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抚顺市永安桥向北行约三余里,迎面而来的便是有名的高尔山。
名日高尔山,其实山并不高,它既没有全国许多名山那样连绵起伏的峭壁悬崖,也没有什么嶙峋怪石可令人深思遐想。它只不过是一座约150米高的普通山地丘陵而已。它系属长白山余脉,纵横延伸20余里。由于它矗立于市中心区内,在抚顺市内这个沿河丘陵地带,突兀出现这一座山峰,颇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吧,自古以来,人们都称它为高尔山。
每当春、夏、秋三季,这里的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春天,当湖水刚刚解冻,性急的杏花、李子花刚刚冒出花蕾,高尔山上那向阳的山坡上,早已开满了淡黄色的梅花。憋闷了一冬的人们都喜欢在这片片梅林里穿行,并喜欢将自己的形象与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夏日,苍松翠柏,绿柳白杨,将高尔山全都覆盖了,人们喜欢攀登在山间小路上,让那片片绿云为自己撑起绿伞,免得让强烈阳光在你身上嬉戏。秋日,漫山遍野的枫林被初霜染成片片火红,好似丰收田野的红高梁在舞动红旗,又似那古战场上的烽烟烈火在你眼前现出幻觉的美景。
高尔山上有明代修筑的观音阁,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阁内供有观音菩萨像。由于年久失修,一度曾破烂不堪。近年来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已多次进行修复。重修后的观音阁占地300余平方米。其中由圆通宝殿、地藏殿、药师殿及僧舍、山门等组成。
观音阁东侧还有民国初年建立的钟楼和清虚洞。自清代以来文人雅士常临此处提笔挥毫,以抒情怀。观音阁近门有对联,上联是:“山逼诸天到此已穷千里目”,下联是:“门依半岭何须再上一层楼”。读了此联不免感到颇有夸张之意,百余公尺高的山丘,堪能称得起“山逼诸天”?如今,文人雅士却少见到,更多看到的是少年儿童。他们在老师或父兄的带领下,或边游边记,或是录像摄影。人们都在尽兴游览,寻找各自的乐趣。
其实,高尔山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山顶上筑有大辽塔。大辽塔又称高尔山古塔,又称舍利塔。它始建于1088年辽代道宗年间,故称大辽塔,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该塔与沈阳西塔互为兄弟。高尔山塔比沈阳西塔迟建44年,为八角檐式实心砖塔,高四丈余。所谓“舍利”,梵语为“身骨”的意思,指释迦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这说明此塔下必埋有“佛骨”。据说,高尔山塔下所埋的火化高僧,乃辽代道宗年间法号叫复赓的高僧。
抚顺辽塔高四丈有余。塔体通身用多种型制的青砖砌筑而成。塔可分成九级,呈正八角形,实心密檐。塔底部直径为6.8米,向上逐级缩小。整个塔身状如立锥,全高共14.1米。塔身坐落在高约0.2米的圆形台基上,台基下有一层高约3米的砖座。砖座与塔身造型对称,正方八角形,每边宽2.2米。这种构筑不仅使古塔具有庄重挺拔的气势,而且坚实,稳固,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塔身自下而上,分出比例匀称的层次,每层均用磨砖立柱构成8个对称的圆弧形犄角,线条通体明快匀称。
临近细观,各部做工精巧细腻,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造型大方雅致、严谨和谐的民族特色。塔身底层八个立面上,各有长方形佛龛,龛上有砖雕宝盖,龛下左右有飞天烘托,组成一幅浮雕图案。原来龛内各有坐佛一尊,后因战乱及年久失修,多数龛内仅存下坐佛的残痕。如今这座古塔虽经多年风吹雨打、战火摧残,但仍巍然矗立,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高度智慧。
当我们站在辽塔跟前,举头瞩目瞻望,塔身上残留的烽烟弹痕都依稀可辨。它像一位饱经磨难的巨人,此刻在向游人述说着自己不凡的经历。
它曾目睹过明兵征战努尔哈赤八旗子弟,反被清兵打得丢盔弃甲望风而逃的狼狈景象;它曾目睹过日俄战争中,两个作恶的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却给我们身上留下斑斑弹迹和伤痕;它也曾目睹过在那浩劫的年代里,愚蠢的人们怎样企图将塔座推倒,以此证明对灿烂文化的“忠诚”……。如今,历史的烽烟,轰轰的炮火,还有那狂热的**,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沧海桑田,人易事迁,如今的大辽塔——这历史的巨人却依然健在。
1933年,日本考古学家曾在高尔山古塔附近挖掘出石经幢一座。此石经幢一周八面,加上上下两面共十面,与沈阳故宫陈列的“大十面石经幢”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石经幢的八面上均刻有佛教故事,此物依佛教传说为“镇妖降魔”之宝物。
抚顺这一出土文物标有“大安四年八月二日建”字样,详细算来从辽代大安四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日本学者在抚顺挖出的文物,当年即已运往日本,现于日本国内收藏。此石经幢从其考古价值而论、应视为无价之宝。否则,日本学者为何远渡重洋将一块石头运往本国加以珍藏呢?
高尔山上还有一千多年前高句丽族的新城遗址。
平常游人无处寻觅,只有考古学者按照标记方能找到它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