年亏损的企业的财政赤字“全部被记在政府的账上。表面上看,它们没有破产,但是它们已经让政府财政陷入严重的困难了”。最终政府里的反对派接受了他的这一观点,但是,中国的其他城市——以及工人们——是否会接受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