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8)
综观全案,初治肺肠,未补气血,继而着重补养脾胃,此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法;且以营生中焦,若使脾胃健旺,饮食精微以濡养脏腑,生血有源,正气日复,病邪遂退,终于痊愈,势所必然。患者虽然久病气血双亏,法宜补益,但因其脾胃虚弱,又有结核病变在肠,即使投以补益气血之品,也难以吸收。故从脾胃入手。倘若补益过早,邪无出路,闭门缉盗,反致他变。结核病患者,多现阴虚,而施师治疗本病,运用硫黄,不独未现阳燥,病情却日见好转,治病如用兵,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注:硫黄又名天生磺、硫磺。出自《纲目拾遗》,系含硫温泉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中,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味酸、性热。入肾、脾经。壮阳、杀虫。治**、虚寒泻痢。
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质脆而轻,嚼之如蜡,能黏齿。气微腥,味带甘酸。可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内服:研末,1~3分。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白杏仁——白薏仁(见第66页)。
白前——百部(见第58页)。
橘红——紫菀(见第25页)。
赤石脂——血余炭(见第133页)。
赤石脂——白石脂
赤、白石脂同为矿石类之石脂。色白者为“白石脂”,色赤者为“赤石脂”。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固下;白石脂收涩固脱,厚肠止泻,止血止带。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气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固涩之力更强,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更彰。二者分子颗粒均有吸着作用,内服能吸着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异常食物发酵的产物等。对肠胃黏膜的局部炎症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异物刺激,并吸着炎性渗出物,使炎症得以缓解。另外,对肠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白石脂,二药伍用,善治久泻,久痢,前、后二阴出血诸症。伍用机制,《本草求真》说:“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止泻、止血益彰。
二、气虚表里不和
赵某女22岁病历号51、71、382
病已经年,曾在天津某医院治疗,诊断为肠结核症。现症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日行3~5次,且有黏液。胸胁胀满,呕逆不思食,每日下午自觉发热,小溲短赤。
苔白质淡,六脉沉细而数。
【辨证立法】
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泻,浊气在上,则生胀。”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失调,既胀且泻,病患经年,正气已虚,表里不和,寒热时作,拟升清降浊调和表里法治之。
【处方】
醋柴胡5克
赤、白芍各6克(同炒)
吴茱萸
黄连各5克(同炒)
米党参6克
建莲肉15克
炙甘草3克
白术炭各6克
扁豆花
衣各10克
车前子10克
姜厚朴5克
姜半夏6克
赤茯苓10克
小豆18克
血余炭5克
禹余粮10克(同布包)
怀山药24克
罂粟壳12克二诊:前方服2剂,疗效未显.前方去扁豆花、扁豆衣,改白扁豆30克,去车前子加姜竹茹6克,陈皮炭6克,服6剂再诊。
三诊:服药4剂,尚有2剂未服,寒热已退,呕逆亦减,大便次数已少,但仍溏泻,肠鸣依然,因需赴津一行,故来求诊。前方未服之药,仍要服完,再拟一方,须进10剂。
【处方】
怀山药24克(打碎炒)
白术炭各6克
米党参10克
云苓块12克
干姜炭3克
白扁豆30克
黄连
吴茱萸各5克(同炒)
建莲肉12克
姜半夏6克
炒白芍6克
五味子3克
血余炭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罂粟壳12克
姜厚朴3克
炙甘草3克四诊:去津半月,共服12剂,诸症大为好转,腹痛肠鸣已止,大便每日1次,已呈软便,食欲渐增,呕逆已止,精神旺健。拟常方巩固疗效。
【处方】
米党参10克
白扁豆30克
五味子3克
黄连
吴茱萸各5克(同炒)
炙甘草3克
云苓块10克
怀山药24克(打碎炒)
砂仁壳3克
焦薏苡仁15克
建莲肉15克
干姜炭3克
白术炭各6克
半夏
霞天曲各6克(同布包)【解读】
肠结核病多属虚证,但治法宜分清步骤。本案先以升清降浊、调和表里治之,继而健脾、固肠为主,最后则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收功。黄连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始终用之。施师常嘱;“凡属慢性病,绝非数剂即愈,患者求愈心切,每服2~3剂,未及显效,即欲改方,而医者若无主见,屡易方剂,必致步骤紊乱。古人所谓:辨证难,守方更难,病有规律,医有治法,辨证精确,胸有成竹,常见初服无效,再服则效显。
赤、白芍——柴胡(见第11页)。
苍、白术炭(苍术、白术炭)(见第28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血余炭——禹余粮(见第115页)。
扁豆衣——扁豆花(见第29页)。
山药——扁豆
山药甘平,健脾止泻,养肺益阴,益肾固精,养阴生津;扁豆甘温,清暑化湿,补脾止泻,解毒和中。山药偏于补脾益阴,扁豆善于和中化湿。二药伍用,健脾化湿、和中止泻益彰。
半夏曲——霞天曲
霞天曲由半夏、冬白术、茯苓、党参、灸甘草、广陈皮、霞天膏共同发酵制成。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健脾胃,化痰饮。
半夏曲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霞天曲健脾胃,化痰饮。二者伍用,健脾胃、化痰祛邪之力益彰。
注:霞天膏即用黄牛肉熬成的膏。
第十六节便血
一、脾虚下血
丛某女25岁病历号51、11、510
产后调摄不当,4个月以来,大便溏泻,每日4~5次,腹不痛不坠。最近1个月,大便时屡屡下血,色黑。曾赴医院检查,云非内痔,但直肠有破溃处。饮食尚好,睡眠正常。
舌有薄苔,六脉濡数。
【辨证立法】
溏泻数月,脾虚之象,大便下血,肠络受损,拟健脾止血固肠法。
【处方】
白术炭各6克
阿胶珠12克
木耳
柿饼炭10克
30克
炙甘草6克
赤石脂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黑升麻3克
芥穗10克
炒地榆10克
血余炭
炒红曲各6克(同布包)
吴茱萸
黄连各5克(同炒)
炒槐米10克二诊:服药3剂,大便次数依然,血已减少,前方加怀山药24克,罂粟壳12克。
三诊:前方服6剂,下血已止,大便次数减至每日1~2次,微溏,时见软便,饭后胃脘觉胀,以四君子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及左金丸之合剂治之。
【处方】
米党参10克
白术炭各6克
怀山药24克
云茯苓10克
血余炭
左金丸各6克(同布包)
紫厚朴5克
诃子肉10克
赤石脂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炙甘草6克【解读】
便血又叫下血,是指血从肛门出而言。有火邪热毒迫血妄行者,有湿毒蕴结大肠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者,有脾胃阳虚者,有思虑伤脾及气虚下陷者,有肛裂、痔疮者。施师治之,多用益气止血、养血止血、收敛止血、固中止血、升清止血等法。
施师治泻痢及大便下血,时常用炭类,因其即能促进水分吸收,又可保护肠壁,而中医对出血疾病又有“血见黑则止”之说,此种用法,临床多效。清·张璐氏云:“下血虽曰大肠积热,亦当分虚实,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散为主,久之不愈,宜理胃气,兼升举药。”本方用黑升麻、芥穗炭者,即下病上取升清止血之意。木耳炭、柿饼炭治诸种肠出血症,如肠风下血、痔疮下血等均有效,用阿胶亦可增加止血之效力。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血余炭——炒红曲(见第129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木耳炭——柿饼炭
木耳色黑,炒炭入走血分,益气活血,凉血止血;柿饼质润,富有营养,健脾润燥,涩肠止血,炒黑入药,有增强止血之意也。二药参合,均走血分,止血之功益彰。用于治疗肠风下血和痔漏下血。
木耳、柿饼伍用,为施师之经验,二者均炒黑入药,以增强止血之功。病程日久,中气不足,与参、芪伍用;清气下陷,与黑升麻(升麻炭)、黑芥穗参合。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荆芥穗炭)(见第102页)。
血余炭——左金丸
左金丸疏肝泻火,和胃止酸,厚肠止泻;血余炭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补阴利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疏肝和胃,泻火制酸,解毒防腐,厚肠止泻,散瘀止血。
左金丸、血余炭伍用,除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外,更多用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施老经验,凡肠黏膜有损害,或有剥脱者,均宜使用。吾侪曾伍以地榆炭、苍术炭、山楂炭、陈皮炭、生地黄炭、全当归、香附米、台乌药、益元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多例,均以2~4剂治愈。
炒地榆——炒槐米(槐花)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味苦、酸,性咸寒。入肝、大肠经。能凉血止血,泻火敛疮。槐花又叫槐米、槐米花、槐蕊,为豆科落叶乔木槐树的花蕾。味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本品苦寒,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降压,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含有芸香苷,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改善血管壁的脆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防止脑血管破裂的功效。地榆苦酸寒,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主;槐花清热、凉血、止血为要。二者均入肝与大肠,参合而用,凉血止血之力益彰。
二、气阴两亏
安某男74岁病历号54、9、621
便血半载,日夜十数次,大便燥结呈球状,有时纯血无粪便,气短腹胀,胀即如厕,颇以为苦。
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辨证立法】
年逾古稀,中气已衰,脾失统摄,血不循经,运化无权,以致便血频频,阴亏肠燥粪结如球。拟补中益脾,理气润燥为法。
【处方】
米党参6克
冬白术6克
阿胶珠10克
仙鹤草24克
火麻仁15克
炒地榆10克
炒槐米10克柿饼
木耳炭30克
10克
紫厚朴5克
熟地炭各10克
晚蚕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二诊:服药6剂,下血次数减少,大便已成条状,余症悉除,仍以原方加减。
【处方】
黑芥穗
升麻各5克
熟地炭各18克
米党参10克
炙甘草6克
椿根皮炭12克
白术炭各6克
阿胶珠10克(烊化)血余炭
晚蚕沙各10克(同布包)
仙鹤草24克
赤石脂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炒槐米10克
炒地榆10克
木耳
柿饼炭10克
30克
三诊;前方又服6剂,便血极少,日行2~3次,仍依前方增强药力收功。
【处方】
米党参10克
椿根皮炭12克
熟地黄炭各18克
黑木耳
柿饼炭10克
30克
炙黄芪18克
阿胶珠10克
黑升麻
芥穗炭各3克
仙鹤草24克
石榴皮15克
怀山药24克
苍术炭10克
赤石脂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炒地榆10克
伏龙肝90克(煮汤代水煎药)【解读】
本案年高久患便血重症,清补并施,涩通兼顾,立法用药均有尺度,初诊以四君子汤、槐角地榆丸化裁为主。二诊以赤石脂禹余粮丸合黄宾江之实肠丸及苍术地榆汤治之。三诊以黄土汤化裁。蚕沙、皂荚有软便润肠之效。末诊重用黄芪、山药,合黄土汤以收功。
炒地榆——炒槐米(见第147页)。
生、熟地炭(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阿胶珠——仙鹤草(见第133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木耳炭——柿饼炭(见第146页)。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赤石脂——禹余粮(见第125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党参——黄芪(见第109页)。
第十七节便秘
一、津亏血少
刘某女55岁病历号52、9、220
便秘六七年,经常燥结,五六日一行,屡治未愈,去年冬季病势加重,腹中冷,背痛,食少,食即胸满闷胀。
舌淡苔薄,脉沉滞而细。
【辨证立法】
脾气不升,胸满闷胀。胃气不降,便结不润,虚人血少津亏,非属火郁结燥。脉证相合,当宜缓通油润。拟以养阴润燥为法治之。
【处方】
薤白头10克
全瓜蒌18克(同捣)
野於术5克
杏仁各6克(同捣)
北沙参12克
细丹参2克
晚蚕沙10克
炒皂角子6克(同布包)
蔻仁9克
3克(同捣)
炒枳壳5克
火麻
郁李仁18克
10克(同捣)
玫瑰
厚朴花各6克(后下)
生谷
麦芽各10克二诊:服药6剂,食欲渐增,大便好转,小溲多,背痛已轻,但饭后仍有胸腹胀之感,前方加减治之。
【处方】
薤白头10克
全瓜蒌18克(同捣)
炒枳壳5克
杏仁各6克(同捣)
焦鸡内金10克
莱菔子
缨各6克
刀豆12克
野於术5克
火麻仁15克
北沙参12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紫油朴5克
蔻仁各3克(同捣)
广皮炭6克三诊:前方连服4剂甚效,大便已趋正常,仍遵前方增损收功。
【解读】