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和飞船垂直转运,牵动了整个东风航天城的官兵。弓司令下令各单位组织参观,作为基地官兵热爱航天献身航天的教育活动。铁路管理处动用了火车,将长年守护在小车站小点号的官兵800多人拉来了。要知道,这些小点号分布在200多公里的军用铁道线上,火箭、卫星和飞船就是经过铁路运输进场的,场区的所有物资都是经过他们的手调运进来的。然而,这些长年累月为航天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官兵,却难得见到火箭卫星的尊容,有的人当兵两年三年甚至八年十年,却一次也没有看过卫星发射。他们在石处长和刘政委的带领下,来到载人航天发射场,亲眼目睹了场面恢宏的火箭飞船转运,一个个兴奋激动得难以言表。还有勤务站、发电厂、水暖电管理站、运输修理站、物资处、农场、513医院等保障部队的官兵都来了。东风中小学的几百名中小学生,穿着靓丽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了。几千人一下子云集到发射场,按照指定的位置,站在垂直转运轨道100米外观看耸立在活动发射平台上的运载火箭和飞船,兴奋激动得手舞足蹈。整个发射场人山人海,然而又是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也成为转运现场的一道靓丽风景。
转运结束了,参观的部队也陆续撤离,站在发射塔下的弓司令显得十分兴奋。弓司令虽说手下有一位熟悉试验业务的副手宾雪松副司令坐镇指挥,但他深知,完全把担子压在宾副司令身上还是太重了。作为基地第一责任人和发射试验任务的指挥长,弓司令不敢丝毫懈怠,只要有空就往发射场和其他系统的机房跑。他这样做,既发现了问题,也发现了人才。一天,正在进行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匹配测试,他来到测试发射指挥楼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这个项目涉及运载火箭、飞船、飞船应用、航天员和发射场五大系统,由发射测试站的铁参谋担任0号指挥员,负责指挥协调五大系统的状态准备、加电、转电、模拟点火、模拟起飞、系统间的信号传递等等,还要负责系统间出现不协调事宜时的处置。当测试进行到模拟起飞75秒时,飞船突然收不到运载火箭信号。飞船调度指挥当即报告0号,铁参谋愣了一下,对着话筒下达“断电”和“停止测试”的口令。过了15分钟,各系统向0号报告断电情况,他听到后只是说了一句“明白”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弓司令着急地对铁参谋说,接着往下进行呀。铁参谋又一次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在旁边的站长卜溪望经验丰富,立即指点铁参谋,继续指挥各系统收集故障现象,约定各系统指挥和总师到会议室集中汇报的时间,等等。就这样,卜站长说一句,铁参谋重复一句,才算把这次匹配测试出现故障后的指挥实施完毕。事后,弓司令对宾雪松、卜溪望说,如此庞大的系统,由一个参谋担任0号指挥显然勉为其难。过去发射卫星时,发射团的0号指挥员由分管试验的团首长担任,现在飞船发射任务的0号指挥员也要由站首长亲自担任。弓司令命令卜溪望立即改过来。与此同时,东风调试指挥员也由作战试验处参谋改为处长担任。
弓司令又一次仰望着竖立于发射平台上的运载火箭和飞船,昨天下午指挥部碰头会上卜溪望讲到的一组数据又一次涌上他的心头:此次合练中,发射测试站共发现测试细则错误12处,操作规程错误17处,指挥口令下达或复诵错误14次,测试状态出错7次,数据采集出错6次,误操作11次,事故两起,造成3人轻伤。听完这组数据后,弓司令庆幸没有酿成重大事故和严重差错。要知道,发射测试站参加合练的人员平均年龄才23.8岁,参加过卫星发射任务的人员仅为27%。为什么该站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呢?就是因为他们这些年在落实基地“一八四人才计划”中下足了功夫。全站选派1名尖子出国考察学习,选送3名骨干去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对进入基地人才库的技术干部补贴技术书籍费,还将3名优秀人才的爱人特招入伍。辛勤耕耘,必结硕果。全站编写出10本训练教材,23项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列入基地三个层次培养计划的25名技术干部崭露头角。技术部、落区测量部、指挥控制站、雷达测量站、通信总站、特燃供应站、搜索救生大队等单位,也成绩斐然。从这次合练看,列入“一八四人才计划”的卜溪望、宾戈明、卢婕晶、韦保家、苏壁月、花三坚、司全发、麻大乐、崔志军、上官钦科、铁亦伟、李利维、刘志洪、周晓昕、邓如凡、吕为昌、何其风、李铁旦、陆进容、盛俊捷、卢国顺、陈得铭、周力人、邹少兵、区伟国、柳国良、郑泳璜、王加武、方中来、郭来中、石富谦、朱国强、汪学伍、王才通、郭宝昕、胡大春、葛雅花、张刀畅等,均在各自的专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就拿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特种燃料站的总师周力人来说,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来到基地,在和那些剧毒强腐蚀的“魔鬼”打交道中,他勇敢地向特种燃料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发黄变质的难题发起冲击,金色的硕果最终被这位刚满30岁的年轻人一举摘下。
想到此,弓司令走到宾雪松跟前,望了望这位眼睛充满血丝的副手,动情地说:“今天转运组织得很好,不容易呀!老宾,你提出的‘一八四人才计划’初见成效了。”
宾雪松点点头说:“是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见到成效了。”
那是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不久,宾雪松刚从技术部主任被擢升为基地副司令,分工负责载人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管理、技术训练和人才培养。虽说他一直从事发射试验,但他感到这副担子太重了!宾雪松静静思考了一周,在笔记本上列出了以下七条:
——发射场建设:抓好进度和质量。
——新设备研制:派员跟踪学习,争取进场时就能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
——设备安装:抓住调试和验收两个环节。
——编写教材:要编写出各系统各专业的训练教材,让每个人都熟练自己岗位的技术。
——操作规程:及早编写。
——科研成果: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新、设备新、技术新、场地新、流程新、人员新,对于这些全新的状态,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列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分解到单位和人员,争取在两三年内拿出一批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面对载人飞船的发射,目前基地人才缺得太多太多,必须下大力培养。
一天上班路上,看到弓庆德司令走在前面,宾雪松紧追几步,对弓司令说:“弓司令,我有几件事想抽空向您汇报。”
弓司令回过头来盯着他说:“半小时后俺找你。”
弓司令准时走进宾雪松办公室,宾雪松赶紧让坐。弓司令瞅了宾雪松一眼,随即坐到宾雪松的办公位置上。这是弓司令的一个独特行为,不管他到哪一位部属的办公室,他都要坐到部属的办公位置上和你谈话。
待宾雪松在沙发上坐好,弓司令盯着这位新上任的副手瞄了一分钟,然后转而直视前方。这也是弓司令和人谈话的一个习惯,先把你看够了,然后就不再看你了。
弓司令直视正前方墙上的东风场区地图,开口问:“有什么屁要放?”
宾雪松也不拐弯,开门见山说:“弓司令,让我负责载人航天工程,我感到担子太重。”他话音刚落,弓司令扭头瞪了他一眼。他连忙低下头来,惴惴不安地干咳了两声,重新抬起头说,“弓司令,我不该说这些。今天我主要跟您汇报一个问题。眼下人才太缺了,我建议基地应尽快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接着他把最近思考了很久的几个问题,一古脑地端了出来,等待着弓司令的反应。但弓司令还是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墙壁上的地图,没有答话。
宾雪松又把几个要点说了一遍:“现在是基地的第三次创业时期。从技术工作角度来说,眼前最迫切的有三件事:一是迅速开展课题研究。比如飞船火箭进场后的测试发射流程,就是一个非做不可的课题。飞船火箭进来后检查什么、测试什么,飞船何时加注推进剂,飞船何时和火箭对接,要搞几次综合测试,航天员要不要进入飞船、进几次、进去做什么项目,等等,都要经过认真论证。这个课题做出来了,飞船火箭进场后才有章可循。还有,场区的电磁环境参数,一直不明不白。过去火箭卫星测试时,经常出现参数超差,查找故障时试验队总归结为环境电磁干扰,要求提供场区电磁参数。过去没有数据,现在必须搞出来。基地测量控、通信、气象、特种燃料等系统需要完成的科研课题也很多。二是编写训练教材。测试发射系统要把‘长征2F’运载火箭的原理、构成、功能、性能指标、检查测试项目、飞行程序等等,搞得一清二楚,这就要一本训练教材。还有飞船……”
“等一等。”听到“飞船”二字,弓司令扭头对宾雪松下达命令,“你立即组织人员编写一本有关载人飞船的基础教材。现在基地上上下下开口飞船,闭口飞船,但真正懂得飞船的有几个人?大家一头雾水,说都说不到一块。”
“是。我立即办。”宾雪松接着说,“要把各单位各系统的老高工们组织起来,除了编写有关飞船和运载火箭的教材之外,其他系统上的新设备都要编出教材来。第三点,加速人才培养。载人航天工程,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现在各单位的技术干部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飞船发射的需要。我们既要加大现有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促使他们尽快成才,同时要多招收点名牌大学毕业生,招一些博士硕士生。女生要多招点,否则男女比例失调,留不住人才。根据我的测算,为了满足飞船发射的需要,要利用5到10年时间,尽快培养出10名在航天发射试验领域知名的专家,8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00名专业技术骨干,进而再加把劲,努力培养出一两个院士。到那时,基地的日子就好过了。”
“很好啊!”弓司令站起来,盯住宾雪松说,“俺明白你的意思了。还是那句话,人多力量大,放屁也添风。你说了三条,其实就是一条,要大力培养人才,目标是10名专家,80名带头人,400名骨干。就叫‘一八四人才计划’吧!怎么培养呢?通过做课题,通过编教材,这样既出人才,也出成果,一举两得。你准备一下,党委专门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这个问题。基地一定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今后几年的头等大事来抓,争取五年内见成效,迎接‘神舟’飞船发射时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